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这是奥托·冯·俾斯麦一句著名的语。俾斯麦崇尚武力,素有“铁血”之名。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一个容克贵族地主家庭,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里面绝大多数是学生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孩子,对于一个大容克地主的儿子可谓罕见,因此,被视为乡下人的俾斯麦在学校中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排挤,这令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压力,这样的环境同时也促成了他那抗争的性格。后来,他考入了号称“学术之都”的哥廷根大学,学习期间,体格雄壮的俾斯麦强悍粗暴,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脸上还因此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剑伤。

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过程中,有两个最杰出的人物——老毛奇跟俾斯麦。作为普鲁士的一代名将,老毛奇自青年时代便生得瘦削文弱,一副书生模样,以致曾被亲王时代的威廉一世惊呼“这可不是一块当兵的好材料”。和老毛奇相反,俾斯麦是个文官,但自青年时代便人高马大、体格雄壮,很有其先祖乡村武士的遗风。同样也是这位威廉亲王,第一次见到俾斯麦时,就震惊于有这样好的体格为什么不去从军,俾斯麦的回答是“军队不适合我这种人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英国、美国、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且实现国家独立统一的历史任务时,处在中欧的德意志仍然还是四分五裂的状态,这对正处于求学阶段的俾斯麦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德国人,他深切感受到国家四分五裂的痛苦。从那时起,俾斯麦就成了一名主张德国统一的坚定人物。

在当时的德国,大大小小共有300多个邦,还有1700多个骑士领地,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只1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里竟有52个邦国,很多领地内甚至不敢进行军事演习,生怕炮弹子弹掉到别的邦国上引起纠纷。整个德意志国家关卡重重,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

大学毕业后,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俾斯麦去到英国考查。自游历英国后,只要有时间,便到处游览,足迹遍布了欧洲各主要国家。1846年秋,回到家乡的俾斯麦被任命为负责易北河右岸从耶里肖夫到圣道的一段堤坝总管,这是他的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公职,也是他从政的开始。35岁时,俾斯麦正式踏入政界,担任了普鲁士国会的议员,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俾斯麦最大的外交长处是善于审时度势和灵活善变。虽说他唯一的愿望便是以战争统一德意志,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他会提出跟自己立场背道而驰的主张。尽管俾斯麦做梦都想要击败奥地利而统一德国,但他也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去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也是因此,很多人认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

1862年,普鲁士议会举行全体会议,新当选的人民进步党议员占了多数席位。那些议员都是一些知识分子跟小商人的代表,他们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义,认为普鲁士的一切都必须经过表决以多数票来决定。在国王、工人以及资产阶级这三种力量中,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势力大增。因此,会场上总是议而不决,争吵不休。当年9月,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在他当上宰相的第一周便发表了经典的“铁血”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必须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麦担任宰相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的上升时期,正好给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深知,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议员有着很强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勇气对抗政府。为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俾斯麦干脆一脚将议会踢开,面对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表示“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上台后的俾斯麦大力推进行军事改革,扩大军事预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63年底,丹麦合并了属于德意志联邦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在名义上归属丹麦,但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因为这两个公国中的一个的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第二年开始,俾斯麦以此为借口,联合奥地利一同对丹麦开战,丹麦以4万士兵对抗奥普6万联军,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打败丹麦后,“铁血政策”的第二步,便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当时的欧洲形势对普鲁士极其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奥地利在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反而和英国、法国结盟。战后,奥俄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加剧,所以,奥地利此时不可能再指望能够获得俄国的帮助。英国深恐法国独霸欧洲,于是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而法国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普奥之战,以便坐收渔翁之利。

虽然外部条件较为有利,但奥地利毕竟是个大国,打败它并不像打败丹麦那般容易。俾斯麦先跟与奥地利有冲突的意大利结成反奥联盟,接着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获得一份领土报酬,稳住了法国。做好了铺垫后,俾斯麦挑起了普奥战争。1866年,俾斯麦一举击溃奥军,因为他估计法俄此时定会出面干预,再加上从长远考虑,他拒绝了乘势攻下奥地利首都的建议,而是跟奥地利签订了宽松的条约,这样,就为统一德意志迈出了第一步。

法国直到此时才意识到普鲁士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弱小的邦国了,要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邦,成立一个强大的帝国,且跟法国为邻,到时候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便会消失,因此不能再坐视不理了。对于俾斯麦来讲,这时对法作战就成了统一德意志最后的关键。俾斯麦在等待着有利时机,他利用南部德意志诸邦对法国的恐惧心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促进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年,时机到来,俾斯麦毫不迟疑地发动了普法战争。在战争中,南北德意志并肩作战战后,南部四个邦便与北部联邦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跟德国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因为《法兰克福条约》条件苛刻,令战败的法国跟德国从此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的起因。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德意志不但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且来自法国巨大的战争赔款令德国迅速成为了欧洲列强之一。用当时欧洲列强的话来讲,还没等看清是怎么回事,一个强大的德国便已经从大炮中“孵化”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南北德意志帝国的皇帝。4月16日,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俾斯麦成为帝国的第一任首相。就这样,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在德国历史上,俾斯麦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人物。从1862年成为普鲁士的首相以来,他将普鲁士从欧洲五大强国中最弱的一个,逐渐变成了有能力决定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但俾斯麦办事风格强悍,很少听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强势性格在统一的过程中,能够坚定地完成很多压力大的改革,但在德国统一后,这种性格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统一完成后,德国无一人地位可跟俾斯麦相媲美,政令基本出自俾斯麦之手,一些机密的外交文件甚至不经德皇过目,这便埋下了他日后被德皇摒弃的根源。

俾斯麦的性格可以说是有些神经质,他勇敢善战,甚至晚年还接受过决斗,不过,他又易于意志消沉,忧郁寡欢,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越到晚年越是专横傲慢。他曾私下里将国王比作自己的坐骑,认为必须用马刺驱使它疾驰,这一切激怒了威廉二世,成为俾斯麦下台的重要原因。

俾斯麦在外交领域中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在他的帝国首相任内,他与奥地利、俄国和意大利等国结盟,对宿敌法国也很宽松对待,这位“铁血宰相”借着三帝同盟巧妙地保持着欧洲的和平,从而使德国处在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威廉二世继位后,急于向世界扩张,罢免了年事已高的俾斯麦,并抛弃了他的一贯政策,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了德国的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