酒香引路

如果不是有人引路,我是无法找到敬梓镇柑坑村的。

敬梓镇位于紫金县东南部,离县城32公里,东邻梅州五华县华阳镇,西北与五华长布镇交界,酿酒技术和梅州客家娘酒一脉相承。

2024年8月26日傍晚,我们驱车前往紫金客家娘酒酿造技艺传承人、黄龙酒厂掌门人曹小玲的娘酒生产基地。山路弯弯,导航不管用了。我们找不着道路,凭一股酒香指引前行。窗外的山川丘壑仿佛在告诉我们,千百年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客家山区,一板一眼地重复运转了千年的劳作,靠一眼山泉,一捧新稻,一把炙火,究竟是怎样酿出客家娘酒的金黄与醇香?怎样酿出客家人千年传承的客家酒文化?

柑坑村的广东省紫金县黄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生产贸易科研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企业主要生产“三谷围”牌客家黄酒系列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厂房不算大,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办公面积180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落山里的厂区

难道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引我一路前来?

2024年8月28日,我走进广东省紫金县黄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了公司掌舵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酿酒传承人曹小玲。她是紫金客家人,见我说明是前来采访,又是老乡,她热情地招呼着我们。性格直爽,乐观豁达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之前就听说曹小玲的人生挺传奇的:历经四次常人难以想象的劫难却大难不死;屡败屡战永不言败;每一次狠狠的跌倒都能够咬牙爬起。酿香醇美酒,过快意人生;人生如酒,醉过,醒过,哭过,却能笑到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酿酒传承人曹小玲

娘酒的救命之恩

往事在回忆中复原。

“不好了!不好了!”民兵队李队长气喘吁吁地跑来武装部对着水东村主任喊,带着哭声:“水东……东江……沙场……河里掉下去5个知识青年……都是女的……”

“啊?!快救人!通知广播室,所有人赶快去河边!” 情况十分危急,正在附近的村民二话没说便纷纷跑向河边,部分熟悉水性的青壮年男子纵身跃进东江里,向远处江面浮浮沉沉的几个脑袋奋力游去。

那是1977年,客家妹曹小玲刚满18岁,她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到水东村参加劳动开荒种菜。这古竹镇水东村离县城7公里,现归属河源市江东新区。东江边的挖沙厂已经消失多年,但古村落、榕树、操坪、石磨、青石板路依旧存在,文化广场招牌上“自由”“平等”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当然这是后话。

下午四点多,曹小玲浇完菜回家,汗水淋漓,头发滴得出水,几个女同学例行结伴去东江边沙场洗衣服洗澡。刚走到离村口不远的地方,她们看到一个女子不小心掉到了东江里。

“当时我们也都是大孩子,什么都不懂,看到有人掉下去,一个女同学把脏衣服一扔就跳下去了。” 曹小玲回忆道:“谁知落水的女子因为受到惊吓,慌乱中死死抱住了救人者的胳膊,导致两个人同时下沉。我们就一起下去拉人,没想到个个都沉到了水里边,都是我的同学,都是知青团的……”

四十多年前的惨痛记忆如利刃在她心上划下的一刀,至今尚未痊愈。对于当时救人的细节如今也记不起太多了,她是当天唯一死里逃生的女知青,因为懂一点水性,失去知觉后求生的本能让她仰浮在水上,被生产队员救上岸。河岸上人声嘈嚷,人们心急如焚,大声呼唤她。不知过了多久,曹小玲才悠悠醒来,“周围好吵,我以为天在下雨,一滴一滴的水打湿了我的脸和脖子,后来才知道,是乡亲们往我嘴里滴客家娘酒,因为在水里泡了太久,乡亲们拿出家里珍藏的娘酒喂我,给我驱寒。”

这次的死里逃生,让曹小玲记住了那如甘露般的客家酿酒。

河源山区的天气,像老天爷随时会变的脸,一场大雨说来就来。在狭窄的避雨棚里,曹小玲全然不顾外面的倾盆大雨,继续沉浸在往事的追溯中,那眼神仿佛看着一条满载故事的船,悠悠从东江慢慢划过来……

