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科技迭代飞速,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席卷各行各业。其中,「AI+ 教育」领域的各项创新尝试,犹如一颗颗「明珠」,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带来宝贵可能。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智能翻译到数字教练……「AI+ 教育」应用场景广泛,以科技动能助推教育提质增效。

在教育场景中,AI 像一位「智慧的导师」,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体验;AI 像一位「出色的助教」,帮助教师海量搜集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AI 还像一位「全能的员工」,不仅在教育核心业务方面提供支持,还能在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领跑前列。

如今,「AI+ 教育」已势不可挡。技术与经验的叠加、高效渠道与教育理念的融合,无疑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美好愿景之下,「AI+ 教育」市场现状如何?BC 两端有何突破?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图景?

先看C 端。教育事业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学习,永远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AI 在教育领域应用落地,也正是应学生所需。

可以看到,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新时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多元的学生需求,个性化学习需求愈发旺盛。对比以往,个性化学习更加强调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事实上,这种需求自古有之,但受限于资源和渠道,很难大范围实施。然而,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成熟,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各项创新举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补足教学短板,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的渴望,AI+ 教育的市场前景因此更为广阔。

AI+ 教育带来的显著变化,一来体现在「速度」上。AI 技术极大地加快了信息检索的速度,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从海量的教育资源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辅助学校、机构或教师迅速形成课程内容。这种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到他们感兴趣、需要提高的知识点,拓宽了教育资源渠道,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效率。

二来体现在「质量」上。AI 技术将智能解析技术引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学习数据的快速分析,更加精准地定位学生的问题所在,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爱乐奇 CEO 王垠对此深有感悟:「国家教育改革之后,AI 技术进一步加持,学生在哪方面强、在哪方面相对薄弱,从数据中都能看得出来,据此我们可以对学生给予方向性指导。虽然还不能称之为千人千面,但我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绝对没有差学生。」

不仅如此,AI+ 教育也随着技术成熟不断走向完善。根据教育科技公司精准学的合伙人田野介绍,整个教育行业都曾面临着两个令人头疼的难题:一是解决不了孩子坐不住的问题,二是回答不了学生面对面的口语化提问。这两个问题,如今也都有了解决办法。

对于坐不住的问题,精准学给出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一对一导学服务」。要如何实现?精准学首创超拟人一对一老师,搭载在首个原生代 AI 辅学机 Bong Max上,实现了一次人机交互的变革式创新。在自研的教育垂类大模型和内部内容审核团队的合力下,AI 教师从语气语调到授课内容,从接话速度到观察能力,都非常接近类真人教师,成为多模态交互能力在应用侧的一个奇点。

课程中,AI 教师实时响应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实时对话,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在一问一答中自然地吸引学生注意、推进教学进度,还能够对学生的偏离性问题进行引导式规避,将注意力拉回课堂。正因 AI 的入局,一个具有类真人老师能力的 AI 老师走进家庭,让学习机从「助手工具」升级「精准辅学」,让一对一辅学成为现实,更让学生身在、心也在。

在回答学生提问方面,软积木合伙人冯昊从技术侧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AI 回答问题响应速度快,生成内容专业,但也要注意AI的幻觉问题,有时候会出现错漏百出的情况,一是因为收集了互联网上过多的不严谨或者错误信息。要想提高 AI 回答问题的能力,就要让 AI 的自主发挥空间降低一些,同时通过专属训练,让它更了解教育企业主营业务、更懂得学生需求。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体验、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还通过架设课件和课堂系统等举措,为教育匮乏地区降低运营成本,让教育惠及更多学生,进一步缩小了教育差距,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推动教育公平真正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 AI+ 教育在 B 端的应用效果。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尽管目前 AI 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更多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但其带来的变革却不容小觑。

这种变革的核心在于降本增效。通过 AI 辅助,企业在人才成本和培训成本上实现了有效降低,同时大幅提升了人效。在教育培训体系中,作为影响机构人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角色,也因 AI 技术的赋能而得到进一步优化。AI 数字人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支持,帮助他们专注于教学内容的策划和优化。尚德机构技术负责人孙建文表示:「传统直播授课画面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聊天区、课件和教师形象。我们运用 AI 数字人技术,将教学过程更加聚焦于课件内容和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避免了因名师效应带来的干扰。此外,AI 技术还能够灵活调整教师形象,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规避知识产权相关问题。」这一创新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通过技术手段释放教师更多精力,以推动效率的全面提升。

在企业运营方面,AI 同样能够实现降本增效。例如,在设计工作上,AI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设计任务,并在复杂的任务上提供素材、灵感支持,以便设计师能够从重复繁琐的设计需求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具创意和战略价值的工作中。不仅如此,通过部署公域和私域工具,企业只需要简单深入标题和需求,就能让 AI 迅速产出多个新媒体平台的文案,辅助企业开展品牌营销。用户添加微信后的聊单和转化,也能够通过 AI 来一站式实现。

