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裂缝中的向日葵

本篇编辑 | 靖文

插图来源 | Mulgil Kim

今日导读

我曾遭遇校园暴力,沉迷过游戏,和老师、同学关系变差,和父母大打出手......抑郁爆发到恶化,我似乎活成了一个孤岛,溺入水中不停挣扎,却无法也无力向外求救。 但我没有停下学习,考上重点高中,继续考研,不断找突破口,找回身体,找回自己。 希望我的故事和逐渐康复的经历,抚慰同样深处抑郁的人们的心灵,也期待能够带给读者朋友们一些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郁金香》的第390个生命故事我的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

遭遇校园暴力,沉迷游戏,陷入抑郁

初中时遭遇严重的校园暴力,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段经历,以至于在我考研复习时,当我集中注意力做一套真题时,发现自己无法专注,脑海中时不时会浮现被霸凌的场景,甚至需要深呼吸才能把自己从这种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中拉出来。作为男生,身体瘦弱,性格较内向,成绩也不怎么好,受了欺负也不敢找老师告状。班里的同学常用言语辱骂我,用暴力手段威胁我。从言语上,从身体上不断遭受着痛苦。为了逃避痛苦,我选择沉迷游戏。那时的我年少无知,不知道命运的每一次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通过打游戏逃避了学业的压力和遭遇校园暴力的痛苦,却也把自己推向了另一个深渊。初一沉迷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和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差。在家常因打游戏上瘾和父母吵架,甚至和父母大打出手。长期沉迷游戏严重导致了我的近视。在游戏中我似乎找到了精神解脱和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可当我离开了它,会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懦弱之辈。我猛然意识到,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在中考前达到了极点。我经常感到胸口痛,连起床都十分困难,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失利,人际矛盾,抑郁爆发

我的高中属于军事化管理模式。强迫焦虑和各种躯体化症状在这三年里都比较严重,差点放弃学业。虽然拼尽全力,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考发挥得不尽人意。最后勉强过了重点线,上了山东省内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我很难接受录取结果,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一度想去复读。但因为身体和精神原因,最后只能选择去大学报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研压力和情绪抑郁,加重了病情

一、学业压力大,开始惊恐发作2021年9月,我进入大三,学业压力的增大,经常焦虑惊恐发作。有一次,我感觉胸口剧疼、心慌憋气,好像下一秒钟自己就要完全失控。那是在一种极度焦虑和紧张的情况下,害怕失控、失败和无法完成任务而让自己陷入的一种僵化状态。我感觉自己好像喘不上气。直到2022年初,大三寒假,我才稍微能喘口气。但由于这段时间因为毕业考研还是考公的问题和父亲有一些分歧、争吵。我的病情开始变化。一天下午,在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后,便直接瘫在床上了。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我没有能量了。可又不敢和父母说,一直以来,我扮演的都是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害怕这会让他们担心我的身体情况。

二、躯体化症状加重,选择回家调养22年的春天,我的抑郁症状加重。是一种什么感觉?每次起床头很重,浑身都很沉,走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经常头疼,没有食欲;白天坐着时,胸口、后背都很疼;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完全无法记忆和学习。就好像一辆车没油了的感觉,又如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溺入水中不停挣扎,却无法也无力向外求救。2022年5月,虽是初夏,但天气已有几分炎热,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去实习。有一天,我在实习办公室坐了不久后,就感觉躯体化症状严重,去校医院找之前给我扎针灸的中医科大夫却不在。这也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个当下,我觉得自己完了,没有人能救得了我。和父亲电话沟通后,申请了校外治疗,也把我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学院领导和班主任。他们都要求我回家治疗,没法继续待在学校,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同意。

三、临近考研,抑郁恶化回家以后,我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主要接受了三种治疗方式--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开始,我排斥药物治疗,吃药难免犯困,影响考研复习进度。我的医生告诉我:“生病了还是要以治疗为主,当你状态好的时候可以拼尽全力去争第一名,但当你处于疾病状态时,就得把调节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在发病阶段,大脑神经很难自我修复,需要药物作为辅助。好比骨折的人需要打绷带,摔伤的人需要借助拐杖走路一样。重度抑郁阶段也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吃药。”这期间,我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和文学书籍,比如《焦虑症的自救》《少有人走的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与地坛》等等。这些书籍让我接近枯竭的心理注入了活水,让我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

