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我们国家百废待兴,正是急需要用人的时候。毛主席对于人才的选用非常谨慎,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有用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给远在老家湖南的一位表哥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也非常简单,仅仅是“速来北京一聚”几个大字。
此时的王季范已年过花甲,可是得知是自己多年未见的表弟来信邀请他到北京相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家里他嘱咐妻子和孩子一定要穿一身得体的衣服去北京,因为他们要见的是毛主席,虽说有亲戚关系,但是依然不能怠慢。
毛主席为自己的表哥准备了非常隆重的家宴,二人一见面,就紧紧的拥抱在一起。那种感觉就像曾经的战友,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雨。
一旁的工作人员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知道主席会见的是亲戚,可是如此隆重的家宴还是很少见的。
就像寄过去的信一样,信中只有寥寥几个字,但是可以看出来毛主席与他的表哥关系非同一般。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缘由,怎么会使用如此简单的话语。
主席与表哥拥抱过后,转过头毫不避讳的对周围人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毛泽东,他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啊!”
没有九哥,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
毛主席在青年时期确实结识不少有识之士,他们都曾向年轻的毛泽东伸出过援助之手,可是为什么唯独王季范被毛主席如此评价呢?
那是因为从小,王季范就一直在帮助着毛泽东,如果没有王季范的资助,可能毛泽东就会被父亲强迫辍学,转而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年幼的毛泽东刚刚读完私塾,他的父亲就一心想要毛泽东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可是毛泽东一直向往更广阔的天空,说什么也不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
王季范从小与毛泽东在一起,也深知自己这个表弟与常人不同,天资聪颖。于是他来到毛泽东的家里,一同劝说着毛泽东的父亲。
最终王季范答应自己来负责毛泽东的日常零用钱,主动帮忙分担毛泽东家里的一些负担,这才让毛泽东能够重返学校。
王季范的母亲与毛泽东的母亲是姐妹,所以两人从小便经常在一块玩耍,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比其他表兄弟要好很多。
而王季范从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他还喜欢读书,学识渊博,深受毛泽东的崇拜。而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优级师范。
在长沙优级师范里,他对于国家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担忧国家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广泛学习各种专业方面的知识。
他从小熟读古文,长大又学习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知识,如此精通中西文化,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所应当,王季范顺利从长沙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了湖南省第一师范任职。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以他自身渊博的知识,加上认真负责的工作,不久就得到提拔,成为了第一师范的学监。
而年轻的毛泽东,在王季范的资助下,学业也是一直在进步着。
1910年,还未成年的毛泽东来到了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受到了许多新知识的影响。
各种西方的先进理念,革命观念,犹如那甘甜的泉水,一股脑的涌入了毛泽东的脑中,将他贫瘠的思想灌溉的生机盎然。
在这里,毛泽东打开了通往广阔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他又辗转来到了长沙,来投奔他的九哥。
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后,毛泽东离开了革命军,又几经辗转,考取了省立第四师范,而后第四师范又与第一师范合并,毛泽东就顺利的成为了九哥的学生。
来到了九哥的身边,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九哥知道毛泽东的家境,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毛泽东渡过生活的难关。
不光是经济上的帮助,王季范对于毛泽东所做的有关革命的事业也非常的支持。
就在毛泽东来到湖南一师的第二年,一师的校长张干为了讨好政府官员,提议让每个学生缴纳10元的杂费。
那时候的10元与现在的10元大不相同。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学生,哪怕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款。
当时穷苦家庭的孩子居多,根本无力承担这个费用,惹得许多学生对此都非常的不满,心中无比的气愤。
于是“驱张运动”开始了,学生们纷纷罢课游行,反对张干的提议,主张把张干驱逐出校园。
聪明的毛泽东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冷静的他向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号召大家搜集张干办学能力不足的证据,利用这点迫使政府免去张干校长的职务。
毛泽东亲自执笔,起草了一份《驱张宣言》,里面尽是张干办学无方的事迹。张干看到这份宣言后,害怕得要命。
在得知是毛泽东带头“闹事”,张干立刻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位“闹事”学生,以达到镇压的效果。
听到这个消息,王季范坐不住了。他明白这些学生一路走来的不容易,这批学子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不能就这样被毁掉。
于是他联合学校骨干教师杨昌济,袁吉六等人,为这十七位学生平反。他们召开了一个全体教职工大会,给张干施压,迫使他收回了开除这十七个人的公告。
在那个年代,在学校当老师是多么体面的一份工作,可是王季范明知道跟校长对着干的后果,也没有一丝放弃毛泽东等人的想法。
可以说他不光为了毛泽东,也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而献出了他的全部所有。
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毛泽东投身其中,领导广大工农人民和学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热潮。
可是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涌现,毛泽东也越来越受反动军阀的关注。1925年毛泽东返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时候,就被军阀赵恒惕发现了踪迹。
毛泽东从一师毕业的这些年,一直忙于革命运动,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会给家里人带去灾难,所以他很少与家里人联系,包括一直帮助他的九哥。
