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利用黎巴嫩用传呼机传递信息,经过中间商将一批传呼机、对讲机改造成武器,已经造成3000多人受伤,数十人死亡,已经有点突破道德的底线,许多平民也在这次袭击事件中伤亡。然而,以为传呼机袭击就够无下限了吧,可是美国有更丧心病狂的计划,而且已经准备实施,不用多说中国成主要目标,这一计划也非常隐蔽。
而美国的这个计划,说简单也简单,也是将民用的设备设施武器化,美国军方打算将一些导弹塞进集装箱,利用民船在海面上活动、实施突然袭击,民用船只不仅数量型号多,也可以让集装箱导弹很隐蔽,世界贸易量很大,鬼知道那么多民用船的集装箱中装的是啥东西。传呼机毕竟体积有限,改装成的武器威力有限,可是集装箱可是大得很,集装箱导弹就更丧心病狂。
美国丧心病狂的计划——集装箱导弹
美国正在积极验证一种新型军事战略:集装箱导弹计划,核心在于将导弹隐藏在普通的集装箱中,并利用民用船只进行部署,使导弹具有高度隐蔽性。这种新型导弹发射方式对美国的对手国家,特别是中国,构成潜在威胁。考虑到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和全球贸易活动的频繁性,美国不仅可以通过“隐身”战略提升打击的突然性,还能迫使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应对时陷入困境,毕竟民船是民用设施。
集装箱导弹计划并非全新的构想,其雏形可以追溯至冷战时期。在那个时期,西方国家和苏联双方都尝试研发更隐蔽、更具突然性的打击手段。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加深,集装箱货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全球每天有数百万个集装箱在港口和海洋上流动,为将导弹隐藏于其中提供了极佳的伪装和机会。美国军方认识到,若能利用民用船只上的集装箱来运送和发射导弹,便可大大提高军事行动的隐蔽性,特别是在与敌方海军力量的对抗中。
据相关报道,美国国防部正在对将导弹装入民用集装箱中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具体技术细节未完全公开,但美国已具备将短程、中程乃至远程导弹嵌入集装箱的技术能力。美国海军与多个国防承包商合作,致力于研发能够从集装箱内直接发射的导弹系统,使其具备多功能性,可以在海上、陆地甚至空中平台上进行部署,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一些原型系统已经成功进行过多次试验,包括从普通的集装箱内发射巡航导弹和防空导弹。根据军方的计划,这种系统最终将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部署,尤其是在美国的盟国和海外基地。
集装箱导弹计划的主要针对目标集中在具有广泛海域或战略性海上通道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和不断扩大的海上利益,全球贸易和能源运输线路繁忙,美国计划利用集装箱导弹在中国的外围海域形成一张难以察觉的“隐形网”,让中国在应对海上安全时面临严峻的挑战,威胁中国在全球的商业航线和能源运输。
集装箱导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隐蔽性。由于普通集装箱在全球各地的港口和海域流动,难以被识别和跟踪,导弹发射行动的突然性大幅提升,敌方难以提前预判并进行有效防御。而且集装箱导弹可以利用民用船只和设施,大大降低了部署和维护的成本。同时,集装箱导弹能够伪装成普通的商业运输,削减了大规模军舰行动的费用开支。在心理层面,集装箱导弹的存在可以制造一种持续的战略威慑氛围,敌对国家将难以确定哪艘民用船只上可能搭载着导弹。
将民用设施武器化,已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课题
除了以色列将传呼机、对讲机,美国将集装箱武器化,在过去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东国家的一些组织,将汽车等改造成武器,也极大地增强了隐蔽性。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后,后期因为这种隐蔽的民用设施改造来的武器导致大量的士兵受伤或者死亡,军方的赔偿都成了天文数字。在这种行为中,道德什么的已经不是计划实施者考虑的问题了,它们无所不用其极。
时下最明显的案例就是俄乌战场上对民用无人机的武器化行为。商用无人机的迅速发展使其不仅可以用于航拍、物流等民用领域,也逐渐被改装为军事用途,许多国家和非国家武装组织利用民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目标锁定,甚至直接进行武器投放。商用无人机价格低廉、易于获得,且外观上很难与普通民用设备区分,使得这类武器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的重要工具。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无人机产量很多,但是由于俄乌双方都曾将中国产的无人机用于军事行为,中国不得不根据相关的国际约定,对乌克兰和俄罗斯实施无人机贸易更严格的审查,以避免其进入军事活动,然而类似于以色列的传呼机对讲机,总有第三方从中国购买无人机或者无人机零部件将其改造后卖给俄乌。这就导致整个供应链难以追查,中国因为这个事,被欧美舆论攻击过不知道多少次,但是我们制造出来的产品用户很广,有人买我们总不能不卖吧。
民用设施武器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和后果:
- 增加全球安全威胁:民用设施武器化使得军事冲突的隐蔽性增强,增加了冲突突然爆发的可能性,敌对方可以通过伪装的民用设备发动袭击,防守方往往难以及时识别和反应。
- 破坏国际规则:特别是利用民用设施进行武装袭击,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对某些国家或行为体的强烈谴责,甚至会引发外交和军事上的制裁或报复。
- 增加平民伤亡:当民用设备被武器化时,平民往往是直接的受害者。例如,利用民用车辆进行爆炸攻击,不仅会对目标造成损失,周围的无辜平民也会因此遭受生命威胁。
- 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民用设施的武器化往往会引发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在边界争端或领土冲突频发的地区。由于难以区分合法的民用活动和隐藏的军事行动,国家之间的猜疑和误解可能进一步加剧冲突。
在战争行为中,说什么道德可能会有很多人嗤之以鼻,战场上的事情永远都是很残酷的。对于这种将民用设施武器化的行为,不得不防,但是防起来又确实挺难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老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美国的集装箱导弹成为现实,应对起来又麻烦,但是反过来也可能很简单,处于比较矛盾的状态,只要你够强,阴谋诡计也无处施展。看来中国最主要的还是得继续发展自己。对于集装箱导弹,也不是完全不能防,但是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加强海上物流的监控和检查,由于集装箱导弹依赖海运网络进行部署,提升海关和港口的检测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实施风险评估机制等机制,根据船只来源地、航线和货物申报情况,实行分级管理,对高风险航线和区域的集装箱进行重点检查;还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海上防御体系,增强对潜在威胁的预警和防御能力,比如加强海军和海警的日常巡逻,对进入中国沿海的船只进行不定期检查,同时利用无人机、侦察卫星等技术手段对海上船只进行监控,提升防空系统的反应速度,加强近海及远海的军事基地布局。
除了提升防御能力,中国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威慑,降低集装箱导弹威胁,展示自己的导弹反制能力,表明如果遭到集装箱导弹袭击,将作出相应的军事回应,从而起到震慑作用,利用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推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就集装箱导弹等新型武器系统进行限制性协议谈判,建立国际规范。通过双管齐下,既增强自身防御,又在国际层面施加压力,可以有效减少集装箱导弹的威胁。
其实,在国际沟通交往中,大家很多时候说话都是比较含糊的,就比如我们一直坚持最低威慑,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过这类武器具有很强的威慑性,大家都不敢轻易动用,而别的国家对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有很多种的解读。中国也有很多不需要投入那么多的办法去应对美国的集装箱导弹,既然用阴谋诡计,那么大家就一块用呗,这方面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产能啊,谁的产能比的过中国呢,大家都这样玩的话,最后谁先死那可很不好说。至少美军信心不足,要不然它们就直接军事直接压迫了,都不需要用这种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