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鸣
近日,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商品溯源码存在问题。溯源码上的商品采购日期早于商品的生产日期,商品名称与实际不符,更有购买的商品存在溯源码信息缺失、扫码后跳转异常等问题。
产品溯源码是指追踪产品(包括食品、药品、农产品等)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技术。通过产品溯源码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产地、加工、运输、批发及销售等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犹如商品的“电子身份证”,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判断真伪与品质。正因为产品溯源码如此重要,所以溯源码所包含的产品信息必须准确、完整。
我国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已初步形成了肉类、蔬菜以及其他部分食用农产品的追溯体系。目前,已基本实现相关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目标。舌尖上的安全,马虎不得。“码”上溯源,是对食品安全多了一份保障。有了溯源码,一方面,便于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自我约束,塑造自身品牌,培育固定消费群;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减少了选购商品的时间和成本。换言之,如果商品有了此码,对消费者来说,多了一份信任度。
“码”上溯源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在食品安全、商品防伪、物流追踪等领域,二维码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监管效率和消费者信心。如果源头信息本身不真实,那么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溯源也只能是徒有其表;但同时,如果溯源码造假,后果不堪设想,既架空了制度设计的初衷,还可能让假冒伪劣产品披上遮羞布大行其道。
不必讳言,“码”上无“源”可溯,也暴露出当前社会在信息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一方面,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伪造信息,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在信息审核、技术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虚假信息得以流通,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更对社会诚信体系构成了威胁。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其二维码扫描后显示的信息同样“完美”,却掩盖不了其本质的虚假。有业内人士指出,伪造溯源码,可能涉及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侵犯知识产权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这也说明不可小视溯源码造假的危害。“码”上溯源,却无“源”可溯,相关部门不能“一码归一码”,放任不管,必须马上行动、及时介入,迅速查处。
“码”上溯源,更要有真实的“源”头可溯,这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心。信息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诚信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行动,共同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