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24期内容
编者按: 2024年,是我国社会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央社会工作会议首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社会工作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完成。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中央组建社会工作部,并在省、市、县三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一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机构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工作部门在基层完成落地,相关工作稳步开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的新思路愈发清晰,新布局逐渐展开,新部门开始谋划新作为。为此,半月谈编辑部组织记者采访多地社会工作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全面剖析升级版的社会工作。
总策划:叶俊东
议题实施:周清印、高远至
策划编辑:孙文豪、李坤晋
采访调研:尹思源、李伟、吴文诩、
刘懿德、夏亮、孙文豪、李坤晋
开启社会工作升级版(上)
新思路引领新布局
半月谈记者 李坤晋
我国社会工作的升级版,首先表现在思路和认识上——内涵扩展、理念升级、路径也更新了。
内涵扩展:践行群众路线的“大社会工作”
早前,我们所说“社会工作”,更多指专业社会工作。这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概念,主要面向各类特殊群体,如儿童、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口、失业者等,以社区及各类社会组织为载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迎生认为,当前社会工作逐渐转向“大社会工作”,其服务对象扩展到全体人民,更强调社会治理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工作要抓好凝聚和服务群众工作。“从社会工作部在党口部门的定位和职责来看,社会工作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践行力量,新时代需要让党的这一法宝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肖林认为,社会工作部能够团结群众服务大局,也能够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
社会工作与群众密切相关,其重心在基层治理。“基层是国家与社会的一个交接面或者结合点,是一个互动地带。”肖林认为,基层治理在社会之微,也是国家之基。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基层处理的是千家万户的小事,也是社会的大事。
社会工作的内涵变化,不仅在于扩展服务对象,还在于根据中国具体实践,培育与社会治理相关的能力——“情、理、法”结合的群众工作能力。“基层常常出现突发、棘手情况,需要在平时与群众建立信任,需要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肖林说,当前做好社会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熟悉民生领域政策法规,三者缺一不可。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在做群众工作时不会失效,应该被吸收到社会工作当中。“专业社会工作从优势视角、助人自助理念出发,使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有定位问题、干预、资源协调、效能评估等一套工作机制。”李迎生说,这与社区工作者基层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化解纠纷等工作方法有重合,可以对基层治理起到补充和提升的作用。
理念升级:党建引领,塑造社会共同体
基层治理具有综合性,事务繁杂,参与主体多元,涉及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公共服务平台、各类社会组织、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如何协调多元主体、整合各方资源?党建引领是关键。
党建引领并不是大包大揽,替代一切,而是要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海侠认为,党建引领是一种柔性机制,能够弥合社会各种群体因处境不同而导致的认知差异,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
“党组织具有弥散性与渗透性,能够打破组织边界,形成与科层制不同的整合功能。”肖林提出“基层党建的社会化”,让党建引领走向“体制之外”。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新兴领域群众利益协调和表达机制,促进非公企业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通过党的建设唤醒更多人的志愿精神和公共意识,将高流动性的人群和原子化的个体整合进治理体系当中。
王海侠认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需要由事务性出发,回归到人民性。对于新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非公企业资源获取、社区养老与托育需求、社会抑郁焦虑心理等问题,党组织应当予以充分关注,社会工作部通过自身的组织力量,摸准群众需求,推动支持系统建立,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在社区治理中,需要一个中介性质的力量来统筹众人的利益诉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之间具备天然的权威性和信任根基,这是弥足珍贵的。”肖林说。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牢不可破的信任网,多元社会主体才能成为基层治理中可以动员的坚实力量。
路径更新:基层治理从分散走到整合
近年来,中央层面针对社区治理、乡村治理、城乡社区协商、乡镇政府能力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领域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但是基层治理的一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李迎生认为,当前基层治理存在重管理、轻治理的倾向,自上而下的管制较多,协商协同不足。这也意味着,多元主体的力量未被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与社会力量发育不足,群众参与不充分、不平衡。
受访专家表示,群众参与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参与动力不足、意识欠缺,群众参与渠道和平台搭建不完善。在城市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强,未形成社区归属感,多是中老年群体参与,青年群体参与不足。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老人、小孩较多,难以形成村民互助体系。同时缺乏积极分子和自我造血、活力充足的社会组织,协商议事等关键环节缺位。
此外,一些急难愁盼的事情因基层政府部门权责划分不明晰,社会资源分散,工作难以推动。社区工作人员承接政府各条线的行政任务,压力大负担重,只能将少部分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陷入“小马拉大车”困境。
