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富阳

本文约4600,预计9.2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出版25年从未断更,目前已推出近160个品种,其中不乏销量超10万册的畅销书,“人文与社会译丛”不仅发展为译林出版社(简称“译林社”)最重要的出版品牌之一,也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优质学术丛书。今年前三季度,“人文与社会译丛”发货码洋达1000万元,在“书难卖”的2024年,本来就“不好卖”的学术书如何实现逆势增长?

在出版界,做学术书往往意味着“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有时也要背负着因为经济效益不达标而难以持续的艰难境地。能够把学术书籍做出品牌效应、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甚至依靠其长久生存的出版机构屈指可数。

对于译林社的“人文与社会译丛”团队而言,他们在哲学、社科书籍领域已经默默耕耘了超过25年。用25年的时间,“人文与社会译丛”不仅成为国内最优质的学术丛书之一,更在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译林社社长葛庆文介绍,由这套译丛发展起来,译林社的人文社科出版中心已经拥有约300种产品,年发货码洋可以达到8000万元。截至今年9月,“人文与社会译丛”当年的发货码洋已经达到1000万元。

从1999年出版开始,这套译丛涵盖了以赛亚·伯林、吉登斯、哈贝马斯、福柯等众多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经典作品,影响力从学术领域辐射至社会层面。

在葛庆文看来,“人文与社会译丛”不仅是译林社社科学术出版领域的起点,也已经成为译林社最重要的出版品牌之一,“我们深信,这套丛书已成为译林社多年来一项重要的社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文与社会译丛”部分图书

一次“双赢”的合作

于“人文与社会译丛”而言,最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当数主编刘东。刘东曾经师从著名思想家李泽厚,先后在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任教,目前担任浙江大学中西学院院长以及敦和讲席教授。作为国内学术界知名的“实践派”,他曾参与“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工作,并先后主持编辑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艺术与社会译丛”等十几套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学术丛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东

在译林社副总编辑李瑞华看来,在刘东主持编纂的丛书中,从规模和影响力来看,尤为突出的就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译林社的“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认为,这两套丛书的学术重要性和实际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早期的‘走向未来丛书’等经典出版项目。它们凝聚了刘东老师更为系统、成熟的学术思考,也历经了长时间的沉淀。”

而“人文与社会译丛”的诞生,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适逢国家走向复苏时期,在刘东看来,彼时中国学术界,仍然留存有较多的传统人文学科的积累,但是关于社会科学的内容,如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则有所欠缺。尤其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之后,刘东意识到,几乎每个西方汉学家的背后都有社会科学的支撑。这让刘东有了编纂一套社会科学图书的冲动,但他说自己并不想编纂一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社会科学,而是希望在书籍中体现社会学与人文的互动。1996年,在这样的出版理念主导下,刘东开始了与译林社的合作出版历程,他曾表示,之所以选择与译林社合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文编辑多,二是译林社财力雄厚。

作为一家起家于外国文学杂志、而后也关注外国思想文化引进的出版社,译林社一直在等待合适的契机参与优质学术书项目,而“人文与社会译丛”这一项目的出现,无疑给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机会。合作近30年来,译林社几乎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扶持,以至于“人文与社会译丛”从未间断过出版,译林社人文社科出版中心副主任陆晨希表示:“从1996年‘人文与社会译丛’创立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飞速变化——无数新生事物涌现,也有许多旧事物消逝。而‘人文与社会译丛’能在这种变化中坚持至今,不仅得益于历任社领导始终如一的支持,更源于部门对这套丛书及其出版理念的坚定信念。”

以版权引进为例,“译林社对刘东老师提的选题,都会细致评估并认真评估版权,尽全力评估将其引入中国的可能性”。而这套丛书最终也不负重托,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与刘东老师同辈的学者,还是晚一辈甚至两辈的学者,都或多或少受益于这套丛书”。

不止于学术圈,这套丛书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改变社会观念,“很多作品,比如以赛亚·伯林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现代性与大屠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塑造了我们的社会认知”。

支持与反哺

对于一套以引进版图书为主的丛书,翻译质量无疑至关重要。陆晨希表示,学术书翻译难度高,不仅需要专业背景和严谨的学术素养,更因为任何翻译失误都有可能削弱社科学术书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论证结构。因此,“人文与社会译丛”在译者的选择上始终极为慎重。

目前,“人文与社会译丛”的译者基本都由刘东在确定选题之时即会给出相关推荐人选,既有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也有年轻有为的学术新秀,即便如此,译林社在挑选译者时仍然要求对方进行试译,只有在经过编辑部审核过译文的准确性与流畅度之后,才能过关。包括钱乘旦、刘北成、冯克利等在内的学术大家,都与“人文与社会译丛”团队有过翻译合作。

稳定的翻译质量不仅依赖于译者自身的学术素养,更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译者群。一篇2021年发表的论文显示,在“人文与社会译丛”当时已出版的136种译著中,翻译两种及以上译著的译者有19人,这些译者翻译出版了41种译著,占“人文与社会译丛”译著出版总量的25.15%。

