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不仅在于宏大叙事,也在于点滴之间的人与事。2024年岁末,我们记录了一些人物、一些事件,析为《新生》《守护》《雷霆》《烟火》四章,集成大历史的部分切面,也映照出我们这方土地以及身处其间人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生命力的积极状态:虽百折而不挠,葆有希望,生生不息。

今天的故事是《烟火》篇章,讲述的是“长红城市”泉州这一年。

近两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强势复苏,涌现了许多新兴的“网红城市”,从山东淄博、黑龙江哈尔滨、江西南昌、贵州台江县村BA、河南开封、福建泉州再到甘肃天水,它们凭借某个单一文旅要素走红,很快集聚庞大网络声量,一举成为“网红城市”,短时间为当地带来海量游客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新晋“网红城市”当中,泉州是一个例外。初期,它通过打造“网红”标签来提升知名度,但很快凭借自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实力留粉,顺利把“流量”变“留量”,已经正在迈向从“网红”到“长红”的进阶之路。

我们以泉州为城市样本和切入点,剖析和探讨“网红城市”的这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泉州西街,簪花装饰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徐文睿摄

持续两年的“簪花”热度

12月8日下午,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故乡泉州台商投资区涂秀村举办了一场名叫《红帆》的烟花秀,仿佛在以艺术方式,在年终岁末之际为过去一年画上句号。

以泉州湾为舞台,以无人机作为画笔,这场烟花秀用艺术家视角叙事泉州文化与历史,如此盛大的艺术仪式,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艺术爱好者和社会名流。

傍晚,绚丽多彩的烟花秀如期上演,但到第二幕《簪花》时,因海面突起大风大雾和信号干扰,数百架承担烟花任务的无人机坠海、坠地,突来的意外让艺术效果大打折扣。

但不少现场观众对此并未苛责,而是转换角度看待此事,事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写下评论——“不完美的艺术,像极了人生”。

“这也说明游客和艺术家以及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泉州市一位党政干部对澎湃新闻称。

2023年至今,泉州凭借簪花一举成为“网红城市”,“泼天富贵”扑面而来,搜索度、美誉度,或者吸引度和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均在福建都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与社会效益。

根据泉州文旅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泉州的游客总量为8652.97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002.40亿元。

在泉州城市管理者看来,最重要的是让这座千年历史的“刺桐城”重新被世界所看见。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一直都以“工业重镇”闻名于世,其鞋服品牌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更是福建最早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仅两年,泉州转眼成为全国年轻人Citywalk的向往之城。在社交平台,它拥有了新的城市定义:闽南烟火气的古城、众神的“人间办事处”,白岩松眼中“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从“工业重镇”到“网红城市”,泉州是怎样完成城市角色转变的呢?

这一切得从三年前说起。2021年7月25日,泉州申遗成功,此举也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意志——让曾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以文化方式重新走进世界视野。

但谁也没想到,这座赓续千年文脉的世遗之城走进全国游客心中,却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开始的。

2008年6月7日,距离泉州市区大约10公里的蟳埔村“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此后的走红埋下了伏笔。

簪花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历经时代变迁,汉代女性佩戴簪花于发髻,至唐朝已成为潮流风尚;宋朝时更是盛行,连男人也流行簪花。

作为泉州海风古韵中撷取的代表性头饰,簪花围和蚵壳厝、布偶戏和灯彩家宴一起,已经成为当地海洋文化的符号化意象。

2023年初,一本时尚杂志拍摄的一组赵丽颖簪花围照片亮相后,很快走红出圈,引发了网友的井喷式热烈讨论。很快,一批批簪花围的文案、图片和短视频纷纷涌现,网友的语言鲜活生动、直指人心,完全摆脱了传统文化刻板的传播印象,准确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面对这一波来势凶猛的“破天富贵”,泉州文旅部门挽起裤脚、下河试水,系统性地投入流量大战,积极与平台合作,共同制作出20多个超亿次播放量“爆款”,最大流量仍是簪花围,仅一个平台流量就达到150亿次。

今天看来,簪花已经击穿和渗透到全国各大文旅场景,几乎所有传统景区都有簪花拍摄项目,“今生簪花,世世漂亮”成为一句洗脑的广告词,形成了良好传播效应。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张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簪花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时,不必过于拘泥其形式、色彩,它应随着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而变化,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才能流传得更加广泛,更好地传承发展簪花技艺。

“传统文化在新的传媒语境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泉州上述党政干部对澎湃新闻称。

他认为,簪花围的意外走红,似乎带有时代偶然性和必然性,既反映了当地蟳埔女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传承,也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重估的结果。