“那次被人从东江捞起来,喝了一口娘酒全身就暖了。那几口老酒甚至没有让我落下任何病根……自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客家娘酒,有事没事就喝上一口。”

“我没有忘记当年的救命恩人,1992年我开始建厂生产和销售客家酿酒后,就让他们也加入了这个行业,至今已经30多年了。我经常和这群老友们聚会,以前是山坡上或者溪水边聚,现在是餐厅聚,为了这口酒,他们跟随了我不离不弃30多年。”

雨小了,我提议步行回酒厂,曹小玲拦住我,“走不得!走不得”!说着她掏出手机,大声报了位置,让司机开车过来。“我们早点回去,我喜欢喝娘酒,我请你喝最好的客家娘酒!”

客家人,客家酒,听起来就有一番风尘仆仆的感觉。好一个“喜欢!”好一个“我就是喜欢客家酿酒!”因为喜欢,所以改行酿酒;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三十年如一日,传承、改良、销售客家酿酒。

确实如此,最深的道理都是最浅显的,最美的事物都是最简洁的,最大的底气都是最平和的。

“斤酒当九鸡” 的由来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在各种文明体系中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存在。而客家酒文化在我们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更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支流。

紫金文化馆几乎搜罗了紫金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在那里你可寻找到客家酿酒的历史根源。李雪茹副馆长从展架上拿来几本书,对我说,“客家酒文化的兴盛有着很深的现实根源。一直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生存、繁衍,不离不弃。”

翻开地方县志:“客家黄酒起源于公元前214年,赵佗率50万军民平定岭南,首任龙川(今河源)县令,和辑百越,于东江流域繁衍生息,成为首批客家先民,客家妇女融合中原酿酒技艺和当地传统之法,首创客家黄酒”。好家伙,客家酿酒居然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嘉应州志》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为频开瓮”的诗句,可见客家娘酒在宋朝时已有名气,是名副其实的古老佳酿。

元代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考据:“(南宋)隆兴二年,臣僚言赣州并福建广南等处以诸烟瘴之地,许民间自造酒服药,小民无力酝造,榷酤之利尽归豪户。乞将所造酒经官税毕,然后出卖。”其中的广南就是岭南,这条资料透露的历史信息就是,最迟至南宋时期,岭南客家地区因为气候潮湿,林菁深密,瘴疠肆虐,民间就形成了造酒服药以抵御瘴疠的习俗。因为酒的需求量大,竟引得官府与豪户争夺“榷酤之利”。

从这里看出,客家地区酿酒之风与环境气候有关。

客家酿酒是客家酒文化的代表,因酒色暗黄,因此也叫老酒、黄酒、娘酒。“客家娘酒酒精度数通常在20度以下,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其温补功效尤其适合生活在寒湿山区的客家人。”李馆长拿出一本《幼学琼林》,翻开,手指着其中一句:“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之益也。你看!客家酒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说完她莞尔一笑。我不解到,“记忆中客家酿酒就是客家女人坐月子煮菜吃的,会不会太小众?”馆长哈哈一笑,“客家娘酒在客家人的人生礼仪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添丁、升学、婚庆、寿诞、乔迁、过节、款待宾朋……小孩出生后亲友喝‘三朝酒’,满月喝‘满月酒’,一岁喝‘周岁酒’,结婚上轿前女方家摆‘轿下酒’,喜宴喝‘结婚酒’,升学时喝‘升学酒’,寿辰时喝‘祝寿酒’,还有‘拜师酒’‘上梁酒’‘栽禾酒’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妇女产后的‘月子酒’。古时客家人在家酿造娘酒,多是为产妇滋补身体做准备。

