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义“共同体函数”
浅谈数学分类思想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需要分类的情形,在2022版新课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表述中,不同学段都有对分类的要求,从小学课堂上“分一分”,到初中课堂上的分类讨论,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重要性。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 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 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
即使在高中学段,它的重要性仍然不可替代,下面以一道高中自主招生压轴题为例进行说明:
题目
解析:
01
(1)简单描述为,一个函数,在某个范围内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差的一半即为新函数——共同体函数。
从图象上来解读,一段有限的函数图象,分别存在最高点和最低点,这两点之间距离的一半作为新的函数——共同体函数。
①对于函数y=4044x,这是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当t=1时,自变量的范围为1/2≤x≤3/2,由一次函数增减性,当x=3/2时取最大值M=6066,当x=1/2时取最小值N=2022,所以此时共同体函数h的值为2022;
②对于函数y=kx+b,这仍然是一次函数,但由于一次项系数未知,因此增减性不明,所以需要分类讨论: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x=t+1/2时取最大值M=k(t+1/2)+b,当x=t-1/2时取最小值N=k(t-1/2)+b,于是h=(M-N)/2=k/2;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x=t-1/2时取最大值M=k(t-1/2)+b,当x=t+1/2时取最小值N=k(t+1/2)+b,于是h=(M-N)/2=-k/2;
02
(2)现在y=2/x是反比例函数,并且是第一象限内的一支,它的增减性是明确的,即y随x的增大而减小,此时需要考虑的是给出的范围x≥1,由于共同体函数本身也存在范围,左边界t-1/2应该在1的右侧,所以应该首先明确t的取值范围,即t-1/2≥1,解得t≥3/2;
当x=t-1/2时取最大值M=2/(t-1/2),当t=t+1/2时取最小值N=2/(t+1/2),所以h=(M-N)/2=4/(4t²-1);
在t≥3/2前提下,h>0,我们利用小学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如何取最值:
分子一定,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4t²-1如何取最小值?考虑到这是一个二次多项式,利用二次函数最值探究方法,当t=3/2时4t²-1取最小值8,所以此时h=1/2;
03
(3)对于二次函数y=-x²+4x+k=-(x-2)²+k+4,增减性更复杂一些,对称轴是x=2,最大值是k+4,根据对称轴两侧增减性情况不同,所以又需要分类讨论:
确定分类依据前,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区间t-1/2≤x≤t+1/2而言,是否包含对称轴x=2,以此为依据,初分三类:对称轴在区间右侧,对称轴在区间内,对称轴在区间左侧,对于第二类对称轴在区间内的情况,最大值可确定,但最小值需要比较两个边界点函数值大小,因此又细分为两类:左边界值最小、右边界值最小;
总共4种情形,分别讨论如下:
第一种:对称轴在区间右侧,如下图:
此时t+1/2≤2,解得t≤3/2,M=-(t+1/2-2)²+k+4=-(t-3/2)²+k+4,N=-(t-1/2-2)²+k+4=-(t-5/2)²+k+4;
所以h=1/2(M-N)=2-t,由t的取值范围可知h≥1/2,当t=3/2时,h取最小值1/2;
第二种:对称轴在区间内且左边界点取最小值,如下图:
此时区间中点t在2的左侧,即t≤2,同时满足t+1/2>2,所以t的取值范围是3/2
所以h=1/2(M-N)=1/2(t-5/2)²,对于函数h而言,开口向上,对称轴是t=5/2,在t的取值范围内,t=2最接近对称轴,所以t=2时,h取最小值1/8;
第三种:对称轴在区间内且右边界点取最小值,如下图:
类似第二种,此时区间中点t在2的右侧,即t>2,同时满足t-1/2<2,所以t的取值范围是2
所以h=1/2(M-N)=1/2(t-3/2)²,对于函数h而言,开口向上,对称轴是t=3/2,在t的取值范围内,t=2最接近对称轴,所以t=2时,h取最小值1/8,但t的取值范围中并不包含t=2,所以无法取最小值;
第四种:对称轴在区间左侧,如下图:
此时t-1/2≥2,解得t≥5/2,M=-(t-1/2-2)²+k+4=-(t-5/2)²+k+4,N=-(t+1/2-2)²+k+4=-(t-3/2)²+k+4;
所以h=1/2(M-N)=t-2,由t的取值范围可知h≥1/2,当t=5/2时,h取最小值1/2;
综上,四种情形讨论完毕,对于函数h而言,总共有两个最小值1/2和1/8,再取其中更小的最值1/8,根据题意,1/8=k+4,解得k=-31/8.
解题思考
本题难点在于第3问中t的取值范围如何分段,解法中采用的是四段,分别是t≤3/2,3/2
作为数学里重要的分类思想,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去培养,在小学低年段课堂上,一般采用“分一分”,并没有刻意强调分类依据,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去分,只要合理都值得肯定,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对于数学比较有了更多方式之后,才开始确定分类依据,实现“按要求分类”,在此之后,分类思想才生长得更快,初中学段,无论是有理数分类、实数分类、线段分类、角分类、三角形分类等,其最底层的经验,来自一二年级时的“分一分”,通俗点讲,学生先学会用经验去分,再学会有依据地去分。如果学生面临一个数学问题探究时,没有想到去分类,说明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不足,这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分不分”的问题;
关于分类的原则,前面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重复不遗漏,这恰恰在初中学段,学生容易犯这种错误,首先这需要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我们在课堂上需要以身示范,用正确的逻辑去教学,其次需要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更深,直至本质,才能准确进行比较,从而解决“分得对不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