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刊文,要把抗战精神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策划了《不屈百年》系列文章,本文为第18期。若您也感兴趣,烦请点击一下“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1937年冬,南京城内枪声不绝,10万中国军人死守孤城南京。面对2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守军在内忧外患中顽强抵抗。

但就在牺牲换来血路的时刻,撤退却成了一场混乱的溃逃:指挥命令互相矛盾,主力部队滞留城内,敌军封锁长江渡口,大批士兵和难民沦为日军的屠刀下。

为何顽强抵抗却变成全面溃败?南京大屠杀的悲剧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决策失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都之战,铁血守护

1937年12月,南京城硝烟弥漫,日军兵锋直指中国首都。南京,是中华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更是国民精神的象征。

日本华中方面军兵力达20万,配备大量重炮、坦克和航空支援,试图以摧枯拉朽之势拿下南京,为全面侵华树立“战无不胜”的形象。而南京守军,虽有15万人,但装备简陋、弹药不足,甚至连粮草供给都成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守军由唐生智指挥,包括教导总队、税警总团和地方部队等,尽管组成复杂,但将士们的斗志依然高昂。

12月1日,蒋介石下令死守南京,唐生智在誓师大会上高呼:“誓与南京共存亡!”守军士兵听后士气振奋,纷纷写下遗书,立志要用血肉之躯保卫国土。

战斗开始后,日军从外围步步紧逼,南京城四周陷入重围。城外的光华门、雨花台一带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光华门战斗尤为惨烈,守军在日军的重炮轰击下,依托简陋的沙袋工事,死守阵地。日军试图用坦克开路,却被守军用炸药包连车带兵一并炸毁。机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士兵们甚至展开了刺刀肉搏,宁死不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夜晚,日军企图趁着黑暗发起偷袭,却被守军发现。教导总队三营连夜展开反击,战士们端着大刀冲出战壕,几分钟内就砍翻了数十名日军,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偷袭。

类似的战斗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无论白天黑夜,南京守军用鲜血和生命延缓着敌人的进攻步伐。

然而,战局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日军以绝对的火力优势不断压缩守军的空间。12月10日,日军发动总攻,大量部队从城东、城南和长江渡口同时发起进攻。

守军虽顽强抵抗,但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控制。士兵们弹尽粮绝,指挥系统也出现了断层,整个战场变得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南京守军的表现无疑是英勇的。光华门一役中,罗策群师长亲率部下冲上前线,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誓死不退”的诺言。

另一边,雨花台战场上,萧山令将军中弹身亡,成为壮烈牺牲的又一名高级将领。他们用鲜血证明,南京不是不战而退,而是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只是无奈敌我实力过于悬殊。

但正当士兵们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时,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在酝酿之中,埋下了战局崩溃的种子。

混乱撤退,崩溃的序曲

12月12日,南京战局已经如火烧眉毛。唐生智在得知外围防线全面失守后,不得不宣布放弃南京,命令部队分批撤退。然而,这一命令不仅来得仓促,还缺乏详细部署和统筹安排,导致撤退过程中问题频发。

首先,撤退路线的安排极度混乱。南京城四面被围,仅剩下长江北岸一条狭窄的水路可以撤离。但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时,并没有明确指引各部队的撤离时间和顺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各路部队同时朝渡口方向涌去,导致码头挤满了士兵、平民、伤员和辎重车辆,秩序完全失控。有的部队甚至误以为要突围,和友军发生了混乱冲突。

撤退中的混乱不仅表现在士兵间,还涉及指挥系统。唐生智在发布命令后率先撤离南京,导致城内的守军完全失去了统一指挥。许多部队不知道撤退的具体路线,只能四处寻找出城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士兵滞留在城内或江边,被敌军追击至绝境。更糟糕的是,由于日军已经封锁了长江渡口,撤退的船只被火力覆盖,许多士兵未能渡江就被当场俘虏或杀害。

这一系列混乱彻底瓦解了守军的士气。长江边,等待渡船的士兵绝望地呼喊,有人甚至跳江逃生,却被江水吞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内的街道上则挤满了丢弃武器、换上便装试图伪装成平民的士兵。日军迅速进城,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清缴。这些失去指挥的士兵成了日军的主要目标,大批人被赶到集体处决的地点。

撤退的混乱直接导致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发生。许多守军在未能撤离后被俘,而日军并未将他们视作战俘,而是用“清剿便衣兵”的借口对他们进行了屠杀。

更让人痛心的是,部分本该被保护的平民在混乱中也被日军认定为“可疑分子”,惨遭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撤退的不当安排还让南京城陷入了一片无政府状态。随着守军的撤离,城内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日军得以长驱直入。那些试图阻织最后抵抗的少数官兵几乎没有机会发起有效反击,城内的普通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敌军进城。

混乱的撤退过程不仅使守军失去了最后的抵抗机会,也为日军的暴行创造了条件。日军不仅将城内俘虏的士兵成批屠杀,还将怒火发泄到毫无防备的平民身上。南京大屠杀的序幕,就在这场撤退的崩溃中拉开。

从溃退到惨剧,历史的警钟

南京保卫战最终以全线溃退告终。13日清晨,日军全面占领南京,随即开始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暴行。守军的顽强抵抗在军事上无法改变战局,而混乱撤退的后果则将悲剧推向了深渊。

分析南京保卫战的失败,战略和决策的失误无疑是重要原因。首先,蒋介石早在战前就意识到南京守不住,却还是下令“死守”,这一决定不仅拖延了撤退的时机,还让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撤退计划的匆忙和执行的混乱直接导致大量士兵和百姓未能及时撤离,成为日军屠杀的牺牲品。

然而,这场战役的意义绝不能被失败掩盖。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极端劣势下的一次英勇抵抗。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南京守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坚持了近两周,为全国抗战争取了宝贵时间。他们的牺牲,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南京保卫战的历史教训至今依然深刻。它警示后人,战争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高效的指挥和清晰的战略。在回望这段历史时,我们应铭记那些牺牲的将士,更要以史为鉴,为和平奋斗,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时期保卫中国首都的战役)_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