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俩人住院,都有惠民保,但一毛钱都没能报销”。

在问及是否会续约惠民保时,网友A如是回答。潜台词就是:不续约了。

购买了惠民保,却没能获得保障,似乎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这背后,可能也是惠民保的无奈之举。

普惠的性质,导致其受众群体极为广泛,但为了避免亏损,惠民保也不得不设置相对较高的免赔额,过去部分产品免赔额超过2万元。

但在医保报销之外,再自付2万元的,大部分为重大疾病。这也导致,惠民保看起来更像是大病保险,与市场认知的“惠民”关系并不大。

当然,也有以更高赔付率出现的惠民保,但已经陷入了亏损的两难地步,进退维谷:大幅提价难度不小,然而,权益可能还需要继续增加。

如何找到一个平衡之道,仍然是已经诞生10年的惠民保,需要回答的问题。


▍提供二次保障

作为面向医保参保人员的政策性保险,“惠民保”产品定位是在基本医保之后提供二次保障,以衔接传统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中间形态存在。

之所以在推出之初快速走红,由四个核心要素共同造就的。

第一,参保门槛较低。一般的商业健康保险对投保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最大投保年龄上限为80岁,不允许带病投保等。而惠民保对投保年龄、职业及健康状况基本无要求,因此吸引了更多群体的参与。

第二,是参与门槛低,保费相对低廉。根据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约有78%的产品采用均一费率,该类产品平均保费仅约77元,大部分产品定价区间在41-80 元,仅11%的产品定价超过百元。

而“百万医疗”保险人均价格超过500元,年龄越高价格越高。因此,“惠民保”更具有普惠性质。

第三,总保额较高。惠民保的保额通常可以达到100-300万元,已经接近部分百万医疗产品的保额水平,同时惠民保在常规住院和门特医疗责任之外,多数产品还提供了特药费用保障。根据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有近78%的惠民保产品提供特药保障。

第四,政府参与程度较高。与传统的商业健康保险不同,部分惠民保产品属于政府指导甚至是政府主导,与当地医保局、银保监局、卫健委和金融局等相关部门关系密切。

这一要素,也使得惠民保在推广初期,有显著的KPI指标驱动。例如,保险公司等就职人员,均有“拉新”任务,所以在初期迅速实现了裂变。

不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惠民保如何做到“惠民”,似乎变成了一个挑战。


▍理想与现实

惠民保要想持续运营,核心是兼顾普惠与盈利,以保本微利为目的,赔付率需维持在适当水平上,但这只是理想状态。

现实情况是,如果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会发现,惠民保容易陷入“死亡螺旋”的困境之中。核心原因在于,其对于高龄人群和带病体没有太多限制。这也导致,其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免赔额”:

2021年,约83%的惠民保产品免赔额为2万元。

但过高的免赔额,又容易让健康群体没有参与感。要知道,在医保之外自付2万元,往往意味着是极大的疾病。而这毕竟属于少部分情况。

也正因此,大部分参保群众,可能出现购买惠民保却无法赔付的情况,参与度较低。根据估算,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惠民保赔付率不足50%,这有些不符合惠民的初衷。

赔付率过低会显著降低民众的参保积极性,加剧逆向选择问题。比如“珠海大爱无疆”首年赔付率仅为37.3%,第二年参保人数明显减少。

而如果赔付率过高,又容易陷入亏损的地步。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有相当一部分惠民保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态。

这部分惠民保的核心措施是涨价。据统计,2021年惠民保产品的平均保费是101元,比2020年的70元上涨了44%。2022年,惠民保均价已达到123元,其中100元以上产品占比达41%。

但涨价,同样会劝退相当一部分群体。尤其是在涨价之后,性价比会有所缺失。有重庆网友表示,“惠民渝快保169/年,而我参加支付宝百万医疗才200/年,但是保障远比渝快保好得多”。

潜台词就是,我为什么要选择惠民保呢?

由于人群的特殊性,不管是赔付率过高的惠民保,还是赔付率过低的惠民保,目前都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况。


▍如何找到平衡之道

对于惠民保来说,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之道,是一个难题。从探索来看,核心是从以下三个思路出发。

第一,拓展医保目录外保障。从2020年惠民保责任设计来看,普遍以“医保内医疗责任+特药责任”为主,而自2021年开始,很多地区的惠民保产品开始转变为“医保内医疗责任+医保外医疗责任+特药责任”或“医保外医疗责任+特药责任”。

第二,持续扩大特药数量。惠民保的特药责任主要是治疗特定疾病(通常为恶性肿瘤等)的特效药品,以白名单形式划定特药范围,部分产品的特药范围还包括未在国内上市的海外创新药。近年来,惠民保产品责任范围有所扩大,增加特药数量是最普遍的迭代方向。

以海南省“乐城特药险”为例,其保障的特药数量由2020年的70种扩大至2021年的100种,其中海外创新药数量大幅增加,覆盖的病种范围也由35种增加至42种,同时对于既往症人群允许按照30%比例进行赔付。

第三,则是降低免赔额。这一变化趋势在2021-2022年度表现明显,根据湖南大学《“惠民保”产品研究蓝皮书2022》,2021年约有83%的惠民保产品免赔额为2万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下降至50%,免赔额1.5万元的惠民保产品占比则由8%提升至20%。

这一趋势,也延续到了现在。据统计,2024年,43.04%的产品免赔额有所调整,其中97%降低了免赔额。

也就是说,惠民保的迭代逻辑,一方面是增加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增加参保群体的获得感。

不过,从现实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竟,目前惠民保仍未能实现参保率的扭转,简而言之总池子在变小;而在价格涨幅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待遇,可能会面临赔付率大幅增加的情况,稍有不慎仍会陷入“死亡螺旋”的循环。

从2015年诞生开始到现在,惠民保已经走过了10年。虽然时间不短,但各地的探索,仍然需要继续。

来源:氨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