客家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儿媳或女儿怀孕之后,就会开始张罗准备制作娘酒,这个过程通常横跨半个孕期。”她又翻开《石窟一征》一页记载:“俗妇人产后月内,必以雄鸡炒姜酒食之,盖取其去风而活血也。”因此有学者认为,因娘酒多由妇女酿造,且重要功效为妇女生产后滋补身体,故而得名。

9月2日,我再次来到紫金县敬梓镇柑坑村。

山路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一个叫“三谷围”的地方。老远,就听见有人在唱客家山歌。客家人喝完酒就唱歌,阵阵歌声混合着酒香飘过来:“上岃唔得岃岗上,蒸酒唔得酒来娘,零星打酒吃唔醉,唔当自家蒸一缸……”客家人素以好客闻名,只要客人来到家里,必以娘酒待客,“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所以客家人家里一年到头都存有客家娘酒。有句话说得好,客家人无处不酿酒,无人不喝客家娘酒。

“十月里来讲收冬,蒸酒踏粄笼打笼”。早在二十年前,一到入冬时节,村里随处可见炙酒的热闹场面。“如今科技发达,炙酒随时都可能被机器代替,然而我们始终要保留和发扬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曹小玲边说边打开了厂房的大铁门。

只见门坪庭院上的酒瓮排列有序,一批批酒坛出窖,准备择日生火炙煮娘酒。曹小玲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客家妹,从小在祖母酿造娘酒的环境中长大,家人酿酒我负责烧火,对娘酒有深切的感情。”“男人喝正月,女人喝坐月(生孩子)。我生完孩子后,吃了一个月的娘酒鸡,用了上百斤老酒,出月子时气色很好,此后我对娘酒的感情就更深了,更加佩服客家人千年的智慧,我想把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坛坛封缸的“客家娘酒”

在酒香浓郁的大厅,一排排古色古香的酒架下,同来的公司销售宋庆民抽了抽鼻子说:“老板,我闻到二十年的老酒味儿啦,今天晚上开瓶吗?我的口水都淌出来啦。”曹小玲笑道:“现在天晚了,你们要是早点来,还可以赶上今天的鸡酒。”小宋又催,“开不开瓶嘛?”曹小玲赶紧说:“开,开。”又对我们说,“他一来就热闹。”我们都笑了。小宋赶紧过去酒架挑选黄酒,曹小玲又叮嘱道:“拿最里面那瓶口上有浆的哩,要是有盘油炸花生米那就更好了。”

然而这夜里,这静静地山里哪里来得及去弄下酒菜?宋庆民左手拿了一壶酒,右手拿来几个百花盏,烫洗干净,摆整齐,瓶盖一开,好家伙,一股浓郁醇厚的酒香扑鼻而来。

众人不由自主地凑上去贪婪地闻着,陶醉着。随着,库房主管老李给我们示范客家娘酒的多种饮用方式。分酒是个技术活儿,只见他将酱黄色的醇酒均匀倒入杯中,一边侃侃道来,“现在是秋天,我们喜欢直饮,直接饮用,可以体验到其独特的醇厚口感。如果是在冬季就将酒壶放入开水中隔水加热,或直接加入温开水饮用,这叫温饮。夏季消暑就冰镇后饮用。至于客家黄酒用于烹饪,如娘酒炒鸡、娘酒煮鸡蛋等,客家人都喜欢做这些滋补效果的汤品。

老酒还经常在中医药中常用作药引子,用于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我听得入迷,忍不住拿过说明书想认真看,谁知小宋凑过来,“客家娘酒,是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

据化验分析,包含有十八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含量最高,是目前所有酿酒的营养含量中居首,几乎是啤酒的九倍,红葡萄酒的三点五倍,而且高于鸡蛋等食品。所以客家娘酒有‘斤酒当九鸡’之说。”这小子,活的说明书啊!也难怪,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酒厂跑销售,喝娘酒,卖酿酒,怎么能不如数家珍?