除了译者外,另外一重助力来自团队的编辑,陆晨希介绍,目前“人与社会译丛”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人文社科出版中心全员的投入,团队涵盖了文字编辑和营销编辑,编辑们熟悉英语、德语、法语和日语,并有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美国历史、社会学及翻译学等多学科教育背景。

而对于“人文社科出版中心”的编辑们来说,“人文与社会译丛”也是每一位社科编辑走向成熟的重要项目。陆晨希介绍,人文社科出版中心几乎每一位社科编辑都参与过“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出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这既是一个出版实践的机会,也是学术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我们人文社科出版中心正是一个‘人文与社会译丛’项目组。”

人文社科出版中心编辑刘静就是跟随“人文与社会译丛”这一项目成长起来的一员。刘静求学时期做的是美国研究,主要关注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2015年,刘静研究生毕业之际,因为“人文与社会译丛”中有一部关于美国内战的历史学佳作《这受难的国度》,译者正好是刘静的朋友,便推荐刘静到“人文与社会译丛”所在部门找工作,而这一牵线,也让刘静开启了自己在“人文与社会译丛”长达9年的编辑生涯。

刘静在“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工作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负责历史、哲学类的新书如《图绘暹罗》《帝国之眼》《理解海德格尔》《康德与现代政治哲学》等,其中《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成为当年豆瓣上半年非虚构热门榜在榜最久的图书,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位居榜单第一位。其二是“老书新做”,即对经典品种进行全新的单品打造,如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

除了工作能力上的锻炼,刘静觉得“人文与社会译丛”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智识”上的愉悦,“刘东老师主编的这套‘译丛’,定位是收录20世纪及之后真正有思想性的人文社科学术经典,以期引出一点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世界的反思。编辑这些书的过程,也正是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种‘沉思生活’与‘积极生活’的融合。”

成为“长命书”的关键

对于学术书而言,销售始终是一大难题,但令人惊讶的是,“人文与社会译丛”的销售成绩始终算得上可观。不仅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样销量超过10万册的学术畅销书;更有一大批销量在1万~10万册之间的中坚品种,如《善的脆弱性》《风险社会》《苏联的心灵》《学做工》等。更难得的是,出版25年来,“人文与社会译丛”到如今积累了近160种书籍,其中大部分书目都能实现加印。截至2024年9月,“人文与社会译丛”今年的发货码洋已突破1000万元,实现了在整体市场下降背景下的逆势增长。

在“人文与社会译丛”负责人陶泽慧看来,这套书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具备如此强大的竞争力,首先在于其在立项之初就瞄准了国内的一个学术空白,即系统性地介绍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前沿学术理论,扩充了国内在社会问题上的“批判武器库”。

“‘译丛’创立时,中国正步入20世纪末,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以数十年走过发达国家数百年现代化的历程,这不可避免地使我们面临它们曾经历的诸多社会问题,并亟需提出应对之策。这些问题既包括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也涵盖了经济发展与财富分配、伦理、历史以及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尽管中国的实际解决方案必然要立足于本国立场和现实,但批判武器的扩充仍是极具价值的。例如,‘译丛’中的《现代性的后果》和《现代性与大屠杀》是现代性领域的扛鼎之作,分别探讨了现代化的独特变迁及其可能带来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方面临的挑战,还是整个人类都将面对的课题,而中国也难以例外。《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学领域必读书,也是目前人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它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化解了西方文化话语的霸权,为所有非西方话语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这种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武器的独特性,正是这套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文与社会译丛’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力也印证了这些批判工具的普适性与深远价值。”

除了依托“译丛”本身的内容质量,随着书籍的不断出版,“人文与社会译丛”团队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版和整合,如对市场潜力大的品种推出精装版,助力了“译丛”的销量提升以及销售渠道的拓展。与此同时,团队成员还对“译丛”内容进行了阶段性的整理,推出了几套具有主题性的虚拟组合套装,并推出包括87个品种的主题套盒,分为哲学、历史、社会和人文四大板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文与社会译丛”主题套盒

“人文与社会译丛”的更迭不止于形式层面,更在于内容层面的与时俱进。刘东表示,随着出版行业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加上“人文与社会译丛”已累积近160个品种,未来可发掘的经典题材或许有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丛”的选题质量会因此下降。“人文与社会译丛”自立项之初就聚焦于与当下密切相关的、最前沿的理论,而这些学术发展仍在持续演进中,“人文与社会译丛”将持续积极关注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展新的学术热点。

而这些内容层面的更新也在实时进行中。2024年,“人文与社会译丛”立项了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数字伦理中心创始主任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的《人工智能伦理学》,延续人文社科在技术创新中的批判作用。

此外,“人文与社会译丛”在2024年推出了《休谟的人生智慧》,接下来还将陆续出版《海德格尔传》等哲学家思想传记,“以赛亚·伯林一向强调在历史语境中哲学家的贡献,思想传记正能让我们回到哲学家思考的现场,探索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观点及其回应的问题,特别是海德格尔这位备受争议的思想家,通过思想传记的角度尤其能够展现其哲学的深层逻辑。”陶泽慧说。

出版商务周报·新出版商学院

2025图书短直达人资源共享会

1月10日·北京

扫码报名,为2025图书销售开新局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