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惨烈的一仗: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战亡率达97%

如果要说八路军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关于战损,虽然曾经历过许多死伤惨重的失败之战,但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场,非“平西大撤退”莫属。

当时,我军共有五万兵力,但经过这一战役,仅有一千余人幸存,战后存活率仅为3%。

这场战役不仅导致战士们几乎全军覆没,副司令等多位高级将领也不幸阵亡,堪称是八路军经历的一次“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平西大撤退:八路军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

1938年7月上旬,冀东地区20多个县城接连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

人们常说,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正是在这样的动荡时期,总会有力挽狂澜的人物挺身而出。冀东抗日联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高志远担任总指挥,李运昌和洪麟阁分别担任副总指挥,众人同心协力,共同统领着这支由七万余人组成的联军部队。

冀东抗日联合军成立后,便朝着多个方向展开进攻,陆续攻下了乐亭、卢龙、玉田等县,士气因此高涨。

在这一阶段,尽管冀东起义取得了胜利,但部队的潜在隐患依然没有消除。军队庞大固然是他们屡战屡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同时也暴露了管理上的混乱无序,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指导。

若想长久依赖人海战术的力量,必须尽早进行整编,否则一旦遭遇针对性打击,兵力势必会顷刻瓦解。

要想组织起数万人的队伍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必须具备一个合适的领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决议,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一些县城的抗日政权县长也被任命。

各县在此期间统筹筹措粮食和经费,保障了军队的供给,同时在整顿抗战秩序、培养抗战干部以及筹备必要的战略资源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及相关干部与主要负责人曾召开会议,讨论了后续的行动安排和作战方案。

在这次会议上,宋时轮和邓华被任命为重要职务,而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等人则被任命为副司令员。

会议除了人事安排外,还确定了几项重要决策,包括组织军分区和训练部队等。这些措施非常必要,因为从战略位置和资源分布等多方面考虑,冀东在当时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八路军能够攻占冀东,便相当于掌控了南下的交通要冲,这将有效延缓日军的南进步伐,因此我军对此极为重视。

为了应对冀东的局势,敌军将北平、天津的主力部队分成七个方向发起进攻。我军经过商议,决定保存有生力量与资源,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于是率领部队进入山区展开游击战。

随后,宋时轮率领四纵和抗日联军的主力向都山发起进攻,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日伪军的顽强抵抗,经过激烈交锋后,最终不得不撤回。

这场战斗让八路军深刻认识到,日军不仅装备精良,更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杀戮意志,难以正面抗衡。在此情况下,硬拼显然不切实际,部队的去留问题已迫在眉睫,必须迅速作出决策。

当时主要有两种声音,其中不少人认为应该向西撤退到平西,待军队休整完毕后,再返回冀东继续抗敌。

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认为这些抗日联军与经过系统训练的正规军队并不相同,实际上更像是民兵。如果在撤退过程中再次遇到日军的阻击,他们必然会因为惊慌而崩溃,最终被敌人击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后来证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连毛主席当时也发来电报,明确表示不建议西撤。

或许是由于多种巧合的交织,我军尚未讨论出具体的应对方案,日军的先锋部队便已发现了我军的行踪。

面对强敌,我军别无选择,只能避免正面交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被迫做出撤退的决定,随即各个部队迅速集结,陆续开始向西撤退。

正如所料,联军在撤退途中遭遇了日军的强烈阻击。冀东抗日联军副团长陈宇寰、洪麟阁等人见势迅速指挥联军展开反击,然而由于敌我悬殊,最终不幸被敌军击杀,壮烈牺牲。

其余部队也被打得四处溃散:李云昌率领的第二路大军遭敌军拦截,被迫撤回冀东。然而,撤退途中再度遭遇重创,损失惨重,伤亡惨烈。

这次撤退导致五万多人的抗日联军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有一千余人成功到达平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为什么说这场战役是最为惨烈的