世上谁不喜欢这种佳酿,男人喝了强身健体,女人喝了滋润养颜,更何况还有各种花样喝法?就连平时不喝酒的李雪茹都放下手中的半根洋芋条抢先拿过了一杯:“我先尝尝,我先尝尝。”“傻瓜,你这样空着肚子喝,很容易醉的,这老酒后劲足。”小宋说,“不怕不怕,要醉也就这一次。”

我喝上一口客家老酒,香气扑鼻,口中生香,酒香余味绵长,回味无穷,瞬间陶醉其中。几盅老酒下来,我头略晕,遂去门外醒醒酒。附近又传出阵阵客家山歌,乡音让我感动又亲切:“阿爸阿爸你尝一尝/客家娘酒甜又香/老人喝了不驼背/小孩喝了头昂昂/喝了酒/男人脚健去行田/喝了酒/女人力猛去插秧/妹子出嫁食三碗/红红卵卵桃花样/嫂子做月食三碗/劲头过足多奶浆/养个阿儿肥又大/三朝过后晓喊娘……”

娘酒,千百年来承载着客家人传宗接代的食补重任,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最具仪式感、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既是生活给客家女人的最高奖赏,也是客家女人对生活的最大贡献。娘酒对客家人来说有种特别的情结,试想,一出生就闻着母亲月子里吃的娘酒煮鸡的味道,娘酒的味道润物无声就融于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血脉中。

娘酒是为女人坐月子准备的,酒香馥郁的月子里,从女孩蜕变成母亲,或者从母亲升格为祖母,而这也预示着这户人家迎来了添丁之喜。人丁兴旺,开枝散叶,这对一个客家人来说就是人生赢家,夫复何求!

“酿酒做豆腐,到老不敢称师傅”

次日天明,雨后的山谷,宛如一幅空灵的水墨画。云雾如轻纱般萦绕在山间,仿佛给清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香气,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离藏酒肆差不多三百米,是酿酒的厂房。原来这里只是小作坊,曹小玲用三年时间把这里重修扩建,现在面积扩大了十倍以上。我的目光飞过这片山野,发现昨晚来过的地方三面环山,几栋整齐的建筑坐落在半山腰上,左后方是另一片翠绿的山陇,右后方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稻田泥土的芬芳和新酒出坛的醇香让人神清气爽,通身舒泰。

因为厂里很早就开工,所以早晨才是酒厂最热闹的时刻。平日里,曹小玲每天至少得进去两趟厂房。《礼记》曾载“秫稻必齐,曲櫱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这酿酒的“六必”古法,对曹小玲而言,就是“传承酒艺,坚持品质”的不二法门。

客家娘酒制作工艺沿袭着千年的传统,主要有选料、浸米、蒸饭、冷却、加入酒曲、发酵、取酒、炙烤、封坛9个制作程序。

在库房的尽头,有数十袋精选颗粒饱满的优质糯米原料。曹小玲说,“原料最好是选择上等晚稻谷糯米,因为它吸收阳光和水分的比例是最适合酿制美味黄酒的。然后用山泉水或古井里甘甜的水浸泡,浸米的时间要控制好,至少需要浸泡12小时,糯米刚刚浸泡透时就捞起”。

她伸手在水里抓起几粒米,两指轻轻一搓,米粒迅速碎成粉末,“可以上锅蒸饭了。”工人们马上把米放在簸箕里沥干多余的水,然后将米均匀地盛进竹板里,再放入一口大锅。蒸饭本来可以用电,但曹小玲仍旧喜欢用柴火蒸,这样能更好拿捏火候,控制糯米的冷热干湿。她走近大锅用湿布条包住锅盖与锅之间的缝隙,确保在蒸煮的过程中不要泄露了锅中的水蒸气。

蒸饭的过程大概需要2小时到3小时,火熄了,余热使得竹板里面的糯米更加熟透。这时候几个酿酒师傅都围拢过来,迅速打开锅盖,把蒸出锅的糯米铺撒在米筛上,用木瓢轻轻地均匀摊开,自然放凉至20—30摄氏度。

