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微甘菊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

刘水清

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属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别名小花蔓泽兰,主要生长在森林、废弃地、水源地带、交通沿线等位置,对生态系统、经济发展影响甚大,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是我国外来入侵有害植物之一和林业检疫重要对象。清远市总面积1.92万km 2 ,为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该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于北江两岸的南部地区。清远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微甘菊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清远市林区从南向北逐年发生微甘菊为害,当地林业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防治力度,初步遏制了微甘菊的蔓延趋势。2022—2024年,清远市林区微甘菊防治面积分别为0.070万hm 2 、0.030万hm 2 、0.025万hm 2 。微甘菊主要为害人工用材林、经济林、风景林,在水源保护林及水库周围等生态敏感区也局部发生。因此,积极做好清远市微甘菊的检疫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生物学特性

微甘菊属菊科假泽兰属,为多生草质藤本植物,其叶片对生,形状为三角形,有的呈卵形,叶片边缘为锯齿状;茎呈圆柱状,较细长,分枝较多,多匍匐生长,茎上有大量的短毛,颜色多为白色,嫩茎呈绿色圆柱形,老茎呈淡褐色,茎节生根速度较快,可实现无性繁殖;微甘菊的花数量非常多,但花序较小,每序花包含4朵小花,散发出微弱的香味,花朵多呈白色或者微黄色;微甘菊的种子较细小瘦弱,非常轻,长度约1.7 mm,颜色为黑色,种子的表层有一些凸起的粒状物,基部有冠毛 。

微甘菊种群较多,染色体类型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种群是二倍体,有的则是四倍体。微甘菊从出现花蕾至盛花大约需要5 d,开花之后5 d内授粉,经过7 d左右的时间种子即可成熟,随后种子继续散布开始新一轮传播。微甘菊幼苗初期生长速度并不快,生长28 d左右幼苗高度仅有11 cm;但是随着苗龄的增加其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茎节生长出大量的根系伸入土壤吸取水分和养分,平均1个节每天可生长20 cm。由此可见,微甘菊的生长和蔓延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其也被称为“一分钟一英里的杂草”。微甘菊种子萌发生长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在25~30 ℃的环境下,微甘菊种子的萌发率高达 83.3%,但在 15 ℃的环境下,其萌芽率仅有42.3%。适宜光照可加速种子萌发,若光照不足或者长期处于黑暗条件下,微甘菊种子的萌芽率明显下降,甚至有的会不萌发。微甘菊的种子成熟之后,在自然环境下可储存1~9周,且依然具备较高的萌芽率;超过该时间段,则萌芽率逐渐下降。

2 主要危害

微甘菊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在我国被列为16种外来入侵有害植物之一和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微甘菊的传播、生存、繁殖、蔓延及竞争能力均非常强,因而被称为“植物杀手”。微甘菊生长时,如果遇到树木,会将其缠绕;如果在地面生长,则会逐渐将地面全部覆盖,可见其他具备非常强的生长繁殖、传播蔓延能力。微甘菊的种子很轻,可通过风雨、人类活动及动物活动等实现远距离甚至超远距离的传播,或者可随交通工具传播,进而占据大面积的林地,将林木缠绕绞杀,抑制林间植物的生长。当微甘菊攀援其他植物后,会重压于植株冠层顶部,影响其正常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其枯萎死亡 。现阶段,微甘菊在清远市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对清远市区域内的果园、农田、天然林及绿化带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废弃的农田、管理粗放的果园及林地和沟渠岸边,微甘菊的数量更多,严重影响清远市生态系统安全,破坏生物多样性及国土生态安全性。因此,做好微甘菊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3 发生规律

微甘菊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在湿地、沼泽地,还是在旱地、果园、池塘、水库、水田田埂、草坪、林缘及河道周边,均可发现其身影。在清远市,微甘菊的萌芽时间为每年的3—4月,幼苗期生长较缓慢,但进入5—8月后,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茎节、节间长出大量根系,接触土壤之后即可形成新的植株。清远市微甘菊的现蕾期为9月,此时生长速度逐渐放缓,进入10月后开花,此时茎停止生长。微甘菊的盛花期为当年的11月至次年1月,此时以结籽为主;2月后种子成熟,花枝逐渐枯萎 。

4 防治难点

微甘菊产种量极高,每平方米能够产种15万~20万颗。不仅如此,微甘菊茎上的节点具备较强的生根能力,因此能够进行无性繁殖。此外,微甘菊的繁殖速度极快,尤其是成熟的微甘菊,1个节点只需要1 d的时间就能够生长20 cm,极大地增加了微甘菊的防治难度。

5 防治技术

清远市相关部门应当提高防治意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微甘菊为害情况、发生规律等,制订科学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与方案。同时,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综合采取检测预警、严格检疫、人工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微甘菊防治效果,有效减少微甘菊对清远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监测预警

营养生长期是防治微甘菊的关键期,此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因此,清远市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借助无人机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微甘菊扩散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区域实施持续化、不间断的监测,进而掌握微甘菊的发生及扩散动态,绘制高精度的微甘菊为害、扩散分布图,及时开展预警工作,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避免微甘菊扩散,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5.2 严格检疫

