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以前来过多次,就是没去过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的大家庭中,2003年10月1日建成开放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一座新馆,也是一座依托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遗址型博物馆。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惊心动魄,很多文物考古人都把它看作是舆论监督助力文物保护的经典战例。
博物馆展陈分王城春秋、王陵探秘、礼乐文明三个部分,展示了二十多年来东周王城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东周王陵的发现探索历程。讲解都是从正面表述的,如果是走马观花地看下来,你会感觉波澜不惊,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稳稳地好好地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发展过来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二十多年前,一场毁灭性、终结式的巨大灾难曾逼近这处著名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市计划在市中心建设大型“河洛文化广场”,2002年5月,开始进行改造建设。可是,考古工作者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发现大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首次发现六马一车的“天子之乘”!这一惊人发现引起了洛阳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河洛文化广场”要不要再继续建设下去?如何建设?巨大的争议由此展开。
但是洛阳市未按照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未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和国家文物局同意的情况下,为突击抢建“河洛文化广场”,将大型挖土机械开进东周王城遗址范围内,强行施工,“天子驾六”车马坑也即将被破坏。要知道,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公布施行还不到百日,洛阳市竟发生了这样的违法事件!
二十多年后,全国文物系统都在学习贯彻第二次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人们很难想象当年在东周王城遗址保护文物是何等的艰难。
在最危急的关头,《中国文物报》记者李让(后任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赶到洛阳,进行现场采访,迅速写出报道《洛阳在毁什么?!》。报道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昭晰先生的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结束时,毛昭晰先生将有四十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签名的长信和刊登《洛阳在毁什么?!》和后续报道《洛阳,1月16日以后……》的《中国文物报》交给中央领导。
东周王城最后一处可能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在局面已经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最终逃脱厄运,“天子驾六”车马坑保住了,并在原址建成博物馆,成为古都洛阳一处非常吸引人的文物景点。
在这一事件当中,《中国文物报》记者李让的新闻报道《洛阳在毁什么?!》向公众揭露了有关方面百般遮掩的真实情况,纠正了正在猛烈发生的法人违法行为,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最终影响了事态的发展。这篇发挥了舆论监督重要作用的新闻作品荣获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二届文物保护好新闻”评选唯一的特等奖。
毛昭晰先生后来专门就这件事写了回忆文章《我在全国人大常委任上站最后一班岗做的最后一件事》,新闻界的朋友说,这篇文章是《中国文物报》最好的广告。
最近有个热议的话题,这些年,我们的舆论监督是不是有些弱化。从整体上讲,不好下这个结论,但就某个时段来说,在某个领域、某个地区、某个部门、某个单位,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要不,中国记协也不会推出钟记平的文章《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舆论监督?》。
回顾历史,我们党对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和作用阐释得非常明确。毛泽东主席早就提出,“报纸要开展批评,不要怕批评”。党的十三大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首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他曾在不同时期作出深刻论述:“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作为媒体单位,弱化舆论监督,等于自毁武功,只会鼓掌,没有武器,怎么能行?媒体单位要做的是,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切实担负起舆论监督之责,当好“瞭望者”。党和政府明令禁止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是我们监督的重点,依法监督,科学监督,是我们监督的方式。新闻记者要到现场、问各方,把心摆正,深入扎实,从舆论监督中挖掘正能量。
这次到洛阳,探访天子驾六,重温那段历史,再读《洛阳在毁什么?!》,很是感慨。好的舆论监督报道,是能发挥守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的,人民是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是能够走进历史的。
岁末年初,又该评选推介年度文物好新闻了,希望这次在获奖榜单上能看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新闻作品。
(作者: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