曹小玲接过木瓢,熟稔地搅动着锅里的糯米,仿佛每一粒米在她手中都被赋予了使命: “凉饭拌酒曲是酿酒关键的一步,一要干净,二要迅速,三要散热均匀。凉饭和搅匀就是技术精髓,难点就是温度把控。”她指着三个壮年男人,“每天上午10点整,700斤糯米 起饭、出锅、凉饭、混拌酒曲,直到封缸,一气呵成,全靠经验。过程争分夺秒,全程只有2个小时,三个人完成。”说归说,动作没有停过,不一会,她就大汗淋漓。一个壮汉过来接过木瓢,继续有条不紊地干下去。

小酒大学问。米拌好了,紧接着是拌酒曲发酵, “我们用的酒饼源自畲族,由十几种药材配置而成,酒饼是植物酵母,是制作客家娘酒的宝贝,非常适合紫金本地的温湿度和水质。”

只见酿酒师傅们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坛中封缸,等待发酵。大约24小时后,坛内温度自然上升,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小时候看家里长辈酿酒,冬天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坛子保温,现在直接放入温室就行。”自然发酵七日左右转入大缸中,再次封好口放置两三个月,保存稍久酒质会更好。“要做出儿时的‘土味’可没有那么简单。温度控制、酒饼比例、发酵时间……处处都有小技巧。”

我们静悄悄地退出车间,摘下口罩长舒了一口气,不敢高声语,怕惊动屋子里的酒神。在外行人看来,有人觉得酿制黄酒的过程很简单,按照书本的方法就可以制作,家家户户都可以做出这样的酒;但内行人却很清楚,要酿制真正的客家黄酒并不简单。

即使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黄酒,但每一家制作的酒品却是各有千秋。在整个酿制客家黄酒的工艺当中,那些细微而易被忽视的技巧和细节才是决定酒质的关键,选料、蒸煮、发酵,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心血就付之东流了。确实,细节决定成败。

到了炙酒的环节:在酒缸上编号日期,按先后顺序炙酒。在炙酒之前先是取酒,取酒先要压榨酒糟,分离汁和酒糟后把酒汁盛入坛中,为了防止其他的杂物掉落酒里,坛口用一个碗反扣。这时就可以炙烤酒坛了。在这个过程中坛子四周围上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慢慢将酒煮沸,这样做可以杀菌又可以使酿酒更加口感绵醇,入喉丝滑。

随后的工序就是待酒坛里的酒自然冷却后放置一周,淘汰沉淀物,将酒液再次温热,降黄滤去沉淀,封缸入坛。然后,一切就交给了时间。经过严格把控制作的娘酒,酒色亮泽艳丽,口感甜、绵、醇厚,回味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家娘酒

第二天,阳光透过树枝洒在门前的空地上,秋阳正好。曹小玲满怀期待兴冲冲地来到酒窖边看上周的酒况。她还没来得及放下心爱的小京叭,就迫不及待地先闻起了老酒的香味。

经过连续几天的炙烤,娘酒更加醇厚绵甜,保存时间也更长。多了“炙酒”和“窖藏”的工艺,客家米酒有着与其他酒类截然不同的独特味道。

我喝了一口她从坛子口舀出来的新酒,舌尖味蕾上全是十八种匠心酿出的客家情。可曹小玲却轻轻摇了摇头,随手又把坛子封好,再次放进温室。

客家人有句流传了不知多少代的老话:“酿酒做豆腐,到老不敢称师傅。”意思是对酿酒与做豆腐这两门手艺的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影响酒的质量,豆腐的质量,所以酿酒与做豆腐的人都特别低调。做好一坛客家娘酒,就像做客家酿豆腐一样,即使经验再丰富的人也不敢自称“老师傅”。

酿制娘酒的工艺费时又费力,在酿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稍有不慎就会把酒错酿为醋。而且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在口感上都会有些许差别,酒精度数也不尽相同。