尽管我军曾经历过几次失败,但这次的败仗实在是格外惨重。

首先,在信息差上我军遭受了损失。当时决策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匆忙决定向平西转移,但实际上那时的平西根据地早已不复存在,即使西撤也难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如果我军当时能够掌握这一关键信息,就可以最有效地防止悲剧的发生。

《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记载,当时大部队正向平西方向转移,直到抵达昌平县的马刨泉,才获悉平西已被敌军占领。

宋时轮、邓华的部队此前在平西留下了一个新兵团,但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导致在抵御敌军进攻时遭受了严重的战损。而剩余的部队以及当时留在平西的党政干部,也已经转移至涞源方向。

当时的五支队已经调整为晋察冀第三团,并被调往其他地区,因此那时的平西根据地已陷入敌军的包围圈之中,敌人、伪军以及土匪在这一带的活动愈加猖狂。

即使联军能够突破日军的围追堵截,也势必伤亡惨重,而一旦转移至此,必定会遭敌人彻底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一步讲,即使根据地仍然存在,那片地区土地贫瘠,人民贫困,物产资源匮乏,且人口稀少。

要知道,那里主要出产玉米,即便在丰收之年,也仅够四五千人的部队食用。再加上煤炭、土特产和从田赋中积攒的资源,总共也只能供养一万余人的部队。

即使五万多人遭遇惨败,抵达平西后仍会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和资源负担。联军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物资更是难以筹措,又怎么可能指望未来东山再起呢?

因此,从客观条件来看,西撤并非明智之举。遗憾的是,我军未能掌握这一关键的客观信息……

第二点,这场战败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启口。

若论战斗中的勇气与意志,我军毫不逊色,完全有能力与日军一较高下。即便双方兵力存在巨大差距,我军也必定会爆发出类似自杀式袭击的英勇行为,哪怕同归于尽,也能对敌人造成一定的打击。

以关家垴战斗为例,敌方的500名日军在战斗中遭受了我军造成的400人伤亡。即使日军试图美化战斗结果,并依据其现有资料中的200人伤亡数据计算,我军的歼灭率也达到了40%左右。即便如此,这场战斗也并没有太大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平西大撤退实际上是联军在日军伏击下的单方面溃败。尽管这些联军曾接受过宋、邓等人的专门训练,但他们终究缺乏实战经验,心理素质也远逊于久经沙场的八路军和职业士兵,面对日军的围攻,他们瞬间便土崩瓦解。

在现存的官方史籍中,关于这场战役的描述虽有记载,但叙述较为简略,甚至要查找具体的数据也需费上一番功夫。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场战斗原本不该如此惨败,然而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

冀东八路军的整体水平其实相当不错。虽然在战斗力上略显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与日军抗衡的精良装备和武器,但在将领的指挥才能、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民众的支持以及部队的忠诚度等方面,表现都是有目共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时轮与邓华何许人也?他们可是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名将。这次率领五万余人,即便因急于撤退不得不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也完全具备发起反击的机会啊。

在撤退之前,毛主席特意致电宋、邓二人,强调“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西撤”,这表明他同样意识到了撤退可能带来的风险。

归根结底,联军虽然气势强大,但始终缺乏稳定性。一旦撤退,便容易因舟车劳顿而疲惫不堪,任何突发状况都可能带来沉重打击。井冈山的8000余名湘南起义军便是这一教训的典型例证。

鉴于此,毛主席心中不安,特地嘱咐了宋、邓二人。然而,时光不待,日军的突然袭击使两人在短时间内得出了“打不过就撤”的结论。

从逻辑角度分析,在战场上,如果无法取胜选择撤退其实并无不妥。遗憾的是,撤退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他们已无暇顾及。此时,宋、邓等人以及所有联军都将“撤退”视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如果大家在遭遇围堵时能够激发起反抗意识,奋力一搏,或者提前进入雾灵山展开游击战,以此避开正面冲突,或许损失就不会如此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