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宣称,乌方已收到首笔款项,金额达10亿美元,该款项源于美国利用俄罗斯被冻结海外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支付。今年10月,七国集团领导人就以俄罗斯被冻结资产产生收益作抵押,向乌克兰提供500亿美元贷款的相关细节达成一致意见。在七国集团这笔贷款计划里,美国承诺向乌克兰发放200亿美元贷款。日前,乌克兰内阁发布决议,表示已与美方确定贷款的具体细节,并批准了相关贷款协议。
西方将俄资产收益以贷款形式提供给乌克兰,乍一看似乎维持着一种“程序正义”的表象。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宣称并未直接挪用俄罗斯资产,而是凭借一种看似合理合法的金融操作来援助乌克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国际舆论压力,防止因公然侵吞他国资产而受到更严厉的谴责。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程序正义”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很薄的一块遮羞布,根本无法掩盖其背后真实的利益诉求。在经济利益层面,西方以贷款形式把乌克兰紧紧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美国政府如此仓促行动,很大程度上与拜登总统可能即将卸任有关。拜登总统担忧,若特朗普重新上台执政,或许会终结现行的“援乌抗俄”政策。另外,拜登提出的援助乌克兰计划遭到共和党掌控的国会否决,这致使他寻求其他途径,即利用冻结的俄罗斯资金来支援乌克兰。该笔贷款的利率将按照美国当前一年期国债平均利率上浮1.3%来计算,贷款的本金与利息都打算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偿还。事实上,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西方冻结了大概3000亿美元的俄罗斯海外资产。
美国以“全球领导者”的姿态站在道德高地,鼓吹“自由、民主与人权”,然而其却凭借金融手段和经济霸凌,把别国财富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这种露骨的“双重标准”正在侵蚀全球经济,重塑世界秩序。尤其美国针对俄罗斯的冻结资产“援助”计划,或许会成为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策略。今后,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方面与美国存在冲突的国家,都可能遭遇同样的命运,我们已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在第15轮对俄制裁中,欧盟全然不顾中方的多次交涉与反对,固执己见地将部分中国企业和个人列入“全面制裁”清单。这一行为引发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中方坚决予以反对。中方必然会采取必要措施,坚定地维护中国企业应有的正当合法权益。
该发言人还表示,中方始终反对那些缺乏国际法依据以及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行为。欧盟的这种做法与中欧领导人共识精神相悖,并且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中方敦促欧盟即刻停止将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这种错误做法,停止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全球领域谋求更大的话语权。中国在国际形象构建方面,面临着西方媒体负面报道与持续地缘政治博弈等主要阻碍,此次政策调整是中国于复杂国际环境下争取主动权的又一行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始终是乌克兰的关键支持者,给予了众多经济与军事援助,不过冲突的长期持续给欧盟内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政治压力。欧盟此次对中国进行制裁,或多或少受到了美国游说的影响。
欧盟第15轮对俄制裁把中国企业拉入名单,这一行为是一次“损人未必利己”的冒险之举。对于欧盟而言,此次制裁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经济角度看,欧盟经济原本就比较疲软,失去中国市场的部分支持后,其经济形势可能更加严峻。从战略自主性方面来讲,与美国过度绑定的欧盟,未来在战略自主性上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
有句俗话说“借刀杀人未必不被刀伤”,欧盟做出这样的选择,就需要承担更为深远的风险。从中长期来考虑,如果中欧关系持续恶化,欧盟能否在全球经济中保持独立性,这恐怕是个非常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