“以前每到春节的时候,我妈妈我祖母就会将糖化发酵的娘酒过滤出来装入坛中,通常用新鲜的香蕉树叶、芋头叶或者荷叶把口封好,盖上盖。煮酒的火堆一般铺一层厚厚的谷壳垫底,然后把稻草放到酒瓮周围开始炙酒(炙酒也称火焙),再用布包装入“红曲”(客家人常用的煮菜调味品)放进酒瓮。由于酒在火堆中,酒瓮又给封住了,所以掌握火候也是一个凭经验的技巧。

煮了一段时间就不能用武火了,只能用文火慢慢地把酒煮开,约2个小时后熄火,放凉,再用草纸将口封上。稍有差池就会把酒酿成酸酒,只能当醋用了。”

曹小玲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1996年,厂子规模大了,但技术跟不上,不到一个礼拜酒就全部酸掉了。有一次运一车酒去深圳交货,质检不过关,无奈全部倒进深圳河里。那一次的后果,就是资金链断裂,厂子差点关闭。

酒全部倒进了深圳河

柑坑村的空气里飘散着客家娘酒的各种味道:微酸、微甜、微苦、微辣,这恰恰也是客家妹曹小玲独特的人生滋味。

20世纪80年代,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各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柑坑村也陆续办起了稻谷加工厂,制砂厂等。

1989年9月的一天,曹小玲接到柑坑村支书电话,说只要她回乡创业,就免费把村里的场地租给她。曹小玲是土生土长的紫金人,她说:“那时村里人除了种地,就是外出务工,村集体没有属于自己的产业,大多数人也只能说是解决了温饱问题。那几年,村里年轻人出门打工又回来,看见别人都富了有钱了,守着这么好的山水,村里还依然穷,我不服气啊!”

就这样,性情火辣,爱拼敢闯的曹小玲回到了柑坑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回村里为什么就想做这个酒?”

“因为喜欢啊!我喜欢喝鸡子酒,所以自己酿酒,酿出来自己都喝不完。又想,要是每一个坐月子的姐妹 都能够喝上我们客家娘酒补补身体,那该多好?要是每一张餐桌上都有强身健体的客家娘酒,那该多好?”

“我92年之前在深圳搞外贸,先生在华顺进出口公司上班,国营企业有稳定工作。我特别喜欢喝娘酒,每个礼拜我都买两瓶客家娘酒,那时叫东江糯米酒,买来自己煮鸡酒吃。我妈会做酒,是那种传统的小作坊,我们客家好多人都会做的。那时候我就跟我老公说,这么好的酒怎么没人酿来卖呢?!”

想,全是问题;做,都是答案!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从1992年到现在,她酿酒卖酒三十多年了。个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像一匹布那么长,讲都讲不完。”

1993年,曹小玲酒业公司拿到营业执照,生性爱闯的她不想小打小闹,索性一次就做了几大缸黄酒。那时候卖酒,每天三四十斤的订单拿一张做一张,拿到手软,销售对象就是那些客家餐厅。

1996年,厂子规模大了,但技术跟不上,不到一个礼拜酒就全部馊掉了。有一次运一车酒去深圳交货,质检不过关,无奈全部倒进深圳河里。“当时我懵了,发疯般把厂子里面的存酒也全部倒掉了”。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资金链断裂。

“当时你这么做,有没有人想打退堂鼓?”

“我哥跟我小叔就说不做了。我跟我哥我小叔子商量,说看能不能借到钱再把酒厂做起来。他们说,你爱做就做,我们不做了。”

但服输不是曹小玲的性格。当她失魂落魄地回到柑坑村家里,总结经验,准备东山再起。

但由于资金链断裂,家族几兄弟闹着分家。

“那一次,我赔光了所有,兄弟们打官司,一家酒厂分成三家,其他两家都不做酒了,只有我不死心,自己又去搞钱贷款来做,一直坚持做客家娘酒。因为赔光了钱,我只好把厂房又搬回到村集体给的地。”