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一问题。“传统的部门工作逻辑并不适用于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综合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协同,职能部门的触角延伸到基层,需要有相关人员来统筹。”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蒋敏娟说,社会工作部门的成立,可为基层治理整合汇聚资源、制定政策法规、构建服务体系、培育专业人才等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专家认为,基层治理不仅涉及党政协同的问题,还涉及调动群众参与的问题。在各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不仅是机构上的改革,也是推进基层治理路径上的更新,即希望以新部门为牵引,将基层治理碎片化的部分粘合在一起,尤其是加强基层组织与群众联系的紧密度,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规范机制,系统性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开启社会工作升级版(下)
新部门谋划新作为
半月谈记者 尹思源 李伟 吴文诩 刘懿德 夏亮 孙文豪
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地方层面的改革任务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组建社会工作部是改革重点任务之一。中央明确,作为党委职能部门,社会工作部要延伸至县市区一级。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今年以来,各地社会工作部门相继成立。作为与人民群众、基层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党委部门之一,如何在机构改革的“物理反应”之下,推动形成中央改革意图贯彻落实、持续优化社会工作能力的“化学反应”,全国多地社会工作干部就此坦诚建言、共谋良策。
应改革生,向基层去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密不可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社会治理”概念。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部署“完善社会治理体系”。2023年,中央决定成立社会工作部,并要求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这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和治理需求的应时之举。
社会工作部门成立之前,上海、北京、广东、四川成都等地已有设立地方社会工作委员会的探索尝试,这为加强党对社会领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积累了一些先行先试的经验。但部分受访专家认为,过去地方上的社会工作委员会面临“上不接天、下不接地”的局面,一定程度存在资源难统筹、措施难落实等问题。
中央社会工作部组建完成后,全国各地社会工作部门在今年也纷纷挂牌成立并正式运行。“党委社会工作部应改革而生,要以‘探路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工作,以思想破冰促进改革创新,以作风转变强化担当作为。”多位受访社会工作部门负责人表示,社会工作部门成立,将原来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流转的事务集中到一个部门,如何借此提高决策和办事效率,仍需经过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县市区一级社会工作部门干部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多有部长从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调任;干部组成来源多元,如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委社会工作部干部来自区委政法委、区创文办、区民政局、区住建局等多个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委社会工作部班子成员分别从区信访局、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监委调任。受访基层社会工作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有助于加强各部门统筹,建立行动协调、功能整合的社会工作体系。
县级社会工作部门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步善介绍,部门甫一成立,就赴14个乡镇(街道)21个村社,围绕基层治理三级矛调体系、网格化管理等方面展开专题调研。此外,多地明确,由一名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分管领导)对接县级社会工作部门,再由副书记把相关职责任务分派到街道各职能办公室,逐步理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作为党委部门,要通过党组织引领,将分散的群众、各类社会组织等团结起来,避免基层治理‘一盘散沙’的局面。”多位受访者表示,从部门职责可以看出,社会工作部是“基层部”“群众部”: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人民信访是基层治理的“晴雨表”,行业协会商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两企三新”既是基层治理的对象也是工作力量,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是基层治理的支撑力量。“要以基层治理的大逻辑引领社会工作高效统筹联动,让党的领导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条多面广,亟待破题
“不可否认,社会工作部门工作难度是极大的。”一位受访的基层社会工作部部长对半月谈记者表示,社会工作部门“条多”“面广”,起步运行阶段不可避免会面临客观存在的难题。
部分受访对象反映,社会工作部门覆盖面广,要摸清非公党建、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工作人才等社会工作对象底数存在困难,部分志愿组织、社会组织在市县两级不同部门重复登记,服务半径超过县域范围,如何加强对其管理服务有待探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肖林认为,“体制之外”是社会工作部门工作职责的一大特点。“‘三新’组织、志愿者、各类社会组织等以往党建覆盖不足,少有前期经验可以借鉴。”
涉及范围广、利益纠葛多、事务多且杂,社会工作领域如何整合资源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从运行现状来看,社会工作部门职责涉及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原有职责。这些职责与原部门其他职责融合度高,要剥离出来难度高,工作相互交叉的情况很难避免。
“上级明确,党委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信访部门,但目前依旧是分散办公、各管一摊。”一位基层社会工作部门干部说,一些划转领域虽然定了编制,人员也来报到了,但具体业务仍然在原来框架下运转,相关工作人员依然向原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此外,如接诉即办、网格化管理等体量大、人员多的业务,一些地方也尚未有效融入社会工作部门。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社会工作领域职责落实到基层,仍分散在组织、民政、政法、宣传等不同条线。“有的是党委分管,有的是政府分管,基层习惯各抓一条、各管一段,社会工作‘最后一公里’尚未真正打通。”有受访基层社会工作部部长表示,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对下相应机构和人员配备还不健全,相关职能延伸时常出现“一对多”现象,影响工作效能。
