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成都的最高温降至5℃。寒风冷雨中,四川天府新区万安街道居民杨礼,带着一辆满载衣物、棉被等御寒物资的车辆从万安出发,前往凉山雷波县。不仅是送御寒物资,她同时还要继续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展开资助。而这条送衣+助学之路,她已经走了整整十年。

十 年

走出一条上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万安街道居民杨礼正在将准备好的物资装车。

12月23日早上10点,40余袋物资一一装车。155、160、175;马老师、老奶奶……袋子上,每一件物资的尺码、品类一目了然。每次收到捐赠的衣服,杨礼都会将裤子、衣服根据大小整理成一套,消毒后单独装袋。

11点左右,由杨礼、老公大三以及5岁半的女儿谢谢组成的“送衣小队”正式从成都启程前往雷波,整个车程340余公里。“我们先到雷波县城,第二天要去卡哈洛、刺竹坪幼儿助教点还有大岩洞三个地方,到大岩洞你就可以见到你最喜欢的老奶奶了。”在路上,杨礼和谢谢说着此行的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礼为每一个袋子都做好了标记,这是为女儿谢谢喜欢的那位老奶奶准备的被子。

冬季夜晚来得早,到达县城时,天色将黑。下车后杨礼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就直奔当地超市,带着朋友的嘱托为山上的老人采购了23套米、油。让本就满当的货车,更加充盈。

第二天早晨8点,杨礼准时从酒店出发,因为正在修路的原因,80来公里的路程,一路颠簸。“我们十年前第一次上山的时候,还是泥路,只有坐着村民的摩托车一趟一趟地往山上运,还摔了几次,印象深刻,现在虽然颠簸却也比以前好太多了。”杨礼望着山间蜿蜒的道路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远远望去,刺竹坪的房子红顶白墙,错落有致。

下午1点,一片小村落渐渐从大山中显出淳朴的形态。接到消息的刺竹坪助教点张老师与村民已经站在村口等候着杨礼一行的到来。大家人手一袋衣物,徒步走去助教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大家一起把物资搬到了助教点堆放整齐。

助教点一共只有22个小朋友和两个老师。教室中孩子们正在上画画课,看到杨礼的到来,眼中充满了好奇。还没等张老师和杨礼介绍,谢谢就拿着零食主动走上前,“你们喜欢吃旺仔小馒头吗?我带了好多,我们一起吃。”说着,谢谢就已经将小馒头放在了小朋友们的桌上,小朋友们也轻声说着“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礼与女儿谢谢一起,给在上课的小朋友们分发一些零食。

在与张老师交接了捐赠的衣物后,杨礼一家便准备赶往大岩洞村,刚刚走出教室门,身后就传来了一个小朋友的歌声,“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有了带头,害羞的小朋友们一下都大胆起来,不一会儿独唱变成了合唱。

歌声围绕在整个助学点,“妈妈,他们都在叫我的名字诶。”谢谢听着歌声对杨礼说。“对,他们还在给你说谢谢。”

十 年

从陌生人到家人

在告别了刺竹坪后,杨礼指着另一座山的山顶说,那就是最后一站大岩洞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礼与老公一起将物资放到山上下来的车上,进而转运到目的地大岩洞村。

半路上运送物资的车辆电量不够了,而此时距离大岩洞还有20来公里。杨礼很淡定,说:“上山多多少少总会出现点状况,一步步想办法解决就好了。”杨礼最终联系上了十年前第一次上山时曾对接的大岩洞中心小学的现任校长,半个多小时后,两辆车从山下驶来帮忙转运物资。“山上大家都很热情,每次都积极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现在遇到事情都会很淡定。”杨礼一边转运物资一边说。

前往大岩垌村的路沿山而建,弯弯曲曲十分陡峭,临近下午4点,山上对接的原大岩洞村小教师马黑子古早早地在家中做好了饭。因为已经来了十年,到达大岩洞的杨礼一家显得很放松,一路上几位老人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给杨礼打着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谢谢见到了她一直心心念念的老奶奶。

刚放下物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慢慢从人群中向杨礼走来,她就是谢谢一直想见到的老奶奶甲拉哪脚。看到老奶奶,谢谢跳着向前,拉起老奶奶的手。

“奶奶你看我比去年长高了”“还长胖了点点”“明年我就要准备要读小学了”“奶奶别哭我给你擦眼泪”。

老奶奶不会说汉语,谢谢不会说彝语,但语言不通的她们却你一句我一句似有说不完的话。甲拉哪脚一只手拉着谢谢,另一只手悄悄抹眼泪。后来在马黑子古口中得知,甲拉哪脚奶奶口中一直说的是:“亲人!我的孙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礼一行将物资分发给大岩洞村的村民们。

随后马黑子古便招呼杨礼到他家吃饭,屋内燃着彝族代表希望的篝火,将整间屋子映得温暖,墙上挂着今年刚做的腊肉,铁锅中煮着的腊肉青菜散发着阵阵香味,大家围着火堆询问着杨礼这一路上的历程,充满了家的温馨。

“我都还记得2015年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我们也生了篝火,你穿着我们彝族服饰我们跳舞,那时候你还很年轻,跳得比我们还开心。”火堆旁,马黑子古回忆着与杨礼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据马黑子古介绍,十年前村子里还有56户人家,甚至还没通电,现在年轻人几乎都下山了,如今村中只剩下23户,大多为不想离家的老年人,75岁的甲拉哪脚老人因家庭变故是最为贫困的一户,但生活条件比以前也好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大岩洞村的村民们正在认领杨礼送去的物资。

每年快入冬的时候,马黑子古就会向村中比较贫困的家庭收集物资需要,整理成清单发给杨礼,在村中等待杨礼年底将捐赠的衣物等物资送上山,分发给村民。这一套流程马黑子古与杨礼已经默契配合了十年。

