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欧洲民族之林,某一特定兵种时常成为其母文明的浪漫象征。
正如华美的翼骑兵之于波兰;迅猛的胸甲骑兵之于法兰西;鲜红的线列步兵之于不列颠。
哥萨克骑兵
在波兰与罗斯文明的夹缝之间,在黑海之滨肥沃辽阔的乌克兰原野之上,苍鹰与骏马也曾见证伟大民族的迭起兴衰。
“欧洲之门”的汉字是自由与狂放的象征。
他们不俯首权威、不畏惧强暴。
他们兼具基辅罗斯的文化底蕴和战天斗地的充沛武德,他们就是哥萨克。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的由来与定义
就如乌克兰(Ukraine)最初指代“边疆之地”,源于古突厥语的哥萨克(Cossacks)一词被14世纪的钦察人定义为“武装的探险者”或“自由的流浪武士”。
10世纪以来,在东南欧大草原上,基辅罗斯文明的遗民在祖先宏伟的遗迹旁殖民拓荒。
就像狂野的北美西部处女地等待牛仔的马蹄声,沃野千里的乌克兰也在守候她们的哥萨克。
除乌克兰本土居民,波兰人、罗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甚至鞑靼人都是哥萨克的主要来源。
这些异乡来客或为怀着探险和淘金梦想的殖民者,或为在原籍混不下去的逃犯、逃奴,甚至就是土匪强盗。三教九流之辈汇聚于鱼龙混杂之处,成了最早的哥萨克。
哥萨克并非民族,而是近似于武士阶层的职业。
因此,“当哥萨克”就成了某种略带贬义的营生或兼职,成了不满足于现状之人发家致富的捷径,但利益永远与风险相伴。
哥萨克的语言习俗基本一致,仅以地域划分区别,如顿河哥萨克、库班哥萨克、西伯利亚哥萨克等等。
其中最著名、最“根正苗红”的莫过于扎波罗热哥萨克。
扎波罗热哥萨克军政合一的组织体制简单高效,一个营地分成若干独立分队,所有人权利均等,自愿入伙,随时脱离。
而且人人皆可出席议会发表意见并决定重大事务。
哥萨克的议会一般在城市广场上搬凳子临时搭建,他们的投票方式为嗓门。是的,嗓门。
持哪种意见的人数最多,叫嚷声最大,哪种意见就通过。
头领的产生和废黜都在这种集会上决定。
马背上的哥萨克
哥萨克营地的领导层由盖特曼(首领)和书记(文书)、统军(负责操练和武备)、统炮(指挥炮兵)和法官组成,次级的团队统领也在这种议会选举产生。
16世纪晚期,由于剥削加重,波立联邦和莫斯科的农奴纷纷逃至乌克兰东南部,使当地人口增多,加之波兰当局的有意引导,使哥萨克在17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乌克兰社会的特定阶级。
这一时期乌克兰的城镇达到一千多座,60%的人口居住其中,扎波罗热哥萨克约有5-6000人,10%的人轮流值守营地,剩下的人外出打仗。
乌克兰迎来了基辅罗斯之后的文明复兴。
哥萨克的集会
鼎盛时期
波兰当局对哥萨克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仰仗其武力抵御边患,一方面又必须承担哥萨克擅自出击造成的外交危机。
有鉴于此,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在1572年下令组建300人的“册编哥萨克”队伍,哥萨克得到了有史以来首次官方承认的自治权力。
至斯特凡·巴托雷时期,他将册编哥萨克的人数翻倍,并赋予他们执法权、免除劳役赋税、土地、捕猎和经商等特权。
同时发放军饷并将其作为“扎波罗热军”纳入波兰正规军编制,其职责为守卫边境并控制其他哥萨克,在战时为波兰提供军事支援。
骁勇善战
哥萨克在与对手的长期较量中养成了彪悍尚武的习性,他们装备各式短枪火炮刀矛弓箭,虽以轻步兵为主但极擅修筑工事,进可围攻城堡,退可抵挡骑兵冲击。
特别是在野战中与波兰骑兵相辅相成,形成强大的作战力量。
17世纪初,扎波罗热哥萨克对奥斯曼帝国在黑海沿岸的堡垒城镇频频发动突袭。
在1615年,4000哥萨克乘80支战船潜入科斯坦丁尼耶港口,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土耳其海军烧的干干净净后扬长而去。
1616年,扎波罗热哥萨克攻占克里米亚的奴隶市场卡法城,将土军全部消灭,解放数千奴隶。
