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用一种药物来形容一个城市大爷的精神面貌,那么北京可能是白加黑,不分昼夜守护正义;天津可能是百忧解,乐呵乐呵得了;而济南的大爷,只能是威而刚。

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雄性荷尔蒙,在济南上空盘旋不散,并逐渐汇聚成一个大拇哥,我去过济南之后,才有更深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济南前就听说济南的大爷都很硬,我以为是性格上的,后来才发现就是字面上的硬,骨头、体格和意志力,堪比千佛山的石头,性格方面都挺随和,你不先动手,问题都不大。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英雄山上,总能看到一群银发苍苍的老人,腰间系着跤带,穿着跤服,站在场地中挥汗如雨。

他们一个个面目严肃,年轻人们站在旁边,手里抱着水杯,眼中却满是敬畏与好奇,仿佛在等待那场惊心动魄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谁?”

打破山间宁静的,往往都是来自丹田的豪迈之音。有位大爷自封为“济南摔跤活字典”,经常用他那已经历经岁月磨砺的双手,将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摁倒在地。

有不服气的,爬起来接着跟老爷子摔,一下,两下,啪啪啪啪,犹如京剧的锣鼓声开场,比任何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比武都要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济南英雄山,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要把对方摔倒。

济南大爷爱摔跤是出了名的,倒不是说他们上下楼一不留神跌了一跤,而是用摔跤这种竞技体育来制服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摔跤不是蛮力,是心法!”

“心不稳,脚下就飘。”

在一旁讲解的人,也是练家子,讲手的艺术被称为是“武相声”。即便你是对摔跤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在济南溜达一圈,听了几场下来,没准也能学到一招半式,回家摔个毛贼绊倒个哈士奇不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回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子一个转身抱摔,二十几岁的健身教练竟毫无还手之力;七十岁的老太太耐心地讲解摔跤技巧,旁边的年轻姑娘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仿佛都在述说着一个英雄的传奇。这一幕,让人恍惚以为是在民国时期的国术大发展,想起了徐浩峰编剧的《一代宗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南人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而济南大爷这代人的活法,狂野而离奇。

当其他城市的大爷安享岁月静好的晚年,顶多去公园玩个花式锻炼时,济南的大爷早把冲刺的终点线搬到了山巅。

英雄山,这座济南城南的小山头,清晨便成了人间的擂台。每到周末,这里便成为了摔跤爱好者的聚集地,老人们摩拳擦掌,年轻人跃跃欲试。夏练三伏,冬玩三九,天气从不是阻挡大爷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忘我的摔跤场景,充满了一种戏剧化的荒诞美学。

几个老爷子对决,边摔边互相夸赞:“好力气!”“好技巧!”观众席上的老太太们端着保温杯评头论足:“今天张大爷这一招不行,年纪大了,腿脚慢了。”“老李这招不错,准是偷偷回去练了。”

感觉济南人对练武这件事,有种紧迫感。

他们嘴中的老李,常常把年轻人拉到场上,给他们讲自己的故事。他年轻时是个车间工人,三十岁时因意外丢了两根手指,工厂破产后,他不得不做零活糊口。“那时候,感觉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可摔跤教了我一件事,跌倒了没关系,站起来还能赢。”赵大爷常常重复给年轻人听:“摔跤场上无父子,只有输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中有专业的摔跤手,不少退役的中国、山东摔跤队队员来此讲解、授课、参练,也有不少喜欢摔跤的业余练家子。

上个月封箱前,碰到一个从北京大厂退休的程序员,转型当上了摔跤手,他说开始以为摔跤就是拼力气,直到遇到鲁玉山的背摔。“这摔跤比写代码还动脑子!”

他说自己现在练了三年多,腰不酸了,颈椎不疼了,两眼冒光,看谁都想过两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南的摔跤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奇观,这座被泉水环绕的城市,除了“泉城”的美誉,还有“跤城”的传奇。早在20世纪20年代,济南便与北京、天津、保定一起,成为中国“四大跤城”之一。

在这里,摔跤不仅是一项技艺,它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与生活的点滴。张大爷常说:“以前咱济南的婚礼上,最隆重的仪式不是闹洞房,而是新郎摔一跤。摔不赢,连女婿都当不成。”

如今摔跤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语言,它区分了强者与勇者,“摔跤场上无怂汉,敢上场就都是好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每到节假日,英雄山的摔跤场上总是热闹非凡。

几年前还是一片不起眼的空地,直到一群热心的大爷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决定要将这片空地改造为一个正式的摔跤场。

他们清理场地,铺上海绵垫,竖起了大旗,几天后,摔跤场的雏形就这样悄然成型。赵大爷常说:“在摔跤场上常摔跤,人生才能不摔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初,摔跤曾在济南的民间迅速兴起,成了当地的一项传统技艺,英雄山逐渐成为这项活动的核心场所之一。到了民国时期,摔跤便在济南的街头巷尾上演,市民们把它当作娱乐、竞技甚至生活的必需品。

在济南,摔跤的普及几乎贯穿了整个教育体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摔跤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济南的许多中小学都将摔跤列为必修科目,孩子们在操场上,穿着简单的摔跤服,彼此切磋技艺,摔倒后再爬起,像是迎接挑战的仪式。

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不止是在学习摔跤的动作,更是在学校的教练指导下,培养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摔跤训练锻炼了体力,也培养了济南人骨子里的韧劲与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的摔跤氛围同样热烈。济南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类武馆。

这里的武馆大多有着数十年的历史,许多摔跤高手的传承都在这些地方悄然延续,而新兴武馆中的教练也是高手如龙。

从小白到高手,摔跤的技艺在武馆中代代相传。特别是英雄山周围,摔跤场地频繁聚集着本地的摔跤迷和学徒,彼此切磋、交流心得。许多摔跤高手曾在这些武馆里打拼出来,成名之后依然回到这里,成为当地的摔跤教练或顾问。

英雄山,早已已经融入了济南人的生活,它有一种骨与血的坚韧。正如老赵所言:“英雄山上出英雄,干就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