电热毯、珊瑚绒床笠……此行和往年一样,杨礼给甲拉哪脚奶奶单独收集了一趟物资,在结束了篝火边的家常后,杨礼与老公大三、女儿谢谢一起来到了甲拉哪脚家中,为她铺上新带的床单,换上新棉被。一时间老人家中,大家都忙碌了起来,老奶奶用不熟练的汉语说着:“你们,我的家人!卡沙沙(彝语谢谢)”

下午6点,太阳渐渐从山头隐去身影。杨礼与大岩洞村也到了说离别的时刻,甲拉哪脚老人不舍的眼泪悄悄滑落,谢谢上前踮着脚轻轻给甲拉哪脚老奶奶拭去眼泪,在耳边给老人说:“奶奶不哭,明年我们还要来。”村民们在村口看着杨礼一家渐行渐远的身影,杨礼一家也从车窗向后望去,此刻没有多余的语言,唯有眼神中交织的不舍与祝福。

十 年

他们从山中走出

“晓林我们快到了,谢谢吵着要来看你这个舅舅,还有刚出生的妹妹。”时间回到23日杨礼刚到雷波县城的那个晚上。杨礼给当地的沈尔晓林打了一通电话,这是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前往沈尔晓林家中,看望他刚出生的孩子。

沈尔晓林是杨礼2016年资助的高中生,彼时沈尔晓林刚从山上考到县城读高中,因家庭贫困,晓林对未来的生活并不是抱有特别大的希望。但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又一直对学习充满了向往。

“那时候姐每个月都会资助给我400块钱生活费,还会给我们带衣服,带我们去买吃的,剪头发,那时候我就已经认定姐是我的亲人了。”沈尔晓林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沈尔晓林与杨礼的感情愈发深厚,大学读什么专业,读研还是考公,女朋友长什么样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杨礼,参考杨礼的意见。

“我们是资助这些孩子生活费或学费,一直到读完高中。他们上大学可以选择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到我店上打寒暑假工都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杨礼说。沈尔晓林当时高中毕业时就到杨礼店上打了一个月暑假工,挣了2000元工资,除了给家里寄回去一部分外,也给杨礼准备了个小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礼一家与沈尔晓林一家合影。

沈尔晓林2022年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如今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美满。除了沈尔晓林外,杨礼这十年来已经资助过超30个孩子,他们有的读大学去了上海,有的考公回了家乡,有的做起了小生意。说到他们,杨礼心中说不出的欣慰。

在这次的行程中,杨礼也安排了对即将接受资助孩子的家访,并且就在出发前两个月,沈尔晓林就帮助杨礼前往其中一个孩子家中进行了情况摸底。

杨礼在25日前往雷波县锦屏初中。班主任段老师带着两名准备接受资助的学生来到校门口等着杨礼的到来。“没想到去年只见过一面的我们,给你发了微信,你就过来了,我代表学生们地说一声谢谢。”段老师拉着杨礼的手说。

在段老师的描述中,两名学生成绩都是中等偏上,但是因为家庭困难,对学习产生了逆反情绪,甚至想不读完初中就辍学回家。段老师想起了一年前有过一面之缘加了微信的杨礼,便将情况发给了杨礼,令段老师惊喜的是杨礼竟然给了回信,并在1个月后到了雷波准备家访资助。

“我准备资助一名学生的学费和学杂费,另一名学生每个月400生活费,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希望他们能安心完成学业。”

杨礼随后又来到雷波中学,接到了另一位接受家访资助的学生,吃饭、理发、买学习生活用品。她一路上说得最多的是“你妈妈为了你们兄弟姐妹读书非常辛苦,希望你能好好学习,长大后照顾好家里”。

从2014年到今年,杨礼资助学生10年。如今杨礼资助的学生们纷纷走上了不同的岗位。“不管他们成功与否,只要他们不辜负自己学习的梦想,我都感到很欣慰。”杨礼看着孩子返校的背影说。

一次支教 开启十年公益路

杨礼的公益路从支教开始。2013年,还在读书时期的杨礼便有了支教的想法,偶然间在网上找到云南省宁蒗县寻求支教老师的公告,就立即联系到村宁蒗县万桃村快乐小学的校长,获得了支教的资格。刚上山的她以为自己干不了多久,但是孩子们一声声杨老师,与每次到学校给她采摘的果子,渐渐成为她心中的牵绊。这次支教的历程也让杨礼对山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支教结束后,杨礼偶然间听到另一位支教老师说雷波县条件还比较艰苦的时候,立刻有了新的牵挂。自此,一条链接天府新区、雷波县、宁蒗县的公益路由此开启。

“我身边的朋友也纷纷走上了送衣资助的道路,我和朋友龙华勇成立了个‘衣帮人’的朋友圈,一同对偏远山区施予援手送去温暖,只要有人发现有需要帮助的贫困山区学校,也可以联系我们。”杨礼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每次出发前,杨礼都认真准备物资,将衣服裤子分门别类的叠好。

宁蒗12年,雷波10年,这些年,杨礼在村落中过过生日,接受了老公的求婚,参加了资助学生的婚礼,十余年间杨礼的上山路从未中断,“我这一生对村子的感情就像这连绵的大山,不会中断。”杨礼说。

十年过去,杨礼与朋友们向山上走去,成为一个个村子的一分子,大山中接受资助的学生一个个往山下走来,生根在各个工作岗位。如今杨礼的上山路还在不断延续,参加工作的沈尔晓林也将自己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我希望的是他们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人。”杨礼说。

记者:刘杰

摄影:达霄羽

编辑: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