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暖心

有很多父母抱怨:为什么使出很大的力,依然教不好孩子?

有人的回答很戳心:

当你对孩子失望的那一刻,你不能接受的并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在孩子身上看到失败的自己。

是啊!这世界上很多的“坏”孩子,都是父母种的“果”。

教育中有一个“镜子效应”:指的是父母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什么样的,就折射出父母的样子。

镜子,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有时候也会成为教育孩子的助力,用好了让孩子受益终生。

尤其是,父母用好这“五面镜子”,不怕教不好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放大镜:看到孩子的优点

心理学上有一张令人深思的图:你第一眼看到什么,说明你的内在是什么。

有的人第一眼注意的是黑色魔鬼,说明他的能量更负面;

有人第一眼注意的是白色天使,说明他的内心更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图就好比父母看到的孩子的样子。

如果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就会不断地批评、否定、打击孩子,让孩子活得自卑;

如果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他们则会不断地夸赞、表扬孩子,让孩子的成长被更多的光照耀着。

然而,很多父母总是执意去和孩子的缺点较劲,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被无限放大,不断挑剔,总觉得孩子浑身有问题。

渐渐地,孩子在父母指责的目光下,变得越来越差劲。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是啊,如果父母只在意那微小的缺点,缺点就会像气球一样膨胀,最终摧毁。

父母一定要善用“放大镜”,不断放大他的长处,才能“造”出与众不同的孩子。

杨振宁在美国读书时,因为实验能力差,经常遭到同学嘲笑。

可是,他的老师发现:虽然他的动手能力很差,分析能力却是一流。

于是,老师不断发扬他这方面的长处,指导他研究物理理论。

在老师的细心培养下,杨振宁在物理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扬长避短,这是教育的“潜规则”。

孩子有了长处,他才能挺起胸膛去面对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当你发现孩子做得不好时,请用上你的放大镜,找寻到孩子有价值的地方。

父母眼中的优秀,才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望远镜:培养孩子的格局

今年,潘展乐在奥运会上犹如一匹黑马,为中国创下多个历史纪录。

而更吸引我们的却是他背后的养育者,一个是外公,一个是爷爷。

他的外公说:

小时候,潘展乐练字,只告诉他的进步在哪,其他的不会点评。

长大后,潘展乐训练,外公为他打造“奖牌蚊帐”,让他一睁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绩。

在他训练期间,外公从来不关心他的成绩,只关心他压力大不大,只要一有空就和他谈心,及时为他化解不良情绪……

他的爷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支持他做游泳运动员。

那时,还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爷爷甚至说“卖掉房子,支持他的理想”。

后来,潘展乐去外地集训,爷爷对他只有三个要求:

第一,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吃好睡好休息好;

第三,注意安全,把自己管理好。

不管外公还是爷爷,都是用关爱去缓解他内心的疲惫,让他在游泳训练上越来越有韧劲。

这就是养育者的格局,不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把眼光投向远方。

然而,有些父母总是焦虑于孩子眼前的事情。

比如:孩子刚上小学,过分注重成绩,然而忽略了对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孩子学习越来越懈怠。

这样的父母,不会为孩子的未来规划与安排,反而容易更快地“压倒”孩子。

作家黄静洁曾说:用大视野育人,而不是用小视觉养儿。

作为养育者,我们需要拿起“望远镜”,去看到比当下更有价值的东西。

从长远去看孩子,多为他规划未来,而不是纠结于当下。

教育的本质,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当我们帮孩子找寻到他的生命之火,让他犹如烈焰一般能照亮自己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平面镜:做好孩子的榜样

看过一个故事,深有启发。

海边沙滩上,一只母蟹对小螃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呀?”

