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下你的手——《野兽》
今天聊聊法国 / 加拿大电影《野兽》。
片名La bête / The Beast (2023),别名爱如困兽/ 超时空爱杀(港)。
《野兽》是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打造的科幻爱情片。这部影片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1910年的巴黎、2014年的洛杉矶,以及2044年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浪漫故事。
影片通过多重时间线的叙述,展现主角之间关系的微妙演变。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环境和情感背景,让人感叹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深度,也让观众在不同的历史与未来场景中感受到角色们的挣扎与渴望。
1910年的巴黎,上流社会表象一片繁华,而洪水的降临却暗示着灾难的迫近。加布里埃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心中被对未来的恐惧所困扰而无法全心投入爱情。她的丈夫经营着一家玩偶工厂。一次派对上,加布里埃尔邂逅了来自英国的年轻绅士路易斯。他对她一见倾心。两人之间似乎有种难以言喻的联系,但加布里埃尔的预感让她无法回应路易斯的情感。
时光转到2014年的洛杉矶,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模特和演员,孤独地追寻自己的演艺梦。易斯则是一个有着厌女症的incel(非自愿独身者),他对女性的不满使他变得危险。在这个孤独与绝望交织的城市中,两人再次相遇。路易斯开始跟踪加布里埃尔,并对她进行骚扰。
再往前推到2044年的巴黎,人工智能已全面统治了世界。这个反乌托邦的时代,情感被视为累赘,生活完全被AI掌控。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机会,加布里埃尔选择接受“DNA净化”手术,这意味着她将失去自己的情感与记忆。意外的是,在净化过程中,她再次遇见了路易斯,前世的爱情在此刻重新涌现,唤起了她深藏心底的情感。
影片中的“野兽”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它既不可见,又难以捕捉,却始终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加布里埃尔对这只“野兽”的恐惧,其实反映了她对死亡和未知的深切担忧。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和有限性,这种感受是终极的。
影片通过加布里埃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野兽”的恐惧与抗争,表达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坚韧。每一次挣扎,都是对自我内心深处阴影的挑战。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903年的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开头部分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但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主要的变化在于,两个主角的性别发生了互换,给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视角。
实际上,这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在2023年的两部法国改编作品之一,另一部由帕特里克·奇哈执导的《丛林野兽》(La Bête Dans La Jungle)。两部影片都在2023年上映,加斯帕德·尤利尔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被邀请出演。
此外,还有一部2019年出品的荷兰版电影《林中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野兽》是一部野心勃勃且充满争议的电影,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情感、命运与爱情等主题,融汇了惊悚、悬疑和超现实主义元素。
故事跨越三个不同时代,主角加布里埃尔和路易斯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身份,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这种跨时空的设定让人联想到《云图》,然而贝特朗·波尼洛的版本更专注于内心探索与描绘情感。
影片的叙事结构既复杂又精致,融合了科幻、惊悚和历史剧的元素,反映了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描绘。
导演以精湛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压抑的氛围。1910年的巴黎宛如一幅华丽的油画,诗意盎然;而2044年的未来世界则显得冷漠无情,科技的冰冷感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中的玩偶娃娃、鸽子、预感、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那首耳熟能详的“常青树”歌曲,反复闪现,深化了主题与情感层次。这些元素不仅反映了加布里埃尔的内心状态,也象征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片的核心在于情感,它深刻探讨了情感对生命的重要性。加布里埃尔与路易斯之间的爱情跨越了时空,超越了时间、空间和身份的界限。这种爱情让人相信,情感是人类生命的灵魂,它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在这个被人工智能统治的未来社会,情感被视为一种危险。为了抹去自己的情感记忆,加布里埃尔不得不接受DNA净化。“净化”这一过程象征着对人类情感的抛弃。经过多次情感的洗礼,加布里埃尔却发现自己愈加孤独。她的内心依然渴望爱与被爱,但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这种渴望显得无比奢侈。加布里埃尔选择保留自己的情感,这是她对生命的热爱,也强调了情感本身的无价之宝。
穿越时空的科幻爱情,
孤独复杂的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