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截至2022年,中国大约有1.48亿糖尿病患者。[1]平均来说,10个人里就有1位确诊糖尿病。

那么,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该注意些什么呢?除了经常提到的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还要特别注意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01 什么是糖尿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理解为糖尿病带来的麻烦——因为糖尿病的存在、发展,导致身体出现更进一步的损伤。按照发生速度,可以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前者,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代谢存在异常,进而干扰脂肪的利用,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严重时,可以在几日之内出现昏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糖尿病并发症(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后者,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根据受影响的组织,又可以将慢性并发症大致分为两种:血管性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弥漫性神经病变、认知功能障碍。[2]

02 为什么需要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既然这些疾病都是糖尿病引起的麻烦,把血糖控制住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进行筛查呢?

好消息是,控制血糖确实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英国展开过一项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对5000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指标之一)每下降1%,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减少14%,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37%。[3]

不幸的是,也有一些坏消息。

首先,现实中,能控制住血糖的人不多。国内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只有30%~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4]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非常复杂。传统上,主要关注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比如,前面提到的HbA1c,由血液里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来。理想情况下,应该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说明血糖长期过高,大量红细胞受到影响。红细胞相当于人体的快递员,一旦它们受到影响,血管、神经都可能出现病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糖化血红蛋白(图片来源:Polymorphism of aldose reductase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for develop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高血糖不能解释所有的并发症。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也会伤害身体组织。[5]再比如,个体差异。面对疾病,各个组织会想办法防御。而机体所能提供的保护性因素,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地方。于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有的人可能出现并发症,有的人则安然无恙。[6]

最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后果极其严重。

在发病率方面,国内的一项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7种并发症为目标,调查了6万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66.8%的患者存在某种慢性并发症;而每位患者,平均患有2种以上并发症。[7]

在后果方面,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影响视力,也是工作年龄人群最常见的失明原因。[9]认知功能障碍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会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10]至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引起足部溃疡,严重时必须截肢。[11]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之外,最好尽快、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

03 怎么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答案很简单:定期进行体检。

按照检查方式,可以将并发症筛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体检包含的,比如,心脑血管、肾脏检查;另一类是需要额外注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额外体检项目(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国内的专家建议,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随诊一次,如果出现视网膜病变,便增加检查的频率。[9]在确诊5年后,注意进行外周神经系统检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11]对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10]

结语

2型糖尿病的防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改善生活方式,避免2型糖尿病的出现;二级预防,已经出现2型糖尿病了,积极控制血糖、及时筛查并发症;三级预防,并发症也有了,那就办法治疗和控制并发症。

这三个层次,就像糖尿病的三个救生圈。新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错过了第一个救生圈。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采用科学的办法,就有可能避免并发症,延缓、减少甚至消除疾病对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言昌 医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出品:科普中国

参考文献

[1]ZHOU B, RAYNER A W, GREGG E W, et al. Worldwide trends in diabetes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rom 1990 to 2022: a pooled analysis of 1108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41 million participants[J/OL]. The Lancet, 2024, 0(0)[2024-11-18].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2317-1/fulltext. DOI:10.1016/S0140-6736(24)02317-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3]STRATTON I M, ADLER A I, NEIL H A W,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OL]. BMJ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0, 321(7258): 405. DOI:10.1136/bmj.321.7258.405.

[4]高蕾莉, 纪立农, 陆菊明, 等. 2009~2012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与血糖控制状况调查[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7): 594-598.

[5]EID S, SAS K M, ABCOUWER S F,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role of lipids and lipid metabolism[J/OL]. Diabetologia, 2019, 62(9): 1539. DOI:10.1007/s00125-019-4959-1.

[6]YU M G, GORDIN D, FU J, et al. Protective Factor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J/OL]. Endocrine Reviews, 2024, 45(2): 227-252. DOI:10.1210/endrev/bnad030.

[7]贺小宁, 张雅雯, 阮贞, 等.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与次均医疗费用研究[J/OL].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 35(03): 200-205. 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9.03.004.

[8]褚晓婷, 熊建菁, 张国慧, 等. 2005—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糖尿病相关疾病死亡变化趋势分析[J/OL].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1(5): 397-401. 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21.05.018.

[9]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学组.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J/OL].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2): 99-124. DOI:10.3760/cma.j.cn511434-20230110-00018.

[10]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研究工作组.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J/OL].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 38(6): 453-464. DOI:10.3760/cma.j.cn311282-20220518-00320.

[1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OL].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5): 496-511.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408-0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