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事业编,正在悄然变革

最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让我挺感慨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招聘博士,50个岗位全是"员额制"。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和一个在高校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高校里传统的事业编制真的越来越少了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变化来得并不突然。早在2016年,人社部就放出过风声,说要研究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的方案。虽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简单说就是要让高校告别传统的事业编制,改用新的用人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个"员额制"到底是什么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传统事业编是"买断",那员额制更像是"租赁"。它不再是终身制的"铁饭碗",而是一种"有进有出"的管理方式。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岗位数量,只要上级部门同意就行。

跟传统编制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这个"能进能出"了。以前的事业编是跟着人走的,现在的员额制是跟着岗位走的。说白了,就是你不干了或者考核不过关,这个编制就会被收回去,给新人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么改?我觉得主要还是传统编制太"死"了。就像一个老师跟我说的,传统编制下,有些人一旦有了"铁饭碗",就不太愿意往前冲了。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资源分配上经常处于劣势,这对高校的发展其实不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看看全国的情况,好像很多地方都在推这个改革。河南在2020年就提出要在高校试点"员额制",广东在2021年也发文支持这个改革。说起广东,不得不提南方科技大学,它从建校开始就搞"全员聘任制",现在都进了"双一流",看来这条路确实走得通。

不过说实话,这种改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看过一篇浙大博士的论文,说得挺有意思,说这种改革有点像"曲线救国"。直接说取消编制可能会引起震动,所以先用"员额制"这样的新概念来替代,慢慢过渡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高校的用人自主权在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到后来的各种政策文件,都在强调要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山西在2020年就把增人计划的权力下放给了学校。这样一来,高校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上就有了更多发挥空间。

回头看看这些年的变化,感觉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其实挺像是在玩一个平衡木游戏。一方面要保持高校的公益性质,另一方面又要增加办学活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大变化,但制度的"地基"确实在慢慢改变。

我觉得这种改革应该会继续下去。现在的高等教育,需要更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不过具体怎么改,可能还得摸着石头过河,毕竟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

说到底,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让高校更有活力。就像我那个在高校工作的朋友说的:"现在的高校,需要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不能大家都躺平。"虽然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