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极具影响力的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它的原著还是后世改编的影视作品都受到了好评。
所以在说到这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作者罗贯中了。演义中的历史人物都栩栩如生,对于战争的描写也十分细致,让众人都以为对军事和政治都如此了解的罗贯中他的仕途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情况却是正好相反。
一、小康之家
罗贯中出生在元朝末年,此时的北方还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出生在山西的罗贯中生活并不是很安稳,甚至能用动荡来形容。庆幸的是罗家的家境还不错,算是一个小康之家,为了能够让罗贯中的生活安稳罗父带着一家人去到了南方生活。
罗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而是商人出身,他的父亲是一位丝绸商人,并且还有着自己的商铺。算是小有成就正是如此才能支撑起罗贯中的生活,并且在他到了年纪后就被父亲送到了学堂学习。
众所周知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所推崇的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朝对于汉人是很排斥的,在元朝的统治之下汉人地位是很低的,不说入朝为官了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元朝针对汉人制定了残酷的等级制度,汉人和南人是最低等的,在所有地方都是被排挤的。罗贯中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渐渐地明白了社会对于汉人的排挤。像罗贯中这样的身份肯定是不能入朝为官的,当然他本人也是志不在此。
罗父倒是想让罗贯中能够走自己这一条路经商,虽说在历史长河中商人的地位都是最低的,但在乱世中这也是能够保障生活的。但罗贯中对文学却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去到发达的南方后,接触到了文学作品包括元杂剧等。
因为战乱的影响所以在元朝中期文化中心就开始向南方转移了,在南方罗贯中结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开始拜读一些大家的文学作品。他的父亲见儿子对此感兴趣也就不再让他经商,支持他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
有了父亲的支持后罗贯中的生活也变得十分的逍遥自在,每天就是和好友一起游山玩水,在这时间他了解到了不少民间故事,为他之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不过很快他游山玩水的日子就要宣告结束了。
此时已经到了元朝末年动乱之际了,因为元朝黑暗的统治各地好汉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统治。任何一位有志青年都不会熟视无睹的,并且罗贯中本也就是一位反抗元朝统治的人。此时的天下大致能分为三方势力,一个是朱元璋政权,第二是陈友谅政权,最后就是张士诚政权。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果断地选择了张士诚,首先就是张士诚所位于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此时的罗贯中正是在杭州,其次就是在这三方势力中就数张士诚的军队势力最大。当然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了很多。
二、雄心壮志
在告别了亲朋好友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军队中,罗贯中此时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辅佐一位君主实现称霸天下的伟业,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当然后世的我们能知道罗贯中这个选择并不正确,张士诚并不能走到最后他也不是罗贯中想象中的明主。
原因就在张士诚的为人上,为什么最开始朱元璋不先打张士诚正是因为他知道张士诚所想,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器小”简单来说就是不思进取,他根本就没有特别大的志向他就只想守着自己江南的一亩三分地。
遗憾的是很久之后罗贯中才看明白张士诚,上文也说了罗贯中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根据当前的局势他实现抱负唯一的方法就是跟随起义军造反,等待夺取天下后他就能因其功劳加官进爵。
来到张士诚处的罗贯中很快就凭借着自身的能力成为了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对他也很看重,此时无论是张士诚还是其他的两方势力都还在发展阶段。张士诚也是需要人才的,罗贯中也竭尽所能地给张士诚出谋划策。
两人还是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稳日子,不过很快局势就发生了转变,朱元璋在南京站稳脚跟后就觊觎上了张士诚的地盘,两人开始了不断摩擦。张士诚本就是三方势力中最强大的,在和朱元璋的冲突中每次都是他获胜。
胜利多了也会让他失去正确的判断,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就不再和张士诚对抗了。小摩擦也在消耗自己的实力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张士诚都是无所事事的,元朝在处理自己的内部,朱元璋在积累实力。
张士诚也变得懒惰起来,开始贪图享乐整天沉溺于酒色中,不仅他自己是这样他下面的将领也是如此,罗贯中是很焦急的,他不断地劝谏张士诚。遗憾的是此时的张士诚已经听不进去劝说了。
张士诚对待人才的态度也是耐人寻味的,重视但不重用,之后的一件事让罗贯中彻底对张士诚失去信心。在元朝开始衰败后就有人表示当前称王不合适,建议缓称王,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认同了的,并且也实践了,张士诚就正好相反。
罗贯中看着飘飘然不知所谓的张士诚失望透顶,他明白张士诚再也不会有翻身的一天了,于是就果断地辞职回家了。
三、及时止损
罗贯中也是有着雄心壮志的有人会说他离开后为什么不去投靠朱元璋,这也是不可能的是事情,即使是此时他知道朱元璋是能够成大事的人。
首先就是朱元璋的身边已经有了自己的文臣和武将班底,罗贯中再去算什么他也不能融入其中。其次就是他之前是投靠张士诚的也算是朱元璋的敌人,就算是他去了朱元璋也未必能容得下他。
身为文人身上都是有傲骨的,单看他身上的傲骨他也不会去投靠朱元璋,在政治上出人头地是不可能的了,后半生的他就将自己的重心都放在创作文学作品中。他本身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才子,有很深的文学积累,再加上在军中多年征战生涯。
后写出了《三国演义》这一本著作,众所周知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会有自己的写实,其实看《三国演义》也何尝不是这样呢?虽说演义中写了三国,但是罗贯中着重描写的却是蜀汉阵营,局外人都能够看出他对于蜀汉这条线给予了不一样的偏爱。
对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更是如此,演义不是史料,不可避免的就会有很多的个人思想。对于曹操的魏国,在演义中也是一个反派的存在,但对刘备的蜀汉罗贯中却是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将他视为正面的人物,对其中英雄的描述也是不同的。
但凡是看过演义的谁人不为刘备的仁义所动容,为他和诸葛亮两人之间的情谊所感动。其实这也是罗贯中想要借着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情谊来述说自己美好的愿望。他也想像诸葛亮一样遇到像刘备这样的君主,成就一番事业。
遗憾的是最后却遇到了张士诚这样毫无雄心的君主,演义也是罗贯中一生的写照,遗憾自己本有大才却选错了君主。
结语
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若是当年罗贯中选择朱元璋他可能就不会创作出这一本影响后世多年的著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