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河南网友发帖,谈到一个常年在县城生活的人去世后,埋回乡下老家,结果全村参加随礼的人,居然不足十分之一。此帖迅速引发网络关注。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我们来看看这名网友的发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情淡如纸,今天一个在县城生活的人死了,埋在了乡下。全村参加随礼的人不足十分之一,只有几个他的族人参加了,即使有几个帮忙埋葬的人,也不拿钱。原因是他在县城生活,与村里的人没有礼尚往来,这就是规矩。
农村的规矩是,你随他一百,有事了他也还你一百,如果他有事情你不随礼,即使你再牛别人也不搭理你。礼尚往来,在农村都是这样,虽然村中这一户人家也不会在乎老少爷们的这一点钱,但是也有点不好看,至少面子上如此。没有办法,人情像纸一样,没有人去在乎。

这个帖子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常年在外生活的人,因为平日疏于和老家村里的人发生人情往来。于是,其死后也没有多少人来参加他的葬礼。这名网友指出,在农村,如果他有事情你不随礼,即使你再牛别人也不搭理你。这就是规矩。

  • 此帖一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我们来看看部分网友的跟帖和评论:

我母亲去世,葬回在老家坟地,我没有通知任何人,所有流程都是花钱雇人,参加葬礼的就是我母亲的儿女孙子辈的20几人。别人怎想的我不管,我讨厌老家人那种虚伪,这样我谁的都不欠。父母都不在了,老家就都成为记忆了。

我们这里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去了,她两个孙子把骨灰盒带到山上埋了。大孙子是个体老板,小孙子是县劳动局局长。人死如灯灭。这样不好吗?

不管农村还是你所在单位,都是人家有事你随礼,你有事他必随礼,这就是礼尚往来。一个村里的红白事,去帮忙的也是如此,如果你不住在老家,别人的红白事你又不去帮忙,人家为什么给你帮忙?这和随礼是一个道理。但有一点,本族近门的人一般都会去

这个样好,谁也不欠谁的,越简单越好,早晚都得如此。现在的社会就这样,什么亲戚朋友就是个虚名,大家都为了个虚伪活着。

这个事我得说说,现在关键有些在城里的人回村里,根本不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少爷们看在眼里,但老少爷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一乡下朋友,每次家里过事,都是二三十桌,感到非常荣光,人家都夸他人缘好,有时候一到我这里来玩,我在县城开店,他就说哪里哪里又要随礼了,他心里感到非常不爽。我说你收了那么多人情,肯定要还啊,他们一家四口人,就靠他们夫妻俩人打点工。

礼尚往来人之常情,我们这有个在外面工作的,去世后叶落归根,但他从来没有在村里红白事走动过,所以除了他本家外没有人去帮忙的。后来他本家几个老人到左邻右舍众乡亲家门前去请求,说看在乡亲份上帮帮忙,说来个人就好,不要搭礼,最后大家都看在曾是乡邻一场帮他入土为安了,大家都说他忘情但我们不能无义。其实还是我们乡下人还有一份仁意善良,不像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连对门都相互不来往的事情带到老家来。

这个帖子之所以引发热议,核心问题就是传统的礼尚往来,似乎正在被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所慢慢打破。在农村长期生活的人,或许还保留着那些随人随礼的方式,传承着古朴的习俗。

而如今,很多人已经住进城里,特别是年轻一代,与老家的生活越来越远,他们的思维越来越自我,根本不在乎那些所谓的“人情冷暖”。这些久居城里的人,哪怕是回趟老家,也是遭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农村对他们而言,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针对葬礼一事,有网友直言,亲戚朋友和村里人来的多有什么用,还不是死者家人在哭,他们在欢天喜地地打牌和谈笑,所以自家的事自家了,跟他人没关系。这说明,现在很多人已经通透了。虚假的热闹,远不如安静的真实。

可以预见,好面子好热闹的心理,正随着城市化而改变。等到00后这一代人,到了中年的时候,类似葬礼这种事,或许更没多少人会在乎,一切变得从简,不再有那么多道道。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