条多、面广既是现存难题,也是发展优势。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耀禄认为:“这些工作原来隶属于各个党政部门,基层的整合功能受限,现在转隶到社会工作部,应该扬长补短、有所创新,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文龙认为,要在全面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加强协商讨论,从制度层面明确各部门权责,使职能划分有章可循,避免因对政策法规理解偏差导致的职能冲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克等专家认为,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下级地方党委社会工作部应与上级基本对应,从中厘清与其他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注重“小切口”突破,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成一件。“组建基层社会工作部门,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重新理解、塑造党和社会的关系。要尽最大可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张步善说。
找准落点,建强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好基层治理的机制,是我们工作的一大任务。”北京市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世松等受访者认为,要把握好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与其他党政部门、“两企三新”、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关系,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聚合力,让原有的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健全汇集民智、化解民忧的体制机制;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健全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的体制机制;健全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体制机制;健全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中央社会工作部明确提出,社会工作是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才能明晰各方权责关系,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
“商业中心、科技园区、地铁站周边集聚效应、‘潮汐’现象明显,该如何破解?”“小区里许多‘僵尸车’如何处置”……近期,海淀区清河街道、万寿路街道等地社区召开“大家商量着办”协商座谈会,这是海淀拓宽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渠道。同时,海淀根据基层重点关注、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事项制定法律指引,出台“围着基层转”工作措施。
要让基层民主协商见效,就要为其提供制度支撑。目前,海淀初步形成了坚持党建引领,以“大家商量着办”为方式手段、以“围着基层转”为有效保障、以“共建美好家园”为目标价值的制度框架。
要让基层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就须促进资源力量有效整合。天津市北辰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祝国清介绍,北辰正大力构建“一核多圈、多委合一”的工作体系,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多委”联合办公机制,合力参与协商议事、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等基层治理工作。张步善介绍,桐庐在基层减负方面建立联审准入工作制度、跨部门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对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及时梳理界定,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
注重制度建设的“性价比”,是多位受访基层社会工作部门负责人的共识。要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联动相关主体共同建机制、搭平台、抓落实。基层社会工作部门能够将以村居自治为代表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基层各类组织参与的治理体系有机统合,从而避免过去资源重复、工作重复的局面。
联合政法委等共同建立社会治理中心、联合企业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利用快递网点搭建“三新”党建阵地,利用“外卖驿站”搭建议事协商平台……从基层实践中可以看到,将基层治理体系与各社会主体原有运行体系相融合,社会工作部门可更好发挥在扩大参与、协调利益、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干在当下,利在长远
“从现阶段来看,基层社会工作部‘搭架子’的事多,能短期内见效的事少。”一位受访基层社会工作部部长认为,社会工作干在当下,利在长远。
怎样搭好架子?多位受访者认为,根据中央要求和三定方案,加强社会工作领域统筹协调是重中之重,但“统而难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例,部分地区规定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实施”,但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多依靠组织部门协调各方。一位县级社会工作部门干部表示,在县域范围内,社会工作部与其他部门级别相同,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开展工作难度较大,这是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
社会工作领域广,范围大,仅靠一个部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受访者认为,社会工作部门要突破“钟摆效应”,一方面要警惕基层组织涣散薄弱导致基层失管,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党建引领变成了大包大揽,应做到统筹而不包办、领导而不代办。社会工作部门要在细化、聚焦职责的基础上,建强社会工作队伍,通过人的能力提升,推动工作见效。
具体而言,社会工作部门应立足本职,在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基础上,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信访工作队伍、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等,使队伍更广泛地深入基层,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
“基层社会工作者应是连接各方的中介。”王耀禄、肖林等受访者认为,其中既有持社工证的职业化队伍,也有如村居两委干部、物业、业委会、党员志愿者等半职业化队伍,二者需协同发力,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受访者认为,作为党委部门,社会工作部要把党组织建设纳入基层治理工作部署,更好打通体制内和体制外队伍的建设屏障,实现内外两股力量共同推进基层治理。
增强社会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受访者认为,县级社会工作部门要切实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发挥好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类组织作用,共同把群众的事办好,把群众的具体需求、利益诉求协调好,把社会工作部门打造成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愿、维护群众权益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