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的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满脸黝黑的叫花子,来到陕西旬邑马栏镇解放军驻地,团长邓仕均看到他,立即下跪磕头。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邓仕均自1932年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军离开了家乡,之后南征北战,他没有顾上回家。也没有顾上给家里写信。家里父母和兄妹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人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3月,邓仕均所在的559团在陕西旬邑马栏镇驻扎下来,因为已经没有了战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开荒种地。
邓仕均便试着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虽然当时全国已经解放,但是道路仍然不够畅通,这封信辗转数个月才到达了家里。
自1932年到1950年,18年没有儿子消息的老父亲邓元高看到儿子信后,欣喜若狂,激动地泪流满面:“他还活着,他还当了团长。”
邓元高夫妇更是激动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一天,邓元高突然对妻子说:“我要去陕西看望儿子。”
妻子也非常支持。
想法是好的,可是过程是艰辛的。
那时的四川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没有铁路,虽然川陕的公路已经全线开通,但是家里没钱,乘不起交通工具,邓元高决定步行去陕西。
1950年9月中旬,50多岁的邓元高在侄儿的陪同下,背着一个竹背篼,装了几双草鞋和一些口粮就出发了。
一路上,两人渴了喝泉水,饿了吃包里琮的干粮,困了就睡在路边。最后,带的干粮吃完了,盘缠也花光了,干脆就一路讨饭一路赶路。
一路上邓元高逢人就讲:我儿子是红军,我们18年没见面了,我要去找儿子。
许多好心人一听他儿子是红军,就供他们饭吃,还让他们借宿。
整整18天时间,邓元高穿破了好几双草鞋,脚上也打了无数个血泡,才从苍溪走到了西安。
后来又辗转到了63军的驻地三原县城。
63军的军长傅崇碧听了邓元高的事迹,深受感动,他立即电话通知了邓仕均,并派车将两人送到了邓仕均所在的驻地马栏镇。
邓仕均出门迎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满脸黝黑,像个叫花子一样的父亲时,他顿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在地上,给父亲磕了几个头,父子俩抱头痛哭。
这样的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都跟着流下了眼泪。
平时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钢铁战士,此时的内心脆弱得像一团棉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仕均连忙叫来妻子和儿子也给父亲磕头。这一番认祖归宗后,邓元高抱起孙子爱得不得了,左亲右亲,开心地大笑起来。
邓仕均让父亲洗了澡,帮父亲理了发,给父亲换了衣裳,照了一些照片。
邓元高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再见到儿子,儿子还当了官。
后来,他逢人便自豪地说:“我儿子没有牺牲,他还当了团长呢!”
邓元高千里寻子的消息在部队传开了,部队的领导和许多战士都来看望老人,还将老人的事迹编成小报和节目进行宣传。甚至还巡展了老人穿过的破衣服、破草鞋和走路用过的棍子。
由于部队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邓元高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儿子和孙子。邓元高在部队生活了十几天,这十几天对于他来说一生难忘。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是父子永别。
邓仕均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好在临行前,父亲见到了儿子,内心有些欣慰。
舍小家为大家,战士为了和平默默坚守!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