为避免发生严重的微甘菊为害,做好检疫工作非常重要。1) 加强产地检疫。清远市相关部门在进行产地检疫时,重点做好对海拔50~200 m地区的山谷、河溪两侧湿润地带、公路、铁路沿线的人工林地、天然次生林地、林缘、林中裸地的探查检疫工作,一旦发现有疫情,应当及时设置标准地展开进一步调查。调查时,每个林地随机设置10个调查点,调查林地的乔木、灌木及其他植被被微甘菊覆盖的程度,合理划分危害程度等级标准,覆盖度20%及以下的为轻度,覆盖度21%~60%的为中度,覆盖度61%~90%的为重度,覆盖度91%~100%的为极度。2) 严格调运检疫。在调运检疫环节,应当认真检查调运的植物中是否有微甘菊的种子或藤茎附着。尤其是在微甘菊种子成熟开始传播的季节,要严格检疫可能携带种子、藤茎的载体,必要时可在放大10~15倍体视解剖镜下进行检验。确定有微甘菊时,应当及时销毁处理,避免造成微甘菊的传播扩散。

5.3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在微甘菊防治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针对微甘菊,应根据其生育期、发生面积等,灵活应用人工防治技术进行防治。1) 零散发生区,微甘菊大多单独生长,此时建议在微甘菊藤蔓较短时通过人工方式将其铲除或拔掉,务必要做到连根拔起,不留后患,需要持续防治3~4次,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2) 针对微甘菊成片发生区,建议在微甘菊营养生长期使用刀、枝剪等设备将攀附生长的微甘菊藤蔓从离地 0.5 m 处割掉,然后将地上部分的藤蔓清理干净,再将根部挖出,带出林地进行粉碎烧毁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清远市在进行人工防治微甘菊时务必合理选择时间,以在每年的4—10月为宜,此时是微甘菊的营养生长期,人工防治效果最为理想。微甘菊根茎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因此人工防治时务必将其彻底铲除,连续清理3次以上,防止其继续生长为害。根茎拔出后禁止随意堆放,避免其继续繁殖为害。

5.4 化学防治

化学技术防治微甘菊,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具

有见效快、效果好的优势,但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长期单一用药极易出现耐药性现象,影响后续药物防治效果。因此,要合理选择化学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及实际为害情况,控制好药剂用量配比,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应优先选用广谱、绿色、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选择在晴天、无风、无雨时喷药,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和大风大雨天气,避免药剂转移产生药害,同时避免影响喷药效果。在农田、河沟等位置喷药时,要尽可能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喷药后应当设置警示牌,防止出现人畜中毒的情况。针对玉米田内的微甘菊,建议在幼苗期交替喷施硝磺草酮、氟草烟等除草剂;针对大豆田内的微甘菊,建议交替喷施灭草松、扑草净等除草剂;针对果园内的微甘菊,建议交替喷施草甘膦、氟草烟等除草剂;针对林地内的微甘菊,建议交替喷施草甘膦、草甘·三氯吡等除草剂;针对荒地、路边的微甘菊,也可交替喷施草甘·三氯吡、草甘膦等除草剂。上述药剂均要交替使用,防止微甘菊产生耐药性。通常每间隔7 d喷药1次,连用2~3次。喷药时要对准微甘菊的茎叶,提高防治效果。可使用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高压喷雾器等工具,有条件的可使用植保无人机,提高喷药作业效率 。

5.5 生物防治

应用生物技术防治微甘菊具有安全、绿色、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等诸多优势,应重视对其的推广应用。目前,清远市常用的技术措施为培育替代植物。在选择替代植物时,要确保其能够适应热带、亚热带生长环境,而且苗期生长速度要快、植株冠层要大、匍匐性要强,可选择蕺菜、枫茅、台湾银线兰、麻竹、魔芋及蓖麻等。上述替代植物应先在苗床上育苗,达到壮苗标准后移栽至大田中即可。利用替代植物进行防治时,应掌握要点。例如,替代控制旱地微甘菊时,建议选择蕺菜,栽植时采用条栽法,株行距在40 cm左右;替代控制果园内的微甘菊时,建议与台湾银线兰进行套种;替代控制荒地上的微甘菊时,建议种植麻竹等经济林木,与荒地自然植被混种,株行距为160 cm左右。

种植替代植株后,应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在施肥方面,建议每667 m 2 施基肥20 kg,肥料距替代植物根系5 cm左右,不可太近防止烧苗。等到蕺菜等替代植物的长度达到100 cm时,及时做好打芽去顶工作,以增加其分枝和分蘖数。需要注意的是,等水冬瓜等替代植物的长度达到200 cm时,要及时剪除地面120 cm以下的枝叶 。

5.6 其他注意事项

防治微甘菊时,应当选择最适宜的时间。例如,清远市以在4—10月防治为宜,要求在10月必须防治1次,禁止在结果期防治,否则会导致微甘菊传播为害。防治微甘菊时要做到铲草除根,降低其复发的可能性;微甘菊的根茎铲除之后,应当及时集中运走,然后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有残枝遗留继续繁殖传播。对铲除过微甘菊的区域要继续做好监测工作,若发现有微甘菊幼苗长出,应第一时间连根拔除,永绝后患。化学防治微甘菊效果虽好,但易造成污染和耐药性,因此务必规范、科学、正确操作。

6 结语

微甘菊繁殖能力强、扩散范围广,对灌木、乔木等多种植物生长影响很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清远市有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微甘菊的巨大危害性,提高防控意识,根据微甘菊的生长规律、传播特点、生物特征,加大检疫力度,科学落实防控工作,制订健全完善的防控技术方案,掌握防控技术要点,坚决遏制微甘菊扩散蔓延的势头,减轻微甘菊的危害及影响,努力完成微甘菊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任务,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