簪花提高了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游客们络绎不绝地涌向泉州开元寺、西街、中山路、蟳埔村、洛阳桥等世界遗产景点,让泉州文旅经济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我的摄影工作室节假日最高峰时,每天要接待上百名客人,平常也有好几十位顾客。”泉州市丰泽区蟳埔女民俗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她从未想到簪花会遍地开花,风靡全国,至今热度未见消退。

如何借用簪花带来的流量和文旅场景结合起来,最终把“流量”有效转化为“留量”,并形成文旅经济的“增量”呢?这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一道新的难题。

当地政府准确捕捉到了这一势能,通过不断举办节庆或其他文化活动来夯实基础,希望借此持续热度的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许多游客看来,泉州的一砖一瓦都充满了历史温度。闫文轩摄

“网红”背后的历史温度

两年过去,泉州热度依然呈现出一种高增长、高流量和高热度的态势,未见消退。

2024年春节期间,泉州接待旅游人数达到818.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18亿元,其中外地游客超过60%;“五一”假期,接待游客人数558.21万人次,同比增长82.51%;游客旅游总花费50.6亿元,同比增长146.83%;暑假,泉州接待游客人数在7月和8月分别达到了963.01万人次和1096.29万人次。“十一”国庆假期,泉州共接待游客665.5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同期增长38.58%,游客旅游总花费58.12亿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同期增长35.08%。

有评论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和市场高度互动的结果,当地文旅部门和民间力量通过“土味”喊麦、风景混剪、听劝讨好、题海战术和明星引流,在社交媒体完成的系统性流量争夺战,最终在舆论场形成聚集效应。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网红”肯定不是终点。

泉州的持续走红,让当地管理者也面临关键抉择:如何把网络流量转化为经济动能呢?

泉州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2023年专门印发了《泉州市“文旅+”2023年专项行动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足见,在特定时期,泉州想通过跨部门的权力协调和工作机制,把城市治理、营商环境和文旅发展相结合,为城市谋取新的可能性。

若想在全国形势多变的文旅竞争格局中异军突起,注定是一场转型之战。

第一场“突击战”从元旦开始打响,举办活动最立竿见影,它能有效提升文旅目的地知名度,吸引游客和促进消费,还能借此发展关联产业,推动当地文旅经济的增长。

彼时,全国知名网红城市差不多都卷起来了,烟花秀、跨年演唱会,只要是聚集人气,吸引游客的活动,统统办起来。

泉州也不例外,2024年新年第一天,泉州文旅市场实现了“开门红”。

元旦期间,当地总共举办100多项文化旅游活动,从传统“非遗”技艺的刻纸、木雕、彩扎、永春纸织画、安溪竹藤编、南少林五祖拳、南音、提线木偶戏和梨园戏,到新年音乐会、明星演唱会……应有尽有,从风景区到商业街也参与其中,通过文创市集、街头艺术、烟火秀、游园会和狂欢夜,吸引人气。

上述举动成效比较明显。据泉州文旅局公布的数据,元旦期间,泉州总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达276%;2024年元旦假期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204.58万人次,同比增长155.8%,比2019年同期增长17.9%;实现旅游收入14.12亿元,同比增长174.0%,比2019年同期增长17.0%。

很快到了春节,泉州文旅部门再次出手办活动,把传统民俗文化、海丝文化和世遗文化相结合起来,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文旅场景。

最大胆的举措是把已停办20多年的踩街民俗活动重新恢复,此民俗活动在泉州久负盛名,它从古代上元节和迎神赛会活动演变而来,被誉为泉州“狂欢节”。

由于踩街在泉州当地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所以每年举办活动时都给当地安全秩序管理带来压力。2003年2月,当地决定停办活动,此举曾在当地引发争议,乃至此后一直都有人呼吁恢复。

鉴于对自身公共秩序和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估和考量,2024年春节前夕,泉州决定重新恢复踩街民俗活动。活动期间,当地总共组织了30个活动方阵、彩车、舞龙、香龙、板凳龙、阁龙,南音、拍胸舞、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武术,以及傩舞、刣狮、水车阁,充分体现了泉州的民俗风情,该活动吸引了30万人参加,线上流量超1亿次。

“我从来没在南方过过大年,但在泉州却印象深刻,没想到活动如此丰富。”沈阳游客邓琳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她在沈阳一所中学任教,很早就想体验一下南方的春节,一直没有机会。

2024年春节,她决定和父母一起到泉州过节,顺道参加了泉州的踩街活动,当她到了现场,最大感受就是“很拥挤”,每个方阵和节目都很精彩,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到泉州浓浓的年味。