AI 带来的效益可见一斑,在它的加持下,部分原本需要团队作业的工作交由个人完成,部分原本需要个人作业的工作完全交由技术手段,团队的整体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企业花很少的钱,就能够实现和过去同样的效果。

在研发投入方面,AI 技术同样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正如斯尔教育创始人兼 CEO 郭劲男所言:「AI 时代让技术的门槛变低了。」以往,教育机构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 AI 技术的出现则大大降低了这一门槛。在郭劲男看来,教育机构不必担心 AI 应用的研发成本问题:「最重的投入并非研发,而是专业投入。因为我们不是去做大模型,也不是要自己研发新的 Open AI,我们要做的,是在底层技术上去加应用,这一步最关键的是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通过找到适配的 AI 技术对接业务端,教育机构即可快速实现产品的升级和迭代,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AI 技术的应用也为教学教研带来了诸多便利。在搜索、评估、校审等格式化的工作场景中,通过 AI 技术,教育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缩短团队在重复性工作上耗费的大量时间,从而减轻工作负担、提升教学质量。

降本增效之外,应用 AI 能否带来业务增量,是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这一问题,郭劲男给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AI 化其实没有办法带来业务增量。」在他看来,实现业务增长的关键并不在于 AI 技术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用户需求。例如在自动答疑、添加字幕等场景下,AI 的介入,只是帮助企业满足了许多以往单纯依靠人力难以满足的用户需求。这种用户需求呈现出大量、细分的特点,但在 AI 入局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意味着,AI+ 教育如果不能激发用户全新的需求,就不能自然地带来业务增量。企业需要认识到,AI 技术只是一种工具,真正值得思考的是,AI 相比人工,能否为用户提供价值更高且体验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机构需要试着在企业战略上 ALL in AI,全方位地投入到 AI 技术的应用落地之中。以斯尔教育为例,ALL in AI 就是在策略上的转变。无论面对任何需求,产品端都需要有 AI 思维,思考是否有更好的 AI 替代解决方案。如果有,那么就需要用 AI 方案来解决问题,而非业务端的人力解决方案。在技术端也是大同小异,只要可以用 AI 工具来辅助推进研发过程,就不能通过人力去完成。「我们要持续地思考,AI 能帮你完成多少任务。如果 AI 能够帮到你,你要交给 AI 去做,而不是交给人。」郭劲男强调。

看过 BC 两端,当我们放大视野审视市场现状时,却不难发现 AI+ 教育仍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市场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态势,犹如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却尚未统一。

在这个阶段,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和规范,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各家教育机构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市场的自然洗牌和优胜劣汰。

除此之外,也需要更为成熟的市场教育,来提升用户认知和接受程度。孙建文指出:「目前来看,比较大的挑战是用户接受度低,因为 AI 数字人还做不到百分百还原真人教学,特别是在给予情绪价值上不如真人。要学员接受 AI 授课,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市场教育过程,帮助他们消除疑虑,逐步认可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这一问题,也受到地区消费能力的影响。根据冯昊的观察,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用户的接受意愿比较高,北京、西安等城市的用户认知就相对来说差一些。

无论如何,AI+ 教育的落脚点始终应该放在用户需求和体验上。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都需要紧密围绕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和优化。对此,田野表示,AIGC 百花齐放,技术已经足够先进,企业端要做的不再是升级技术的「锤子」,而是找到用户端最合适的「钉子」,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痛点,再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研发升级,借助AI技术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让 AI 真正在教育赛道落地生根。

未来,AI+ 教育赛道将继续走向两极分化。超级巨头之下,将会形成更多以个人为单位的 AI 超级个体。这些个体用 AI 整理内容、AI 设计、AI 剪辑,他们不再受到时空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资源、技术。AI 数字人应用成本将会越降越低,AI 授课逐渐成为企业的标配。

值得注意的是,AI 原生或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所谓 AI 原生,是指从内容生产到效果呈现,都要将 AI 技术深度融入其中,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附加的功能或工具。田野表示:「在 AI 原生的逻辑之下,AI 技术与教育过程深度融合,教学效果会有质的提升。」

在AI+ 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警惕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AI+ 教育赛道要想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而不能演变为纯粹的市场盈利性业务,甚至野蛮生长。这意味着,教育机构要投身 AI+ 教育赛道,从第一天就不能将它看作纯市场业务,而是要有社会性和普惠性,考虑到不能给家庭和个体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从生意思维扭转为事业思维,才不会走歪路、走岔路。

总而言之,AI+ 教育虽然尚处于「春秋时期」,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敏锐的头脑,看到 AI 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潜力,也看到红利背后的底线和红线。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辟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