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东省济南职业学院不断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

市场需求在哪里,教学发力点就在哪里

本报记者 张一琪 肖家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28日

第 05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南职业学院今年先后邀请德国手工业行会专家10余人开展“双元制”教学指导、德国职业技能中期与末期考试辅导和执行。图为专家为学生做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南职业学院学生在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飞机维修”赛项颁奖仪式上领奖。

本文图片均由济南职业学院提供

扫码观看视频

11月,山东省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主任孙玉峰与系里两位教师指导学生组成两支队伍,参加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飞机维修”赛项国际总决赛,最终取得了第二名和第五名的成绩,拿下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

成绩令人欣喜,这是济南职业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作为职业院校,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是济南职业学院办学的题中之义。通过参加比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

走进智能制造系的航空装备训练中心实训车间,直升机、无人机、C919模拟驾驶舱、航空发动机……各类实物摆满了场地,“学生的实践课程就在这里上,这几年无人机操控和维修比较热门,我们就尽力引进各类无人机,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不断练习操控,缩短未来就业之后的培训时间。”孙玉峰说。

孙玉峰的话也点明了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紧跟市场,需求在哪里,教学的发力点就在哪里。“近年来,济南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要归功于产教融合,也就是把学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而不能脱离市场、产业,只在黑板前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表示。

坚持实训贯穿始终

在采访过程中,一个词不停地萦绕在记者耳边:实训。只有让学生在职业学院不断地接受实训,熟悉各种机器、设备等的使用,才能在就业中占得先机。

走进智能制造系的实训车间,一台老式车床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是一台产自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车床,1971年出厂。而旁边的介绍文字却表明,这台车床大有来头。

这台车床是济南第一工具厂引进的,而它的“祖辈”诞生于1955年。当年8月,中国第一台国产车床C620-1在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并量产。自此,中国有了自己研制的车床,被全国各地的工厂购买引进,有力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建设。因此,这台车床被印在了1960年版第三套两元面值人民币上。

“这台车床依旧能够运转,只不过比起现在的车床,精度上稍微差点,但教学还是足够的。”孙玉峰抚摸着车床,“这是我们工业博物馆中工业1.0的体现。”

跟随着孙玉峰,记者相继参观了工业2.0、3.0,其实就是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设备。来到工业4.0的展示场所,“这是一条柔性生产线,生产的是墙壁开关。”孙玉峰介绍。

什么是柔性生产线?“其实就是定制化生产,这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方向。”孙玉峰表示,客户下订单,然后生产线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实现个性化、定制化。

“这条生产线价值不菲吧?”记者问道。孙玉峰点了点头:“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实训,这笔钱花得值。”

从工业1.0的人工操作车床到工业4.0柔性生产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实训操控,熟悉设备的历史以及不同类型设备的性能。有了这样的实训,学生的就业变得不再难,毕业即顶岗,不再需要进行长时间培训。“企业反馈很好,对我们的学生十分满意,尤其是能够迅速走上岗位。”孙玉峰说。

来到汽车工程系,实训车间两边摆满了整车、发动机、轮胎……每个版块都有老师为学生讲解。汽车工程系成立于2021年,原本属于智能制造系的一个专业,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汽车工程系独立出来。

从专业设置上也可见一斑,汽车工程系设有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4个专业。

“这是我们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正在进行考核,学生模拟向客户介绍车辆。”汽车工程系副主任颜宇说。看着接受考核的学生气定神闲,就能知道他们日常进行了很多训练,“汽车营销这方面,我们的学生2023年拿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24年又拿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中的金奖。”颜宇说。

在新能源汽车实训车间,五菱宏光的部分新能源车型的整车和零部件正在运来。“技能人才不仅要了解整车,还要熟悉各个零部件,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学生能更清楚地掌握原理,以后工作更加得心应手。”颜宇表示。

把产教融合做实

在济南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中,与以费斯托为代表的德国企业的合作,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德技术系实训车间门口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与济南职业学院合作的德国等7个国家的企业标识,其中有费斯托、斯凯孚、戴姆勒等全球知名企业。近些年,中德技术系毕业生在费斯托就业的超过330名,在斯凯孚就业的超30名,前往戴姆勒工作的有35名。

济南职业学院与费斯托的合作超过10年,无论是输送人才的规模,还是人才的质量,都堪称产教融合的范例。

费斯托集团成立于1925年,拥有近百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气动元件、组件和系统的生产厂商。1993年,费斯托集团在中国成立子公司,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与济南结缘,则是在2012年,费斯托升级整合济南华能,成为其全球生产的一个环节。