“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很虔诚地投身其中,从表情就能看出来,他们是发自内心在认真对待此事。”邓琳对澎湃新闻称,她在活动现场,看见当地人在用一种超乎日常的热情和信念感来参加活动,让她有些动容,足见踩街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参加活动时,尽管当地交通秩序和观看环境也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她认为这不影响泉州给她留下的美好记忆,尤其是从很多服务细节中感受到了被照顾。

她春节期间在泉州玩了4天,感觉街头巷尾都充满节日的喜庆,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西街、洛阳桥和蟳埔村,早已变得水泄不通,举步维艰,尽管如此,她仍然对泉州充满了好奇,几天旅游下来,对泉州好奇的东西更多了。

今年暑假,她又和两个朋友相约到了泉州旅游,临行前她做了大量的攻略和笔记,还专门听网络电台节目介绍了当地的名胜古迹,专程设计了一条沉浸式的线路和玩法。

“如果有了历史掌故再来看泉州,我就能从一砖一瓦中感受到温度。”邓琳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林传统村落老建筑已成新的消费场景。闫文轩摄

“长红”的底气

伴随大量游客一窝蜂地涌入,泉州当地人的生活秩序也正在被改变。

“我以前经常吃的一家早餐店,现在根本吃不到了,排不上队。”泉州市民陈俊贷对澎湃新闻称,他此前认识很多家简单装修的餐厅,转眼间成了网红餐厅,这让他有些不习惯。

当前,泉州正在努力完成从“网红”到“长红”的迭代和进阶,作为新兴的网红城市,此举并不容易。

2024年4月,“城市红了”文旅发展大会在泉州举行,来自全国100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参加活动,共同探讨和思考“网红”和“长红”之道。

在此会议上,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吕家秀发言称:“今天,泉州红了,也不是奇迹。”

她认为,文化气与烟火气交融、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构成了泉州城市“长红”的最大底气。

“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宋元时期却成了国家最重要的口岸、中国的标志。这不是奇迹,因为当时泉州已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吕秀家称。

“半城烟火半城仙”一直都是泉州的城市文化底色,至今当地都保留了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烟火气,目之所及的红砖瓦、灰白墙的闽南古厝建筑,成为最直观的城市视觉符号,这对于外乡人到此“文化漫游”构成了古老的想象力,最适合CityWalk和小众游。

“以前泉州的人文被忽视了。”邓琳称,她认为,泉州的走红不完全是运作的结果,它之所以持续走红,背后是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和气质,以及当地政府构建文旅服务体系的决心。

这恰好也是泉州把“网红”转变为“长红”的关键指标——如何用服务留住人心。

2023年泉州走红后,泉州党政系统已经意识到话题和流量难以长久,流量只能短暂地集中到一地,此后迅速移向下一个目的地,游牧式的流量对城市文旅发展极为不利。

“如何抓住流量的契机,真正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认知,最终形成持续的、真实的、与消费直接形成呼应关系的‘留量’,这才具有价值。”上述党政干部称,泉州所有持续不断的动作只有一个目的——争抢旅游业大发展的“入场券”,能顺利把“网红”转化为“长红”。

2024年初,泉州市组建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以下简称:泉州文旅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品牌塑造组、项目建设组、品质提升组、市场规范组、安全保障组等工作组,指挥部体系以工作组为区块,科学划分工作组“三定”职能。

上述举措是为重构当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图闯出一条独具泉州特色的文旅经济发展之路。

不仅市级层面成立总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市文旅经济发展,泉州下辖(市、区、县)级层面也先后成立指挥部,构建了一套“分工明确”的机制体制。

过去两年,泉州文旅能持续保持热度,这背后也离不开高效的协调体系。根据官方的表述,指挥部就是文旅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它让原本分散的行政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化解文旅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和“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以游客最为关心的交通为例,此前节假日为缓解交通拥堵,让出行更便利,经过统一指挥调度,泉州在古城、蟳埔外围设置换乘中心,集散中心和旅游接驳专线,疏导游客前往目的地。

泉州文旅总指挥部印发的《泉州市2024年文旅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根据该名单实行挂图作战,坚持每周一调度的工作机制,一步步解决当地的文旅经济难题。

这充分说明,泉州正在探寻和构建文旅经济发展的“正道”,通过重拾海丝之路起点城市荣光,并不断推陈出新,让城市始终保持热度,不至于昙花一现。

“虽然烟花秀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隽永的。”深圳游客王丽馨对澎湃新闻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