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美团官微发布公告,宣布将推出八项举措以进一步改善算法、保障骑手权益。

此次改进算法的主要举措,包括建立算法公开常态化机制、在全国落地和完善骑手防疲劳机制、逐步取消超时扣款等等,通过增加算法透明度,兼顾各方感受与权益,让算法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算法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热词。此次算法公开,回应了外界对骑手的关注,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公众能更客观地看待算法与平台,也是对社会诉求的一个积极回应。

企业花大力气持续改善算法,促进算法透明性,不仅仅是回应社会与监管需要,实际上,它也是企业自身发展所需。

在改善算法、提升算法透明性的过程中,制定算法的人,能够倾听执行算法的人的感觉,就可以高效地改进算法,达成更大的协调,更高效地调配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可以消除不理解,弥合各界认知差距,形成基本的治理共识,进而产生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这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所以企业也有动力去做。

另一方面,算法的透明化,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劳资合作关系。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中,劳资双方并不是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几年,外卖平台的骑手数量迅速增长,并逐渐变成灵活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与之对应的,面对这份带有“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等典型零工经济特征的职业,外卖平台也在不断推动算法改善,并吸纳来自一线劳动者的意见,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则,兼顾骑手劳动保障和他们“多劳多得”的自主性选择。

算法说到底,是一种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它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工作岗位,不管是国企、机关单位都有自己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只不过,在互联网平台,它体现在有计算机系统来观察、执行,这会给人一种不透明的印象。由此,在劳动者和公众中,产生一种神秘感,滋生不理解,产生一种被动感。

比如有学者提出,围绕骑手话题热议的“配送算法”,只不过是上世纪“泰勒制”在数字时代的新体现,它本质是一种劳动规则条款,是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在交易市场里多方博弈的取中结果。“泰勒制”由美国企业管理者弗雷德里克·泰勒发明,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挑选培训工人、工作流程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等措施,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但应该看到的是,在算法问题上,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观念有认知偏差,不少人还停留在“算法困住骑手”的二元对立体系之中。同时,外界舆论和一线骑手的真实想法,更是存在一定认知差。比如,此前美团试点骑手防疲劳机制时,也有骑手明确表示“还想多跑几单”的反对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算法,劳动者当然拥有最后的“关键一票”,换职业或者换平台。但他们的意见,却代表着这个群体的共同心声:如前段时间美团召开的骑手恳谈会上,就有骑手明确表示如果防疲劳机制时限变成八小时,那肯定会选择跨平台跑单,或者是“干点别的”;也有骑手表示,自己也会利用休息日时间跑单,背后是因为有生活、经济各方面压力推动。

这意味着,算法治理并非能够一蹴而就,也并非完全满足大众的情绪,而需要客观地考虑多方面的诉求。在保障安全的底线基础上,兼顾劳动者主观意愿和消费者利益,更科学、合理地探索改善配送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远比流行的认知复杂

从更大层面来说,算法只能解决外卖骑手的履约问题,但在他们面临的“生活算法”中却无能为力。 而且从就业结构来看,骑手只是就业市场的一小部分人群。 他们的权益与整个市场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息息相关。

骑手其实是一个有互联网红利的岗位。骑手这个岗位,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中,能够稳定获得确定性收入的兜底选择。虽然这个红利,比起程序员、产品经理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位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言,要比送快递、在电子厂打工更划算,比如时间自由、收入稳定。

但是,他们的红利不可能高于同等素质的其他劳动者很多,在蓝领就业市场中也是处于中位数以上水平,这本身也是市场规律所决定,而不是“配送算法”所决定。同时,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所面临的城市融入性、职业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面临的问题,不止于算法问题。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平台在推动的算法改进、劳动者权益保障外,社会各方也要形成合力,帮助骑手背后更大的青年农民工。只有这样,算法透明带来的骑手权益提升,才可能真正地保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