小螃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

孩子,就是那个踩着我们脚印行走的人,你暴露给孩子什么样子,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父母总抱怨孩子:

脾气暴躁;撒谎成性;懒惰拖拉;不爱学习……

但是有没有发现,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因为:

父母总是言而无信,说话总是大吼大叫、做点小事就不信任孩子……

所谓“坏”孩子,都是父母种的“果”。

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里有个画面,特别戳心。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打游戏,妈妈看剧,却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写作业。

女儿小声嘀咕:“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无法以身作则的父母,是“逼”不出来好孩子的。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因此,父母要用好平面镜,因为它象征着真实性。

父母看见孩子,就像是在照镜子。

你看见孩子的不堪,就如同是在看自己;

你看见优秀的孩子,说明你也是一个努力的父母。

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你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先做;

你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就先要学会放下。

要相信:

做事严谨、积极向上的父母就会养出热爱学习的孩子。

家庭和睦,会养出热爱生活的孩子。

父母的榜样,就是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缩小镜:弱化孩子的缺点

一位知乎网友曾说:

小时候不懂事,总喜欢搞点恶作剧,经常被父母骂作是“惹事精、扫把星”。

这些话让他很难受,所以他越发地调皮。

经常欺负弟弟妹妹,故意抢他们的零食;

写作业故意做错;

早晨把爸爸的公文包藏起来……

后来,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个捣蛋鬼,只要有人哭,就一定是他惹事。

后来,他试过努力学习来赢得大家的认可,可是父母依然没有给他好的评价。

于是他开始“破罐子破摔”,真的成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刻板效应”:指的是孩子习惯被别人用消极的老眼光看待的话,只会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更强烈的反抗情绪。

一个被父母都看作是很差劲的孩子,他会不断地吸收负能量,慢慢地觉得自己很差劲,心里会很自卑,可是外表却会变得很叛逆。

养育孩子的过程要学会抓大放小,不掉入琐碎里。

父母要学会用缩小镜去看待孩子的缺点,懂得放下对孩子的成见。

电视剧《加油!妈妈》里,13岁的小夫因为长期被父母忽视,从一个学霸变成了叛逆的孩子。

故意上课不听讲、撕同学的书、偷东西,差点烧了房子……

直到后来,妈妈不再把他当成“问题少年”,而是全身心地陪伴他,他又慢慢地变成了大家眼里的乖孩子。

作家刘娜曾说:每个坏孩子,都在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唤醒父母的关注。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被夸赞、被关注。

我们要学会缩小孩子的缺点,多看看孩子好的一面,相信“孩子总是在不断变好”,他才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如果多一份宽容;孩子也许会多一些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哈哈镜:给孩子“有趣”的家庭氛围

有人问过那些在外面疯玩不想回家的孩子,为什么不回家呢?

有孩子说:家里没意思。

如果一个家总是:3句话不离学习,父母总是板着脸,这会让孩子内心无比烦躁。

其实,一个家庭最好的氛围是:父母既可以严厉地教育孩子,又能够幽默风趣地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我们不应该一直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严厉和刻板,这样会让家庭缺少温度。

适当的幽默风趣,会赶走孩子的一切压力与疲惫,唤醒孩子的活力。

曾经有一个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特别辛苦,5点起床,用了百倍别人的力量,却也比不过别人。

到了上初中,女孩压力大得都快要崩溃了。

一次出去游玩,父亲把女孩带到了一面哈哈镜面前,用搞怪的语气说:“我这姑娘,以不变应万变,大将风范!”

一句话逗得女孩哈哈大笑。

为了缓解女儿的压力,父亲买了一面哈哈镜回家,只要压力大的时候,父女两人就在哈哈镜面前玩一些特别“逗比”的游戏。

平时父女两人还经常在家里看搞笑视频、玩游戏。

有时候女儿压力大,父亲还会为她画搞怪的画,然后写上:生活不只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渐渐地,女儿在学习上的动力越来越足。

富有情趣的父母,会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抵抗艰难最好的武器。

林语堂曾说:

“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父母要学会利用哈哈镜,因为它会提醒我们:

教育孩子不要随时都是严厉地,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的幽默感,给予孩子松弛的成长氛围。

用游戏力和好玩的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在压力与挫折中快速“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的一切因果,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要学会:

用放大镜看到孩子的潜力,让他拥有变好的勇气。

用望远镜看孩子的未来,让他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用平面镜做孩子的榜样,带给他正能量的影响;

用缩小镜弱化孩子的缺点,给他希望的未来;

用哈哈镜为孩子创造松弛感,让他在轻松的氛围中奋发图强。

智慧的父母,才能点亮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