可是这次面对军阀的围追堵截,他走投无路。他只好再次敲响了九哥家的大门,来寻求家人的帮助。
王季范得知毛泽东被追捕的消息后,二话没说,拿出自己的衣服让他换上,而且还拿出一些钱来供毛泽东逃跑。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帮助革命人士可是要牵连全家的。但是王季范没有任何多想,为了革命的胜利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王季范托自己的朋友将毛泽东藏在了一所女子学校里,毛泽东在这里换了一身行头,第二天一早便以一个商人的身份离开了长沙。
临行之前,他嘱咐九哥,要他回去通知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让他们去广州找他。在如此危难的时候,毛泽东将自己的妻儿交给了王季范,这样的交情比海还深。
就在这样的帮助下,毛泽东不断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基石,也为日后领导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自那以后,两人就再也没有相见过。等到两人再次相见时,毛泽东已然成为了拯救中国的大救星。
而在两人分别的这些年,王季范在长沙一直工作在教育事业的最前线。他通过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新文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在国民党的迫害下,他离开了执教多年的湖南第一师范。但是他一心想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个初心始终未改变。
由于他个人的才能和威望,他后来担任了湖南长郡中学的校长。
他择优录取学生,不论出身。高薪聘请有能力,有声望的老师,以自己的能力来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在王季范的苦心经营下,长郡中学成为了湖南省最出名的学校。在这里曾经走出过十位“两院”的院士,为我们国家提供了宝贵的人才。
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沙的解放指日可待,已过耳顺之年的王季范却是激动不已。
这些年虽然与表弟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每一次毛泽东打胜仗,王季范都要庆祝一下,他一直相信终有一天,毛泽东会改变中国的命运。
为了和平解放长沙,王季范不顾自己的身份,到处联络社会名流,共同商量和平解放长沙的事宜,以免遭受战火的洗礼。
通过民主人生和社会名流的推动,在湖南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南和平的解放了。可是欣喜的同时王季范还在担心国家的教育问题。
湖南解放后,王季范向毛主席致电,一方面对于湖南的解放表示热烈的祝贺,另一方面着重提出了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国策略。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也非常赞同王季范的观点,心里也知道自己的九哥一直还保留着那满腔热血,想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可是毛主席以为九哥年纪已高,不想他晚年还如此的奔波劳累,所以在头几次的电报中一直没有想好应该如何安排九哥,就搪塞了九哥。
在第三次的电报中,王季范只字未提工作的问题,而是为自己的老同事的遗孀来请求主席的帮助,这令主席非常的敬佩。
而后给王季范回电中邀请他来北京一聚。
时隔二十多年,两人终于要再次相见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为自己的九哥准备了隆重的家宴,这令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很是诧异。
直到王季范走进会客厅,两人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毛主席对着自己的孩子说:“这就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毛泽东。”
这话是对王季范最大的肯定,也让在场的人都明白了这位两鬓发白的老人对主席是多么的重要。
虽然这次家宴中王季范并没有提任何自己工作的事情,可是在这之后的一次见面中,他终于忍不住的问主席:“主席,你要给我一点事情做,这样我才能踏实。”
主席见状早已笑容满面,他笑呵呵的回答道:“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早就替你安排好了一件事,就是政务院参事,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这反倒让王季范吃了一惊,连忙推辞,直言如此重要的职务他胜任不了,给他一些小事情做便可。
可是主席坚持认为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肯定见多识广,加上他渊博的知识,对国家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此,王季范不好驳了主席的面子,便接下了这个差事。
不辞辛苦,一心为国
自从有了这份工作,王季范觉得不能给主席丢脸,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来混日子的。虽然他的年事已高,但是丝毫没有耽误任何一项工作。
每次政务院组织到基层参观或者是到外地视察学习,他都是积极参与。回来后再认真总结,结合调研情况,整理出报告,以供政府作为参考依据。
在国家修建天水到兰州的铁路时,遇到了一些难以攻克的问题导致无法施工。为此,王季范老先生夜以继日的翻阅资料,无数次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最终写出了一份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书,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后,同意按此方案施工,成功的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王季范还曾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有过很深的交往,在二人的畅谈之中,王季范意识到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要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而面对中西医的不同,两人进行过深入的讨论,经过两人的慎重考虑,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发展方向建议。
后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观念深入人心,更多的医生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在王季范和施今墨两人的倡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已经被世界所认可。
建国后,王季范老先生一直在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只要他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他精心雕琢的建设意见。
在1972年一个闷热的下午,王季范老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据说那一天连主席都很难从悲伤里走出来。
虽然王季范老先生不能继续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他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在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在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