“正是因为费斯托落户济南,它对技能人才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所以催生了济南职业学院与它的合作。”中德技术系副主任刘延利介绍,德国企业对技能人才要求非常高,直接从职业学院招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于是费斯托就寻求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定向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采用“双元制”,即学生不仅要在济南职业学院学习,还要到费斯托的济南工厂培训。“我们采取‘四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末时与费斯托通过双选正式成为企业学徒,从第三学期开始,在学校学习4周,然后再到企业实习6周,这样一直循环到第五学期结束。”刘延利说。

徐国生正处于在校学习的4周中,见到他时,他穿着费斯托的工装。“现在主要是在备考。到费斯托工作,不仅要如期毕业,还要取得德国工业机械职业技能证书,两者缺一不可。”徐国生说。

在费斯托企业的培训,徐国生能感受到一定压力。每年中德技术系会有30名左右的学生加入费斯托学徒培养项目,进入企业培训后,有专门的培训老师带教。“培训分项目,每个项目培训完,都要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检验学习成果。只有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培训。”徐国生说。

李磊是徐国生所说的带教老师之一,是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的培训工程师。截至目前,中德技术系的毕业生都是他的徒弟。

在李磊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整个培训中心,包括钳工操控、车铣加工、数控机床等不同培训内容。中心有一个特别区域,“这是我们培训工程师带着学生做的一些有趣的产品,可以通过气动装置吹笛子、打地鼠……”李磊一边介绍,一边展示,“寓教于乐,看似娱乐,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实际操控能力的锻炼。”

李磊介绍,长达10多年的合作,项目早期的毕业生已成长起来,成为企业带班班长,甚至还参与一些科研工作,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与费斯托等企业合作,济南职业学院的名气逐渐提升,现在已经有国内的企业开始与我们合作或有合作意向,这是令人欣喜的。”刘延利说。

出海惠及更多人

职教“出海”是近几年的热词。伴随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建厂,对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当地招募工人是中企的最优选择,职业教育就可以在培训培养当地员工上发挥重要作用。

班·墨学院是山东省推动职教“出海”的重要项目,济南职业学院乘着这个“东风”,也在推动一些优势专业“走出去”。

班·墨学院采取的是校—企—校合作模式,依托中资企业,与国外的大学、职业院校合作。12月15日,埃塞俄比亚首所“班·墨学院”在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揭牌成立,学院由中材国际埃塞子公司联合济南职业学院牵头的5所山东职业院校共同建设。

其实,济南职业学院早就与中材国际开展了合作,主要工作由中德技术系承担。中材国际埃塞子公司在日常生产中发现,来自中国的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存在语言障碍,于是希望济南职业学院能够对当地员工进行基于技能的中文培训。

“培训最终采用线上培训,而且不局限于中文培训。我们还对埃塞当地员工进行机械加工、工业自动化两方面培训,都是契合中材国际的需求。”刘延利说。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线上培训120多学时,100名左右当地员工接受了培训。

在埃塞俄比亚首所班·墨学院成立后,济南职业学院的培训培养将逐步从线上转向线上线下并行,与中材国际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发展,并把中国的职教品牌擦得更亮。

记者采访时,恰逢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副校长率团到访济南职业学院。今年4月,泰国—班·墨学院(比亚迪)正式揭牌,这所班·墨学院由济南职业学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共同成立。

泰国—班·墨学院(比亚迪)主要依托比亚迪泰国工厂,工厂已于今年7月正式投产。这是比亚迪海外产能最大的工厂,也是第一家布局零部件产能的海外基地。

这家工厂的员工大部分是泰国本地人,除了进行语言培训外,还有大量的技能培训,来帮助泰国员工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

“现阶段,比亚迪泰国工厂的实训基地已经建设完成。根据泰国工厂的需求,我们正在对教学设备进行改进,为未来进行更深度的合作打下基础。”学院对外合作交流负责人邓珊介绍项目的进展情况,学院今年已向曼谷吞武里大学提供了10余门课程,以及一些教学设备、资源等。

“济南职业学院现阶段主要是做培训项目,下一步将扩大为培训中心。如果有可能,还会尝试在当地建设济南职业学院分院。这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扎实推进。”苏旭勇表示,济南职业学院对推动职教“出海”有着清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