休整了四个月,进入考研的冲刺期,我回到了学校。刚回学校时,我感到自己状态好了很多,早上起床不再昏沉,做事情也更有动力。好景不长,10月下旬抑郁症状再一次卷土重来。临近考试,焦虑让胸口隐隐作痛;和我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因为评奖学金的事情闹了矛盾,他开始对我冷战,我因此陷入了更深的抑郁情绪。我整个人又变得昏昏沉沉,完全没办法复习。几乎每天都要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和我的心理咨询师通1个小时左右的电话才能稍微恢复些。本科导师带我到海边散心,带我去吃当地的特色美食。她开车带我路过海边的落日,特意把车速放慢,让我欣赏那刻的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变思维,抑郁得到缓解

2023年9月7日,父母陪我来到研究生学校报到。那天晚上,我又一次拨通了心理咨询师的电话。我问了咨询师一个问题:“是因为抑郁导致自己在做选择上犹豫不决,还是因为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才让自己深陷抑郁的泥潭?”这一问题一经抛出,我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答案。这一刻我突然想通了:不管我去的是什么学校,也不管自己想要完成怎样的成就,先把病治好,好好活下去,才能有精力去做一些事情。我给自己确立了两个方向,第一是调养身体,第二是找回自我。这种感觉,就如同驾驶汽车行驶在漫长隧道里,在黑暗里走了很久感觉要绝望了,突然看到了前方的光,看到了出口。2023年10月是我状态变化的转折点。我决定做人生中第二次手术,这也是确诊抑郁后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也是我向过往告别的一种方式。

想要走出抑郁,需要一些决心和勇气,去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手术过程很顺利,那20分钟我终生难忘,多亏有父母陪在身边。经历这一遭,心态和能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能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这之后我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来调养身体,期间去医院看过多次中医,并服用了半年的中药;我又前后做了两次智齿手术并且戴上了隐形牙套;这一年,我也一直坚持健身。这一系列行动的出发点是我要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有力量。找回自我这件事其实和调养身体是紧密联系的,或者说,当我身体状态越来越好的时候,失去的一部分自我已经找回来了。

从抑郁中走出来,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陪伴。这一年,也是我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一次实践。我的做法是:互相帮助和救赎。他们陪我看病,给我创造好的调养空间;我也带他们去旅游,陪妈妈去医院看病,教他们如何使用医保......过程中我们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关爱。而爱,能抚慰心灵之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变状态的欲望,持续的行动,抑郁康复

读研期间我主要做这几件事:一是持续在学业上用力,经常和导师沟通交流想法,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写了几篇论文。并且将过去的一些经验和成果持续优化,勇于尝试。在这一年里有幸参加了几次比较感兴趣的学术会议,努力把握住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了我的自信。

二是适应新环境,交到新朋友。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内耗的状态。到了研究生学校,我尝试着忘掉过去,去结交新的朋友,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吸取以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再过度付出、消耗自己的能量。

三是持续在自己的爱好上投入和输出,为自己的人生赋能。这一年我尝试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坚持写书法并参加书法比赛,和好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等等。这些事情都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情绪价值,让我有足够的心力去面对之后的事情。

四是在提高行动力上,我进入了良性循环,进而改掉以往拖延的习惯。美国心理学者傅格有句名言“成功的频率要比成功的大小重要”。我给自己设定一个要完成的小目标以后同时设立一个小奖励,比如去打卡一家很想去的餐厅,或者去喜欢的商店购物。而这些奖励的前提是完成自己设立的任务,也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