哥萨克武功的顶点莫过于1621年的霍京战役期间,盖特曼佩德罗·科纳谢维奇·萨黑达弛尼响应波兰的号召。
亲率三万哥萨克协助波兰人粉碎20万土军的围攻,为辉煌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在册哥萨克对自己的身份颇为自豪,将拿取薪饷为国征战视为荣耀之事。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哥萨克过着上马杀敌领功,下马安居乐业的生活。
哥萨克在凯旋之时总会高唱乌克兰民歌“嘿!鹰隼”,狂野的歌声回荡在湛蓝的天空与金黄的麦田之间。
哥萨克骑兵
虽然哥萨克没能像他们祖先那样留下晦涩艰深的文化遗产,但却留下了更多脍炙人口的民俗传说,个中翘楚便是传奇的盖特曼伊凡·西尔科在1676年战胜土耳其军队并送给苏丹穆罕穆德四世的回信。
西尔科和他的兄弟们用典雅的文笔和优美的措辞呈现了哥萨克质朴的价值观和礼貌的态度,苏丹读后大为感动。
这个历史瞬间被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伊利亚·列宾永远定格在画布之上,成为哥萨克追求自由、反抗权威精神的永恒象征。
哥萨克的独立战争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乌克兰逐渐孕育了有别于两个巨大邻国的独立民族文化。
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哥萨克由于同时受到波兰和俄国的影响和牵制而从未建立真正的独立主权国家。
摆脱压迫、追求自由与独立成了哥萨克领导层两个世纪以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哥萨克与联邦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虽偶有摩擦,但在鞑靼人和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压力下仍以合作为主。
然而17世纪以来双方的矛盾陡然激化,究其原因是波兰王权持续衰落,贵族寡头制畸形膨胀的恶果。
这些王公豪门在乌克兰不尊华沙法令,无视中央政府成为“乌克兰小国王”,穷奢极欲又贪婪无度。
哥萨克名义上听命于波兰国王,但王权的微光却被大贵族的身躯完全遮蔽。
1638年,册编哥萨克扩张到6000人,其上层依靠农牧产业积累财富,成为所有哥萨克的精英阶层。
伟大的巴托雷去世后,瓦萨王朝的齐格蒙特三世穷兵黩武,驱动波兰打了半个世纪的战争。
再加上王权衰落征税能力低下,导致无法按时为在册哥萨克发放薪水,承诺的特权也被大贵族破坏无视。
乌克兰的大贵族对农奴有无止尽的需求,逼迫哥萨克向他们缴纳苛捐杂税和劳役,甚至沦为佃农。
穷苦的佃农
在政治上,哥萨克效忠于国王,是王权的支持者,这又与大贵族普遍压制王权的策略互相针对。对于反抗的哥萨克,大贵族往往对他们施以极其残酷的刑罚。
信仰方面,干涉俄国内战造成的损失又使本来宽容的宗教氛围愈加保守,哥萨克的东正教会屡遭弹压。
这一切使哥萨克与波兰恶化的政治制度势同水火,无可调和。
16世纪晚期爆发了第一次相对大规模的哥萨克起义,史称科辛斯基起义,之后又爆发了纳里瓦伊科起义。
两次起义包括后来1648-1657年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大起义都是被活活逼反的。
他一呼百应迅速壮大,在1648年连续挫败波兰王军,兵锋直指华沙。
但从军经历让赫梅利尼茨基提出条件暂时休战。
然而波兰大贵族不愿提升哥萨克的待遇,双方进行了一系列血腥残酷的拉锯战,波兰王军精锐尽丧,哥萨克的12个主力团队也折损过半元气大伤。
在波乌筋疲力竭之际,沙皇阿列克谢一世正式入场,他在1653年允诺联合哥萨克围攻波兰,但却要求哥萨克以臣民的身份向沙皇单方面效忠,而非对等宣誓。
在佩列亚斯拉夫城的谈判中,哥萨克方面希望沙皇代表至少就给予他们的特权给出一份书面保证,但后者坚决拒绝,只是模糊地承诺沙皇不会剥夺哥萨克的自由,对许多细节避而不谈。
赫梅利尼茨基不会想到,他的权宜之计成了此后两个多世纪套在乌克兰民族身上的血腥枷锁......
