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好奇,江姐的后代日子过得怎么样,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1939年初,江竹筠考入中国公学读高中,在学校中,江竹筠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之后更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江竹筠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江竹筠斗志昂扬:“越艰巨,越有干头!”

领导笑着说,这个任务可是不太好办。

原来,市里的一位领导同志需要一个帮手,帮他去跑交通......

江竹筠反问,这有什么不好办的?可以。

领导看她二话不说就答应的样子,又补充了一句:“还要照顾他的生活!”

“照顾生活?”

“是呀!”

“怎么照顾?煮饭?洗衣?我通通都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领导摇摇头:“组织家庭。他是个单身汉,你去扮作他的‘太太’,好掩人耳目。”

江竹筠一听连忙低下脑袋,耳朵根都红的发烫。

对于她这样的单身未婚女子来说,这个任务确实有些难办,难怪领导刚刚有点吞吞吐吐的样子。起初,江竹筠不想答应,但是,转而一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的第一天就做好了为党奉献一切的准备。

当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江竹筠坚定的接下这个任务。

随后,组织上给江竹筠进行一些准备,她的年纪还小,若是以已婚的身份出现,没有多少说服力。故而,江竹筠烫了头发,换上一件旗袍,在外面罩了一件枣红色薄呢外套,脚上穿了一双半高跟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江竹筠被组织上安排到彭咏梧的身边,摇身一变成他的“太太”。

每天早上,“彭太太”都会提着篮子上街,将肉食和蔬菜买回去,为患有肺病的彭先生补身体,同事们看到都对“彭先生”羡慕不已,“彭先生”可真是有福气。

次年,江竹筠和另外一个同志去《新华日报》买书,被特务盯上了,他们花费了很多功夫才将他们甩掉。彭咏梧得知此事后,顿觉大事不妙,于是立刻让江竹筠和另外一位同志撤离重庆,以免发生意外。

江竹筠离开后去了成都,因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长期找不到工作,没有办法立足,于是在征求了组织上的意见后继续学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农学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暑假,经过组织上的批准,江竹筠回到重庆和彭咏梧结婚,次年,江竹筠在医院生孩子难产,最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们为他取名彭云。

为了不影响革命事业,江竹筠和丈夫商量后做了绝育手术。

1947年10月,党组织决定让彭咏梧前往万县地区开展农村武装斗争,发动武装起义,江竹筠则在此之前,冒着生命危险,将地下党的重要文件、药品和器材都送去乡下。如今,夫妻二人突然接到这么艰巨的任务,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孩子怎么办?他们肯定不会带着孩子四处奔波,思来想去,只能托人帮他们照顾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合的是,彭咏梧前妻的弟弟出现了,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把孩子送去前妻谭正伦的身边 ,他们继续革命,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会将孩子接走。

谭正伦在重庆帮他们带孩子期间,接到一个噩耗:彭咏梧在武装起义中不幸被国民党打死,他的头颅还被砍下来放到城楼上示众。正当谭正伦悲痛欲绝时,她得到另一个消息组织上决定将江竹筠调回重庆工作,方便她照顾孩子。但江竹筠却拒绝了:老彭在什么地方倒下,她就在什么地方坚守岗位,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这里的情况。

谭正伦这时好奇不已,这究竟是什么女人,居然连亲生儿子都不顾,都要赶着去革命,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谭正伦才明白。

江竹筠之所以要坚持在下川东万县,一来是她要负责组织联络各游击队以及失散的战友;二来是她想要为丈夫报仇。

又过了一段时间,谭正伦听到新的消息,江竹筠在万县不幸被人出卖,被捕入狱,关进了重庆渣滓洞监狱。

在监狱中,江竹筠将“极刑”:蘸盐水的皮鞭、烧红的老铁、辣椒水、老虎凳,甚至是电刑都尝了一遍,但她始终没有吐露分毫。就连围观在门外的男女特务们都被她所“震撼”,他们纷纷在门外悄悄议论:“这个女人真厉害,她一定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月17日,是彭咏梧遇难周年纪念日,渣宰洞的难友们都纷纷安慰江竹筠,彭咏梧的牺牲对江竹筠而言是一个巨大的伤痛。但是,江竹筠并没有让自己一直陷入在哀伤的情绪中,而是思考如何继承彭咏梧的遗志,更好地团结同志,坚持斗争。

不仅如此,江竹筠在监狱里还成功策反了看守黄茂才。江竹筠本身的遭遇和她在面对毒刑时的不屈,本就让黄茂才深受震动,在她的不断开导和感化下,黄茂才愿意为他们传递信息,如此,监狱里和外界的信息联络线终于被打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监狱中,江竹筠最挂念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彭云。她坚信革命必胜,自己一定能和儿子团聚,但是,为防不测,江竹筠还是做好了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准备,她满含热泪地写下了一封“托孤信。”

可惜,江竹筠没能得到这一天,在就义之前,江竹筠将自己的梳子、牙刷等能送的东西都送给了难友,她唯一贴身带着的,就是儿子彭云的照片。

江姐的儿子足够出色,1965年,19岁的彭云考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美国一家知名报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让他担任第一作者,彭云便飞去了美国,此后,他就留在了美国工作和生活,不过,他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回国的问题,彭云也想过,也为此努力过,但是,他想不到自己回国做什么,找不到着力点,原本想着做出大东西就回来,结果还没做出来他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