五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当我们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时,会不自觉地进入“心流状态”,即一种忘我的专注状态,沉浸其中。武志红老师讲过“生活的控制感”:建立一个自我的边界,让自己专注其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完成一些小的事情,其实有无比大的意义。比如我一直坚持写文章,无论是学术写作还是生活随笔,我都带着自己的热爱和初心写作,无论是否有理想的反馈和结果,我都能一直充满动力。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心是向善的,就如我写这篇文章的当下,想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和逐渐康复的经历,抚慰同样深处抑郁的人们的心灵,也期待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心理康复,我作为一个经历过重度抑郁和焦虑的人,非常能理解同样身处泥潭中的病友情绪和想法。但我阅历尚浅,能够康复,也感恩命运的眷顾而非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在此,想谈一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自我力量的提升。我在患病的两年多里先后接受了数十次的心理咨询。一开始,我把自己好起来的希望寄托在了心理咨询师身上,认为我只要付费接受了咨询,我的情况肯定就会发生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自己有强烈的想要改变旧思维模式的心理动机和认识的时候,好转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心理咨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缓解暂时的心理痛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自己理解和觉悟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并从中洞察到问题的根源,进而产生改变的想法和动力。对于刚接受心理咨询来说,咨询师的角色就是一位医生,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咨询这样一根“拐杖”才能行走。而随着咨询的深入推进,咨询师对于我更像一个“心灵导师”,他会给我指出探索的方向,但不会告诉我具体的路径,心理成长的道路需要我自己去探索。我可以不再依赖这根“拐杖”。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力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逐渐觉得自己是有“力量”来面对现实问题并且克服困难的。可以说,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拥有接纳自我情绪、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面对恶劣心境:允许一切发生,接纳自己的情绪,哪怕是躺平。保留好自己的心力。当我面对突如其来的抑郁情绪时,最初的反应是想马上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因此心情急躁,恨不得通过一场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后来我发现欲速则不达,真正的康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过于急切往往会适得其反。陷入人生低谷,我们往往会产生两种心理模式:愤怒无能或者是想立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两种模式都是心理的应激反应。其实当我们陷入抑郁情绪,就已经说明自己此时正处于低能量状态,这时,不要再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哪怕躺平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好好休息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及时停止自我攻击,并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试着和自己受伤的心灵对话,慢慢地抚慰它、拥抱它。

(3)抑郁告诉我们什么:要对自己诚实,放弃一些过去的自我,平衡好欲望、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讲到了抑郁的价值。“对于那些有勇气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选择放弃是获得成功必经的一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常常要经受多次放弃,其经受的重大改变,甚至多于一般人一生的改变。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放弃同等比例的“过去的自我”。比如放弃“我是正常的”这一自我形象,或者承认自己是个“脆弱而不成熟的人”等等。”我认为,抑郁状态就是大脑给我的一个信号,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所承载的压力已经超负荷了,因此需要放弃一部分过于理想化的自我和过高的目标,接受不完美,允许自己做得不好,对缺陷要有容纳度等等。

(4)必备的心理素质:勇气。改变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去做你觉得正确但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做的事。恐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但真正的成长恰恰就在那些让我们心生畏惧的地方。当我们勇敢地去做自己一直想去做或认为应该去做,但因为缺乏勇气而害怕、不敢做、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时,我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会克服内心的恐惧。恐惧是心理成长的最大障碍,只有当我们直面恐惧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战胜它。那么如何拥有勇气呢?我认为需要两点,一是好的身体素质,二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身体和心理是合二为一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坚持锻炼身体很重要。客观规律是我们做事的重要依据,因此当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先不要根据个人好恶来进行主观判断和盲目行动,而是去探索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面对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的处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5)面对过往的痛苦:“不纠缠”原则。当我们走出了焦虑抑郁,会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看法,也就不必对之前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耿耿于怀。虽然我们一想起那些事还是会难过、会感到痛苦,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让自己沉溺于痛苦中,而是去追求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所谓的“不纠缠”原则,就是告诉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或者是在接近幸福的,没必要再追究和过度思考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炼和总结生活智慧,而不是一味地陷在痛苦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6)也许,想要照亮痛苦的强烈愿望,就是一种专注力的来源。我认为,走出抑郁的源动力就是改变自己原有状态的强烈愿望。当内心已经拥有想要拯救自己水火之中的愿望和勇气时,请相信我朋友,你已经在康复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了。当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时,你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支撑你完成接下来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你也会感受到自己如获新生。只有这种愿望是从你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是你自己觉到的、悟到的,它才会对你起作用,不可以是别人的愿望甚至是强加于你的要求。自我的觉醒和他人的愿望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前者带给你前进的动力,而后者在你情绪低落时可能还会成为你的阻力。当你决定为自己好起来而做出改变时,你就拥有了内心的力量和做事的专注力。

心理疾病的康复就是一个了解、接纳、解放和改变自己的过程。引用核聚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在生理上、在机体上,每天都在自愈。心理上也可以自愈。好音乐、好书、好文章、好朋友,这些都是加速自愈的主力。专注于自已的兴趣点和擅长的事情,才是自愈的大道。而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照亮他人的心灵的愿力,是自愈的王道。不但能自愈,而且有更大的意义。

备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文章中的分享,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