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也升起了一个字:票。
粮票、布票、油票、糖票,它们是新中国的“四大天王”。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完全靠这些票支撑——粮票换米,布票做衣,油票抹锅,糖票哄娃。没有票,干瞪眼都吃不上饭。
一天,小王排了三小时队,终于换到一斤大米的粮票。他正准备回家炖粥,却发现布票丢了,回去找老婆,衣服也补不上了。小王气得直跺脚:“我拿了粮票,没了布票,干脆脱了衣服吃米饭!”结果,邻居大妈听见了,赶紧送他一张布票,说:“小王哥哥,穿衣吃饭,缺一不可,你别光顾着炖粥,咱社会主义还得体面!”
到了80年代,饭票变成了单位食堂的硬通货。大王拿着饭票去打饭,却发现阿姨用一勺子划了一张票,却只舀了半勺菜。他不服:“阿姨,这不公平!”阿姨一瞪眼:“你这人,想吃菜还讲公平?社会主义就是大锅饭,你要不满意,那锅就在那,你自己来!”大王心里嘀咕:“社会主义铁饭碗,铁的,是你阿姨的心吧!”
改革开放后,大家兜里终于有了点钞票。钞票多了,物资丰富了,粮票布票退出了历史舞台。可钱多了,人心也开始复杂了。老王工作了一辈子,攒了点钞票,想买套房子,可到了售楼处才发现,没房票,根本买不了!他一脸懵:“都202几年了,还要票?”销售顾问耐心解释:“大爷,这叫限购政策,不是以前的粮票!”老王骂骂咧咧:“大爷的,我他妈以为粮票消失了,结果房票又来了,这票票相连,真是命中注定!”
再后来,股票市场兴起,股票成了新宠。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返贫。老王炒股,越炒越亏,最后连饭钱都赔了,老婆骂他:“你干脆拿股票去换粮票吧,说不定还能吃顿饱饭!” 老王气急败坏地反驳:“你懂什么?股票是未来的饭票!”结果没多久,股市大跌,他未来的饭票直接变成了一纸废票。
支票,听起来很有面子,特别是90年代初,有钱人随手签张支票就能搞定一笔大生意。但老王不懂这些,干活现钱没拿到,工头给了张支什么票,他拿着一张支票去银行取钱,结果柜员小姐告诉他:“先生,这张支票跳票了!” 老王听懵了:“啥叫跳票?票还能跳?是要跳回我兜里,还是跳到你们银行的小金库?”小姐笑得前仰后合:“大爷,意思就是这钱根本不存在!” 老王顿时火冒三丈:“这年头,票还能骗人,我看不如回去用粮票算了!”
至于干一票,那可是近些年才火起来的潮流词。年轻人辞职创业,管这叫“干一票大的”;中年人偷摸投资,叫“干一票稳的”;老年人组团炒房,叫“干一票稳赚不赔的”。可大多数人干着干着,才发现票没干成,倒是自己成了别人的韭菜票——冤大头,送人头。
回头再看这几十年的发展,票虽换了种类,套路却一脉相承。粮票让人吃饱,钞票让人想多,股票让人梦碎,干一票让人流泪。老百姓从凭票供应到自由消费,最终还是离不开那个字:票。
不过,不管是粮票、布票,还是房票、支票,咱们心里都得明白一个道理:靠票吃饭,靠票活命,票昌人旺,大家都想票昌,尤其男同胞们,但千万别让“票”成了你唯一的信仰。毕竟,票只是一张纸,人还是得靠自己昌起来!实在想不通的要去做做心理辅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