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至14日,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继武带队的大同“三交史”考察组,来到了与我们隔太行山相连的燕赵大地。晋冀山相依、水相连、路相通,人文也相亲。以大同为基地的北方少数民族东去、南下农耕社会,以包括冀中平原在内的中原农耕文化西来、北上平城,谱写了一幅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画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始有平城;李牧雁门守边,安定北边;北魏都平城时期,从帝王将相到世家大族,平城与燕赵你来我往,交往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水历史文化博览馆

漫步大同东城墙带状公园外,在葱茏的绿意掩映下,以雄峻壮美的古城墙为背景,错落设置于护城河带状公园的6尊雕像均为著名的北魏历史人物,有定鼎平城的拓跋珪,统一北方的拓跋焘,锐意改革的冯太后、孝文帝拓跋宏,还有北魏杰出政治家崔浩,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这其中除三位鲜卑族帝王外,另外三位汉人,即冯太后、崔浩、郦道元皆为燕赵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水历史文化博览馆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祖父冯弘、伯祖父冯跋,皆为北燕国王。拓跋焘灭北燕,其父冯朗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罪被杀。冯太后生于长安,其父被杀后,由其姑母抚养。这位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正平二年(452),冯太后十四岁被选为贵人,不久立为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收捕乙浑,使北魏政权转危为安;推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极大。一方面孝文帝从小受到冯太后的中原传统文化教育。冯太后曾作《劝诫歌》三百余章、《皇诰》十八篇教育孝文帝,其内容皆为儒家哲理。另一方面,冯太后的一系列措施,为孝文帝亲政后太和改制深入推进打下基础,确保了中华文明在动荡时期仍能保持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宋志强在冀州博物馆

崔浩(381—450),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北魏国号的“魏”就是出于他的建议。明元帝神瑞二年(415),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连年霜旱,秋谷欠收,发生粮荒,很多百姓饿死。9月,太史令王亮、苏坦建议国都从平城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崔浩等以二条立论谏阻迁都,一是平城与河北的关系:“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我轻骑南下,布濩林薄之间,孰能知其多少!百姓望尘慑服,此国家所以威制诸夏也。”二是平城与草原的关系:“屈丐、柔然将有窥窬之心,举国而来,云中、平城必危,朝廷隔恒、代千里之险,难以赴救,此则声实俱损也。”崔浩是北魏汉族士族的代表,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水博物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其中,叙述了包括主流在内的水道、河流、湖泊等各类水体68条,其中流经平城周边的达47条,不仅记述了桑干河流域多条支流、水体状况,还结合水系记述了这里的地理历史状况,对北魏平城历史、地理、自然、建筑、风貌、皇陵、云冈石窟、寺庙道坛等作出不同程度的描述,文辞优雅、言之有据,使得今人可以窥见1500多年前北魏民族融合的都城风情。郦道元倾心完成的《水经注》,源于其少时就有的喜爱游历、博览地书、探勘水流的爱好。《水经注》不分南北,尽书中华大地之山河全貌,其深层的愿景是在山河破碎之际,希望藉山河之美、人文之胜,激荡民气,振奋时风,遂一统天下之志。

除此之外,尚有五朝元老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高允,算生博士长乐(郡治今河北冀县)人殷绍等一大批燕赵人士,在北魏平城谱写人生辉煌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三交史”考察组在蔚州博物馆

两年来,由大同市委统战部引领的大同“三交史”考察团队,东往青齐、燕赵,南下洛伊,西去河西走廊,北上嘎仙洞,实地考察古代民族南来北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众多遗迹和遗物,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们解读“三交”史料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古代大同区域在北方民族“三交”中的突出地位的认知,为做好大同“三交史”的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融合之都从此大同”塑造成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典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的大同贡献。

文 | 宋志强

来源 | 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