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中越边境的老山地区,战火纷飞。炎热湿润的空气之中,沉浸着浓重的硝烟味。
在这种一般男人都会心胆俱丧的环境下 却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圆脸姑娘,在战火中穿梭。
她叫刘亚玲,人们称她为“战地女神”。
刘亚玲是陕西人,家在西安附近。她从小成绩优异,后来考中了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
在校期间,刘亚玲学习各种课程,其中一门医学统计学给出了一些令她意想不到的数据:
新中国以来,虽然人民军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战场上的战伤死亡率依然高于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根据学习,刘亚玲认为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场护理不当导致的,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即使是轻微的伤口也可能化脓感染,最后导致受伤者死亡。
这样的认识,让刘亚玲对战地护理这门事业感到了很大的兴趣。
这时她正好读到了传奇的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的传记。
这位战地护理先驱本是富家小姐,但依旧志愿在战场上救治伤员,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这些念头在刘亚玲的心中不断生根发芽,使得她暗暗下定了决心。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了老山-者阴山争夺战的阶段。这一年,刘亚玲也从学校毕业。
本来,她可以顺利被分配到大医院去工作,安全舒适的环境。
但是刘亚玲却一连写了六封信,向上级领导申请,到战火激烈的老山前线去做战地护理。
刘亚玲军校毕业去云南时,与家人在学校合影(殷广德摄)
院方领导认为这年轻的护士姑娘只是心血来潮,并不了解战争的残酷,因此并未应允她的请求。
但是刘亚玲生就一股倔脾气,要是领导们不答应,她就自己偷偷跑着去。
1986年,她趁着探亲休假,实际上是一路向南,跑去了老山前线。
多年以后,刘亚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这件事,道出了本心:她一直想要找到,耽误伤员救治的真实原因。
此时的老山,我军和敌军正处于胶灼的战争当中。
山岩丛林之中有许多修造的崖洞,也就是所谓的“猫耳洞”,战士们都驻扎在这些窄小的洞穴当中。
当地的气候潮湿而炎热,猫耳洞中更是湿热不堪,许多战士只能光着膀子,才勉强能适应其中的气候。
刘亚玲一个女同志,在这种场景似乎会不太方便。
但她心中却并不在意这些,一心只想着救死扶伤。
刘亚玲明白猫耳洞的环境恶劣之处:高温和卫生条件差使得各种细菌大量滋生,很容易让伤口化脓感染。
因此,救治伤员的关键在于尽快包扎、消毒处理和及时输液。
为了做到这一点,刘亚玲和其他战地医护人员勇敢地冒着敌人的枪弹,不停地搜救伤员。
她常常带着一枚手榴弹,打算只要被敌人围困,就自己“光荣”!
有一次,战士徐良左大腿上中弹,动脉受损,失血情况不容乐观!
刘亚玲紧急给他做了输液处理,然后和其他人一起将他送往后方医治。
颠簸不平的路上,刘亚玲按着输液的针头,另一只手高举着输液袋,防止倒流。
通过狭窄的堑壕时,她还用身体扛着徐良的担架。
刘亚玲 徐良
在救治另一个被炮击重伤的战士高海元时,由于身边没有他人,刘亚玲背着身材高大的高海元跑了整整一百多米才将他送到了安全地带。
前线的战士们都对这个圆脸姑娘佩服至极,她不仅勇敢无畏,而且坚强得不输他们这些男子汉。
当年在阵地上,刘亚玲与前线战士一起吃干粮、过战壕、蹲猫耳洞
战火中,刘亚玲也不可能毫发无损。
最严重的一次,是她被敌人流弹的弹片击中。
刘亚玲自己咬牙,拔出弹片,做了简单处理,就又投入救治他人的任务中。
她把战友的伤痛看得无比重要,却“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
直到一周后,她终于支撑不住,被送到战地医院。
大家这才发现,刘亚玲的伤口已经高度感染,又缺乏必要的营养支撑。
她发起了高烧,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在战友们的奋力营救下才得以生还。
在身体健康刚恢复不久,刘亚玲便再度要求返回前线,怎么劝也劝不住。
在整个战争期间,刘亚玲六次前往前线,其中有三次几乎都是自己主动行动,被她救下性命的伤员战友数不胜数。
刘亚玲的努力,受到了部队和军分区党委的高度赞扬。上级决定为她报一等功,进行了大力宣传。
原本,因为刘亚玲私自前往前线,一些医院同事对她有些不理解,甚至还有意见。
在得知了她的事迹之后,他们纷纷表示了敬佩。
1987年的八一建军节,刘亚玲在全军英模大会上,获得个人一等功,受到了表彰。
之后,刘亚玲被保送第四军医大学深造,
而后被分配到西京医院(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烧伤及皮肤外科的主治医师。
作为战争英雄,荣誉等身,成为了大医院的主任医师。按说,刘亚玲似乎已经别无所求。
然而,2005年,刘亚玲却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
她回到了老家农村,自己办了一所乡村医院。
刘亚玲自主择业后,回家乡为父老乡亲开办的乡村医院(董思思摄)
关于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在城里大医院的工作而这么做,刘亚玲是这么说的:
“2003年我回家时,我们村的老支书就跟我说,亚玲啊,你看你保家卫国也已经几十年了,现在咱们村几条路都是泥泞小路,老百姓看个病都很困难,要不你就回村里办个医院,行不行?当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我始终认为,大城市的大医院好大夫有很多,不差我一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退役军人》栏目记者采访刘亚玲(杨鸿摄)
正如她所说,刘亚玲在多年的工作生活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个情况,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众存在就医难的问题。
正如过去战地救护的相对落后,让我国军人的战损伤亡情况十分严重。
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也耽误了许多老百姓的救治机会。
而且,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往往不是农村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因病返贫”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
同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刘亚玲下决心改变这一切。为此她开始自筹资金人力,准备开办医院。
2008年,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的高桥乡东马坊村,刘亚玲开办的丰京医院正式开业。
一开始,丰京医院的设备和人力都不足,连带刘亚玲自己,都只有五名医护人员。
而且,为了减轻老乡们的负担,刘亚玲规定只能用便宜且疗效好的药物。
医院的运营成本也因此变得更大,刘亚玲几乎要把自己的工资都贴进去来维持运转。
刘亚玲借着手机的光,查看患者的伤口恢复情况(董思思摄)
但是,在她和医院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医院逐渐走上了正轨,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不少得了急性疾病的病人,因为刘亚玲和丰京医院的及时救治而得以生还。
就像一位意外脑出血的老汉,在丰京医院的治疗下康复后,他的老伴儿搂着刘亚玲,感恩不已。
经过多年的运营,丰京医院也逐渐发展顺利,规模和设备都在进步,成为了陕西乃至全国都有口皆碑的先进医院。
刘亚玲也因此再一次闻名全国,被称为“最美乡村医生”。
刘亚玲被授予“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称号
从老山战场上的“战地女神”,到人民口中的“最美乡村医生”,变的是工作的方式和对象,不变的是刘亚玲医生那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及那一颗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参考资料:
1.《医心向党 百年百人丨刘亚玲:猫耳洞里的“南丁格尔” 小村庄的“最美村医”》——西部网;
2.《刘亚玲:“战地女神”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农村当“村医”》——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