村集体给的地其实就是村里搭着大棚的破戏院,有一千多平方米。生产设备,就是几十个酿酒的大缸和铁锅炉子。

好歹过了搬迁关,接下来再过资金关。

9月6日晚饭后,老公带着读初中的儿子回深圳的单位去了。曹小玲独自一人留在了村里。一觉醒来,天已经亮透,她在村口早餐铺草草吃了一碗八刀汤,就来到紫金县农村信用社。她刚坐在客服区,就见信用社宋经理拿着一叠空白表格迎面走来。

这不是本村的宋青山吗?意外的相遇让宋青山很激动,问她怎么样,她说好着呢。又问酒厂的情况,也说好着呢。但双方都知道,彼此的客套里,有多少难言的苦涩。曹小玲不是那种遇事就哭天抹泪的人,她整理了一下情绪,就询问起银行贷款的事。

宋青山说:“你来对啦,农村信用社刚改为农商银行,贷款需要担保和抵押。”曹小玲说:“酒厂的情况你知道的啦,村集体连个像样的村办企业都没有,拿什么做担保抵押啊?能不能通过你的关系介绍笔款项?”宋青山说:“哎呀你真敢想,要是熟人能担保,不等你问我就告诉你啦。”曹小玲叹口气便匆匆告辞。

最后她还是来到村书记家里。村干部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乡亲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第二天,一份全村人签名的担保书传到了信用社,曹小玲拿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笔贷款。

接下来再闯技术关。把酒倒进深圳河坐着空卡车回到家里,曹小玲疲惫地躺在床上,实在想不明白:传统的客家娘酒有十道手工酿造工序,她一样不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酿酒的过程像过电影一样在她脑海里回放:浸水、蒸饭、拌曲、落缸、炙酒、罐装、降黄这些传统流程没有问题,那淋饭(用古井水浇淋米粒,使其冷却至适宜发酵的温度)和添水(待糯米酒酿完全浸出,加入适量古井水进行后发酵)环节呢?是不是水质影响了口感?还有,榨酒这道工序有没有其他微生物混入改变了酒性?

“三十斤的大缸酒,个个都有农村腌咸菜的大缸那么大,”走在酒厂边的山路上,曹小玲用手比画着缸子的大小,“一缸酒,大餐厅用来做菜,可以用三四天,然而一周不到就全馊了。从深圳倒掉整车酒回来紫金后,我知道了质控的重要性,我天天试酒、酿酒,不停地试验,进行技术改良,改小瓶装,不加水,同时修改了凉饭的时间,后来酿出来的酒就质量越来越好了。”

最后就是销售关。过五关斩六将,关关难过关关过,就这样又打拼了三四年。2000年,酒厂在深圳成立了“三谷围”客家酿酒销售公司,与真功夫餐饮连锁和华润万家商场合作,每个月销售黄酒20吨。2010年销售额高达100吨,曹小玲的酿酒事业渐入佳境。

有人说:“能扛事,才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而曹小玲,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能扛事的人。

一切又从零开始

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稳住自己,不自满;在逆境中稳住自己,不悲观,就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能力。曹小玲就是这样一个有顶级能力的人。

2020年6月14日,全球最强风暴之一“鹦鹉”台风登陆广东。鹦鹉的巅峰被联合国台风警报中心评为155kts。鹦鹉转化为温带气旋后成为北太平洋有记录以来的最强温带气旋,全球有记录以来环流最大的风暴,七级风圈半径3380千米。

河源本是山区,这次也未幸免于难。“鹦鹉”山呼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山区,所到之处狂风呼号,大树、村庄、庄稼、鸡笼鸭舍、广告牌、电线杆等被拔地而起,惨烈恐怖如世界末日。突然,厂房那里传来一阵阵巨大的碎裂的声音,雨棚被狂风卷到高空又狠狠地砸向地面,成百上千的酒缸被砸碎了,酒和着雨水像河流一样遍地流淌,偌大的酒藏车间、厂房一瞬间化为乌有。

“鹦鹉”台风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才过境。这一天,恰逢曹小玲丈夫离开人世100天。多么刻骨铭心、椎心泣血的一天啊!曹小玲感到自己的心被这场狂风暴雨撕裂成一地碎片,再也拼不成完整的一颗了。

台风过后,从满地狼藉的厂房回到住所,她打开一瓶最爱的老酒,喝得酩酊大醉。“又变成一无所有了!”

