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上海市委五次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把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放在首位,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宣传效果,营造全社会关心医改、支持医改、参与医改的氛围,深化健康上海建设,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上海市药监局指导,由《解放日报》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协办的第七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近日揭晓。
经过两轮专家严格遴选和网络投票,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以“构建机构联合、资源整合、机制融合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新模式”的创新举措荣获第七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提名奖,并受邀参会接受现场表彰。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建设和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探索构建了机构联合、资源整合、机制融合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新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需求。目前,中心、医院共开设了17个全专联合门诊和专病专科门诊,在此过程中,不仅老年病患从中受益,社区全科医生也通过向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学习,明确了自身的亚专科方向,提高了诊疗水平。
比如针对老年人皮肤病就诊需求持续增大的特点,中心、医院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深度合作,通过开设专病门诊、上下转诊、技术指导、人才进修培养、科教研合作、互联网云诊室,使得老年皮肤病患者直接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可及上级医疗同质化服务。
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中心、医院汇聚了全市各界公益资源和志愿者团体,组成“区域公益联盟”。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知名艺术家为安宁疗护病区创作了高达六米的生命壁画,用艺术的感染力探求生命的希望;区体育局、区绿化市容局参与打造的“老年认知运动示范点”“春晖秋霞园”,用充满多巴胺色彩的运动场和四季鲜花缤纷的空中花园,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康复锻炼;SONY、米技、松下等知名企业的指定投放,让老人在医院里就能自办自制“欢乐下午茶”,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重温旧时记忆,通过社交疗愈身心;来自沪联公益等社会团体的志愿者定期为老人添置纸尿裤、润肤露等生活必需品,让老人的生活衣食无虞;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高校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国学安宁”疗护服务,让患者体面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区消防救援站和街道志愿团体定期为老人理发扦脚,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上海摄影家协会连续多年为在院老人拍摄新年写真,留下合家团聚的珍贵画面;上海欧美同学会的音乐家为老人演绎优美的“床边音乐会”,满足弥留之际的最后心愿;饿了么骑手志愿者以“社区快药”的服务模式,满足社区特殊群体和独居老人求医配药的跑腿需求。依托中心、医院精心搭建的服务平台,各类社会资源真正实现了有效整合,老人的心愿和需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高质量满足,夕阳人生得到了精彩绽放。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与相关为老部门、机构无法有效融合,难以产生叠加效应的瓶颈难题,中心、医院积极搭建机制融合的平台,通过与市、区多家医疗机构以及多元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打造区域认知障碍协作网络,深化构建老年脑健康医防融合一体化模式,有效发挥三级专家引领、基层医疗网底、社区家庭辐射的作用,形成科普预防齐参与、社区筛查早识别、机构转介快干预、三级诊疗精诊治、社区康养长管理、家庭照护优伴随的认知障碍患者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当前,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老年痴呆疾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中心、医院与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认知团队,以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合作,以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为切入、以门诊认知障碍诊治为抓手、以住院综合医护康养为平台、以瑞金医院高质量专家团队资源为延伸,以专业高校研究机构健康大数据为支撑,建立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干预及教育普及的整合式健康服务模式,提高老年痴呆就诊率,实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减少或延缓老年痴呆发生和发展。
中心、医院与区民政部门签订协议,与辖区内设有认知专区的养老院开展合作,安排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指导认知康复训练课程,培训认知照护技巧,规避认知障碍风险,极大提升了社区医养结合的能力。与体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数字化“体医融合”进社区服务,开设慢性病运动疗法相关的特色诊疗项目。
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表示,此次荣获上海医改创新举措提名奖,是对中心、医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所作努力的肯定和鼓励。未来,中心、医院将继续探索创新,为社区居民和老年病患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上海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张姗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