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宿迁市印发《宿迁市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举措》,进一步推动宿迁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全力推动产业低碳转型,调动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让宿迁美得有颜值、更有价值。

环境整治

推进古运河“焕新”

近年来,宿迁全面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推进污染治理、清洁航运、绿色发展,将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全方位“活”水“焕”水,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宿迁结合“无废运河”打造,先后多次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专项行动,推动京杭大运河沿线滨河生态管控区内工业企业全部搬迁、非法码头全部关停、畜禽养殖场全部清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力守护运河碧水清流。

“原先京杭大运河沿线有不少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哪怕是效益很好的也被搬迁或关停,可见宿迁对大运河保护的决心和力度。”长期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心市民刘先生表示。

此外,宿迁通过组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的方式,对重点污染问题进行“回头看”,督促开展岸线保洁、渔网清理、水草打捞等,促进河道控制断面水质大幅提升,水质年均值一直保持在Ⅲ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宿迁生态环境

对大运行进行污染治理工作的同时,宿迁还推行清洁航运,完善港口码头船舶固体废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全面推广“船E行”APP,将船舶固体废物接收、转运、处置电子联单纳入闭环管理,加强船舶固体废物联合监管,不断完善“船—港—城”一体化管理模式。

以宿城区为例,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中石化黑鱼汪油库码头、民天粮食物流码头、新三水水泥码头等码头,均已配备标准化智能型船舶污染物接收设备,并通过省、市验收。

绿色转型

绘就发展底色“新画卷”

宿迁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狠抓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持续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激发出产业向“新”向“绿”的生机。

节能减耗,一方面是新型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宿迁把握绿色能源发展的“新风口”,围绕建设“光伏之都”,将光伏新能源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经开区的光伏产业发展是宿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缩影。经开区大力发展“光伏+”行动,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储能赛道上积极布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随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行业龙头企业在这里扎根,形成了以硅片、电池、组件为主,光伏玻璃、铝边框、胶膜、银浆等为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光伏产业也成为全市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宿迁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是绿色技术持续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江苏雅泰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铝单板和铝塑板加工制造的企业。近年来,企业不断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曾经会造成二次污染的铝塑板边角料,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不仅可以再次用于产品生产,还可以成为其他日用品、薄膜等产品的原材料。

未来,宿迁将继续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用实际行动诠释既要“含金量”更要“含绿量”的初心,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完善制度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权责

近年来,宿迁积极探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奋力打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宿迁模式”。

为了给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宿迁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意见的通知》《宿迁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细则》《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以制度建设促进损害赔偿工作规范化。

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宿迁各县区积极探索,不断丰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内容。泗阳县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林,推动赔偿义务人以“植树、减碳”方式代偿置换环境损害,开展生态修复。泗洪县将生态产品交易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相衔接,将马浪湖林场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交易项目,经管护后的树林将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警示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宿迁生态环境

除了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宿迁还加强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知识宣传,制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手册和宣传折页,牢固树立“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通过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实例“以案说法”,增强生态环境损害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意识。组织各类群体参观宿迁市骆马湖法治基地生态文明司法保护展示馆,系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生态立市”理念。

下一步,宿迁将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力求在“特色提升、补短补缺、守好底线、问题突破”等方面多下功夫,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走深走实,创新代偿方式,培育亮点工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文/崔欣

资料来源:江苏生态环境、宿迁生态环境、宿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