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有史料来看,曹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法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评价曹丕时,曾赞其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范”。魏国于曹操手中奠基,却由于曹丕走向实力巅峰,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位于强者地位。曹丕的政法才能从他早年与曹植的立嗣之争就可窥见一二。建安十八年,曹操为魏公,长子曹昂和幼子曹冲均已死去多年。曹丕以年长为由,曹植以受宠为凭,各树党羽争夺继承权。最终曹丕于立嗣之争中获胜,成功即位。
而《三国演义》中也曾描述曹丕为顺利继承王位,曾求教于曹操重用的谋士贾诩。贾诩不仅为其出谋划策,还侧面进谏于曹操,终使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王世子。又用大簏藏朝歌长吴质,秘密请其入内府商议争嗣之事。杨修察觉密告曹操。吴质设计使曹操暗疑其谮害曹丕。曹丕在这场立嗣之争中始终保持着头脑清醒,谨慎小心。用大簏藏人,又谎称绢匹,他深知和官员交往的弊端,不希望给敌人抓到把柄,也正是这种小心的做法使得吴质有计可施并且反将一军。
而曹丕与谋士贾诩、吴质的交往,请教都能彰显他有着作为君主的智慧谋略,识才之能。颇受争议的受禅一事在《三国演义》所费笔墨颇多,明显看出罗贯中的反曹倾向。书中描绘曹丕用尽各种手段逼迫献帝退位。接到诏书时,极力凸显曹丕急不可耐的情态。最为戏剧化的一幕无疑是曹丕答谢天地的场景。
朱雪蓉认为文化产品的创造应当以受众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将满足受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段描写虽然增添了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但这种无中生有,片面夸大无疑是对曹丕形象的丑化抹黑。罗贯中深受“尊刘”思想影响,通过种种怪异现象突出曹丕“篡贼、奸臣”的形象。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是常见之事。汉朝式微,曹操势力强势已久,受禅迟早会发生,难道仅因为刘备是刘氏子孙,即位就名正言顺了吗?况且曹丕只是废献帝,并未对其多加危害。当然,《三国演义》中也曾赞扬曹丕政绩,“自丕即位之后,法令一新”。
在他短暂的执政生涯中,设立九品中正制。颁布了《取士不限年诏》,建立客观的取士制度。又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现象发生颁布了《禁母后预政诏》。曹丕于政法体制上的一系列改革使得魏国的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走向了三国中的霸主地位。小说中这些对于其政绩的描写虽然描写的比较简略,但是依然比较客观的叙述了曹丕远大的政法抱负与野心,高超的政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