第二天,她卷起包裹,从村里走了出去。

才出门没走多远,一阵冷雨袭来,她卷紧怀中的包裹蜷缩在一座废弃的房屋檐下,想打开包裹加件衣服。说是包裹,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布包,里面是她全部的家当:一张身份证,几张零钱和一套换洗衣服。

有一刹那,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是的,她可以走了,儿子在海关工作,有份不菲的收入,可以让她在城里购物、逛美容院、跳广场舞,从今迈步从头越。但转念一想,村里那些跟着她一起天天埋头苦干三十年的兄弟姐妹们呢?她摇摇头,不愿意再想下去。

“小玲!小玲!……”村口有几个人影向她奔来,原来大家在喊她、找她、追她。

曹小玲低着头,一跺脚就往大雨里跑。她越跑越恨,恨自己时运不济、屡战屡败,恨自己做啥啥不成,她打定主意离开这里,最好再也不要回来。然而,连夜的宿醉喝过度的伤心让她体力不支,咚的一声栽倒在地。村里人小心地扶起她坐下,递过一小瓶娘酒,让她喝下祛祛寒气。

“喝一口娘酒浑身又暖了,魂又回来了!”曹小玲叹了一口气,她明白了,无论如何她都离不开这片家乡的土地了。

“一心一意做好酒”

2021年6月,随着一阵响亮的鞭炮声,广东仲恺农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在敬梓镇黄龙酒业挂牌成立产学研基地;

2022年黄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请“非遗工坊”。这对曹小玲及她的团队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抢时间、控温度、控环境卫生,一个都不能少,一点都马虎不得,但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很难胜任这种重体力劳动了,这份非遗产业招工难,技术出现断层,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说完,她轻轻叹了一口气,神色间有些飘忽的忧愁。

“有市场就有挑战,传统制作,现代改良,口感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我现在就是一心一意做好酒。” 曹小玲的眼神自信坚毅。这个遇强愈强的客家女子,是客家娘酒‘非遗’技艺的传承者,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最终研制出适合本地气候和湿度的酿酒新工艺,并申请了专利技术。

如今,经过她孜孜不倦地技术革新,酒厂已实现温控、自动供水、蒸饭机械化等技术创新,炙酒模式由高压灭菌或脉冲电场灭菌等方法取代。

“酒是有灵魂的,我对她好,对她专一,她才会对我好。我对娘酒研究了大半辈子,还是觉得不够,还要努力学习。”看得出曹小玲的谦逊和对娘酒的敬畏之心。

客家娘酒是客家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到了客家地区,随时都可以喝上一口客家娘酒。客家酿酒被誉为客家人的母亲酒,承载着客家母亲对儿女的爱。喝娘酒这一客家传统延续了千年,客家人为这口酒醉了千年。文化就像一道连绵不断的山脉,是一个民族经过几代、几十代的生生不息传承而来,一旦断裂就不成其为文化。

“感谢老天爷让我传承了祖辈的酿酒工艺,我现在又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的儿媳妇,儿媳妇在祖宗牌位前立誓,一定要将传统酿酒技艺传给后人,不得失传。”离开柑坑村的时候,曹小玲向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心中一热,这句话沉甸甸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是那种锵锵的金石之声。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友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二十期中青年高研班(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专题班)学员。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作品》《家庭》《广州文艺》《黄金时代》《时代报告》《羊城晚报》《南方工报》等数十家报纸、杂志。著有长篇小说:《工友》《广州工人》《工道》,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你看你看那美丽的安居房》《肝胆两昆仑》《赤魂赤土赤旗一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旷野先声》等,电视剧本《职校生》等作品。作品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广州文艺奖等奖项。

(来源:微信公众号“广东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