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词人苏轼在历尽沧桑后曾经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也是对悲欢离合的一种无奈。中国历来讲究的是家国父子,人伦关系,而父亲对孩子都有着一种超高的责任,正所谓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之远”。

这是对爱子的拳拳之心和最殷切的期盼,希望孩子都能过得幸福快乐。但有时候难免也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譬如当自己突然之间撒手人寰的时候,自己的幼子怎么办,临终之际总会放心不下,得为她先找好后路,找个可托付的人。

像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作为一代帝王也已经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继而托孤给诸葛亮。可供托孤的人必定都是值得信赖且品行端正的人,今天要谈到被托孤的人就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彭德怀大元帅,而托孤者则是革命先烈黄公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8年黄公略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小山村。当时中国还处于清朝光绪时期,随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加剧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朝代的更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样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时局下,最受苦受难的,首当其冲就是百姓。

国家在风雨飘摇下艰难求生,黄家也同样在这艰难的世道上求生。黄公略本名汉魂,字家杞。这是他祖父一生最美好的寄托,因为长期活在满清政府的压迫下,他就希望黄公略可以不忘自己身为汉人的骄傲与铮铮铁骨,也希望希望国家可以平稳安定。

黄公略家是村里比较有名的人家,虽然算不上多书香门第,但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在当年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黄家人极受周围父老乡亲的尊敬。三字经有云“子不教,父之过。”黄公略的父亲作为读书人,自然是深知这个道理。

因此从小就对黄公略非常严厉,不仅亲自负责黄公略的启蒙教育,等黄公略稍大一点的时候,为了让黄公略接受到更为系统丰富的文化知识,黄公略的父亲就将他送到私塾去跟先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是有所遗传,因为黄公略自小就生活在父亲文化知识的熏陶之下,因此黄公略成长得比所有同龄人都要聪慧机敏,由于黄公略在求学方面非常有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耻下问,在私塾时,很受先生们的喜爱。

后来黄公略再大一点的时候,私塾先生面对他已经是教无可教了,全部都已倾囊相授了。黄公略就转而到县里的学堂去读书,在这里打开了黄公略新世界的大门。他在这里接触到了很多新式的思想文化,也结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个个都非常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黄公略在县里的学堂毕业后,决定回到村里去当老师。因为他知道村里的父老乡亲需要自己,那些需要学习的孩子们需要自己,所以黄公略就义无反顾地回去了。在当老师的这段时间,他不仅教书育人,私底下还非常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状态。

面对家庭条件非常艰苦的孩子,黄公略经常伸出援手,给予他们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这种援助到底只是杯水车薪,根本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各地的暴动,军阀之间的混战,中途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满目疮痍的世界里,黄公略越来越认识到“弃笔从戎”的必要性,于是他就加入了当时最有可能带领国家摆脱困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党后,黄公略一直致力于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建设事业而奋斗终身。

在共产党中黄公略也认识到了很多好战友,其中和彭老总的关系特别好,两个人不但志趣相投,还非常有默契,每次带兵打仗都能很好的打配合,给敌人致命的一击,从而取得相应的胜利。

本以为两个人可以一直并肩作战到最后,未曾想,在一次战役中,黄公略为了掩护战友,遭到敌人的袭击,壮烈牺牲了。在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唯一的骨肉,彭老总也明白他的心愿,郑重承诺一定会替黄公略找到那个孩子,并好好照顾,得到保证的黄公略才安心地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彭老总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黄公略的女儿,并把这个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女儿来疼爱与培养。虽然他对这个孩子非常好,但也没有溺爱她,更不会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这个孩子谋求什么利益。这个孩子也把彭老总视为亲父,一直陪伴照顾着他。这个孩子后来也当了一名教师,算是和黄公略前期的工作一样,女承父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