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在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所作,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它激励了无数青年为人生理想、国家独立而拼搏。今天这堂微团课,让我们重温主席诗词,回望烽火峥嵘的岁月,坚定理念信念,赓续革命传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橘子洲头

一、青年主席:立志求学,踏上救亡图存之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以这首诗阔别父亲,走出韶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当时,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还剩最后一年光景,革命党人正在酝酿新的风暴。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阶级都在寻找救国道路: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从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到革命派的辛亥枪声。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儿立志出乡关

此时,毛泽东也加入了这场救亡图存的洪流。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理想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从此,一个胸怀远大志向,聪慧而有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从青年毛主席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青年,为国家独立之路的上下求索的决心。而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将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丈量。

二:中年主席:顽强斗争,推动革命星火燎原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1928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围剿”。当时,敌军4个团,逼近井冈山大门黄洋界。此地,距当时红军总部机关茨坪仅12.5公里,是周边县城通向井冈山的咽喉要道。此时,毛泽东率红军主力正在外与敌人周旋。留守井冈山的仅一个营,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正是毛泽东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洋界

这首词虽然题为“井冈山”,但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井冈山军民明白,此战是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战。面对重重包围,他们毫不畏惧,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红军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井冈山

从黄洋界保卫战到淮海战役,我党在逆境之中,一次次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同样,从《寻乌调查》到《兴国调查》,毛泽东深入田野,一次次将群众的实际问题搜集整理、科学研究。

事实证明,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走得更远;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青年学子,只有心系人民、扎根基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增长本领、丰富阅历,成为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老年主席:继往开来,坚定信念牢记使命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毛泽东到秦皇岛北戴河开会,听闻“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主席欣喜写下这首词。当时,国家实力已经大为增强,农村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已提出。中华大地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旧中国相比,一切都“换了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浪淘沙·北戴河

千年之前,曹孟德扫平群雄、统一北方,为生产力的恢复和人民的安定生活创造力条件。如今,共产党人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又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成功保卫了革命果实。

千年已过,情景相似。秋风依旧,所不同的是,这人间已改天换地。继往开来,对此时的共产党人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成为新的历史使命。

人类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历史的进程就有多么壮阔。如今,七十年已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了人间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在主席诗词的感染熏陶下,当代青年已然和百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挑起身上的重担,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