“大衰败时代”
长久的波兰阶级压迫和政治畸化终于点燃了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的导火索,哥萨克成功砸碎了枷锁,却又处于极为尴尬的政治地位上。
乌克兰虽在斗争中出现了民族意识萌芽,但并不具备独立建国的条件。
加之唯一能掌控全局的赫梅利尼茨基去世,导致乌克兰各阶层在大起义中培养起来的斗争精神和团结力量被永无休止的同室操戈耗尽。
大起义的胜利果实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化为乌有,乌克兰史的“大衰败时期”来临。
维戈夫斯基下台后,沙俄方面立刻命令尤里·赫梅利尼茨基前往佩雷亚斯拉夫城,在4万俄军的威慑下迫使他承认俄方所谓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文本。
乌克兰的历史悲剧在于,这个伪造的“卖身契”居然成了赫梅利尼茨基条款的唯一正式文本,后来所有的盖特曼都必须在文件上签字。
条款明文规定,“盖特曼及整个乌克兰从属于沙皇,不经沙皇批准不得选举、更换盖特曼、不得任免团队长;
剥夺盖特曼的外交权,还要在乌克兰的所有重镇驻扎俄国军团等等。”
1660年初,波兰国王杨二世·卡齐米日为夺回乌克兰控制权,不顾国家虚弱对俄开战。
但俄国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就是不和波军野战,杨二世无法维持补给,又受到严冬和游击队的袭扰无奈撤退。
双方在1667年签署《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将乌克兰一分为二,即亲俄派控制的左岸乌克兰和亲波派控制的右岸乌克兰。
出身右岸乌克兰的佩德罗·多罗申科是17世纪晚期哥萨克的最后一位强力领袖。
他曾在1668年统一两岸哥萨克,但乌克兰甫一展现独立苗头便又遭到波兰人俄国人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的残酷干涉。
私利、权谋、仇恨交织而成的燎原烈火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升腾起毁灭的硝烟,右岸乌克兰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锐减,哥萨克的历史主轴从此转移至左岸乌克兰。
在17世纪的一系列大事件过后,乌克兰与一个世纪前最大的变化就是基辅罗斯的遗迹旁多了几座哥萨克人的遗迹。
哥萨克叱咤风云的年代结束后,就是俄国治下漫长而痛苦的同化和反同化斗争。
一战、二战以及现代的哥萨克
在随后的岁月里,哥萨克逐渐退居幕后,往日风光不再。
直至18世纪80年代,以盖特曼政权的形式延续下来的哥萨克乌克兰的自治权力被沙皇的绝对权威取代,哥萨克自治政权逐渐消亡。
即便如此,仍旧有一定规模的哥萨克在一战、二战活跃着。
一战爆发后,哥萨克成为俄罗斯帝国骑兵军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38个骑兵团,一些步兵营和52个炮兵连。
至1916年,哥萨克扩大到160个团,负担侦查、护送俘虏,追捕逃兵和协助主力突击等职责。
至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期间,哥萨克给白军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一部分贫穷的哥萨克仍与红军并肩作战,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加入红军。
但在红军获胜后,针对先前哥萨克帮助白军的过去,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严酷了“去哥萨克运动”,导致大批哥萨克军队降而复叛。
在苏俄当局的纠错下,双方逐渐妥协。
但随之而来的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饥荒和政治迫害又造成哥萨克人口的巨大损失。
直到1936年情况好转,苏联允许哥萨克在红军服役,并建立了新的哥萨克骑兵师。
在随后的苏联时代,哥萨克的文化传统得到尊重和保留,但大部分哥萨克不再从军,也不再从事任何与军队有关的事务,成为普通的市民或农民。
根据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还有14万人自称为哥萨克。
虽然哥萨克已然成为历史,但是乌克兰民族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气节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遥远的过去,乌克兰荒原上有这样一群汉子,他们披坚执锐,骑行于金黄的麦田,高唱着“嘿!鹰隼”,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血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