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律所主任和我探讨一个行业常态化问题: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实习律师和年轻律师(律师助理)?我分享的个人观点和经验是:让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可量化。
换而言之,律所或团队之所以培养不出优秀的实习律师或律师助理,主要原因是:对于被培养者的成长和进步没有或者没法做到量化。
执业十多年,不敢说经验丰富,至少是教训深刻。我既非行业大佬,也非业界翘楚,但至少我经历了律师成长路上的许多瓶颈期,也体验了律师行业晋级上升路径的诸多关键职称和岗位。
比如说,律师成长路上,在执业初期,我经历了不敢说话,不会写作,开庭紧张,见到领导就发怵,就到法官就卑微等大部分年轻律师都可能会面临的尴尬处境。
经过十余年的磨练,现在终于可以做到享受开庭,自在发言;和公检法办案人员交流,可以做到眼神对视,自在表达。这是律师成长路上必须要突破的众多瓶颈之一,在律师行业我可能算是晚熟的了。
再比如,从律师行业的上升路径而已,我经历了实习律师、律师助理、执业律师、团队律师、独立律师、团队合伙人、律所合伙人、律所执行主任、办公室主任、律所主任的角色转变和晋级。
所以,对于一个律师从入行到成长到独当一面,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都相对完整的经历了一番,也从中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加懂得作为实习律师或者律师助理、年轻律师,更在乎什么,更应该在乎什么,想追求什么,以及如何缩小现实和目标的距离。
实习阶段或执业之初,大家更在乎是否能学到东西;其次,是能否得到与之付出相匹配的报酬;最后,在这个团队相处或玩的是否开心。基本上都是这么个心历路程。
这里最重要的或者最急迫和最难的,是如何才能让大家学到东西?以及大家学到的东西或大家的成长,怎么能及时被感受到,能否被量化出来?
很多的指导老师喜欢大而论道,泛泛而谈。他们时常把法律思维、互联网思维、商业思维、问题思维等各种宏观且抽象的概念挂在嘴边,要求实习生们掌握这个思维那个思维的,却又不告诉大家如何掌握。
其实,大概率这些所谓的指导老师或管理者,自己也没有真正理解他们所倡导的事情。这是多么的滑天下之大稽。
我的观点是,对于所有的能力的培养和增长,都必须要能够被量化和被及时感知到。
比如,我会要求实习律师在实习期内,必须看多少专业书和非专业书,写多少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多少的新时代技能(如短视频剪辑),去法院参加多少次旁听,起草多少法律文书,参与接待多少次客户,培养一两项文体兴趣爱好,练出八块腹肌等等。
这些要求每一项都是可以量化,且每一项完成后,他的成长程度和状态都是可以被及时感受和体现出来的。
我希望的是,我的团队成员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活蹦乱跳的、有趣的、好玩的、积极主动、追求事业,热爱生活的人,然后他才是也才可能是一名专业的职业的敬业的有个性的体面的律师。
我和我所有的团队成员说过,我是律师行业的最低标准,他们只能比我强;他们只要有正确的方向,再加上适当的努力,就必将比我强。这是我发自内心深处的要求和祝愿。
我不是个谦虚的人,我只是更愿意诚实面对自己,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而已。
所以,如果你的师父或你的老板只和你谈情怀,不和你谈工资,不和你谈职业规划,不和你谈团队发展,那基本上就是等同于耍流氓。
如果你的团队不考虑你三年、五年、十年后或者你独立执业后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只是一味的让你听话、照做、少牢骚,那基本上你已经被职场PUA了。
所以,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是共同成长的团队,一定会让一种你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可量化的方式呈现出你的成长和你的收获。
总之,你的团队有没有业绩,市场说了算;你的团队有没有凝聚力,团队成员说了算;你的团队成员有没有钱,他们的口袋说了算。
除了上述问题,我们还交流了很多的行业共性问题或团队个性问题,比如团队如何分钱,团队业务是应该专业化还是综合化等等。
观点,无关好坏对错,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互通有无,坦诚交流。秉承着对自己、对团队、甚至于对整个律师行业的良性发展的期盼,我们都在努力,在尝试,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