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诚信是科研人的底线,打破了这一底线,一切荣誉和称号都将化作泡影,无论是过去的成就还是今后的前途发展,都将因为学术诚信有污点,而一败涂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个严谨的科研院所都不会接受数据造假现象,导师也不会接受,署名上去就是责任,大量发表论文的背后一定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一位浙江ip、定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网友在某书发文,爆料浙大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因为学术造假,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这一重大事件在HCI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这位学生在实验室一年就发表了近10篇论文,这样的高产节奏引发了导师关注。这种异常高产最终引起了导师的警觉。作为领域内的权威,导师在对作为通讯作者的几篇已录用论文进行仔细审查时,终于发现了数据造假的问题。

面对调查,她不仅编造了访谈对象的回答,还造假了质性和量化研究数据。导师在发现这些问题后,立即通报了整个Lab,要求大家不能引用她的造假文章,并坚决撤稿了几篇相关论文。最终,MIT也对该学生采取了开除措施,与她进行了切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在MIT调查委员会的问询中,该学生试图将责任推卸给本科阶段的教育方式,声称自己一直以这种方式收集数据,从未有问题。然而,这一言论让MIT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怀疑,认为中国学生缺乏道德教育。该爆料称,女生的言论导致浙大学生申请MIT的机会大大降低,但浙大似乎并不知情,依然在宣传该女生很优秀,女生的行为破坏了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术造假不仅是对学术界的极大侮辱,更是对个人品德和道德的严重践踏。我们应该正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在品德上树立榜样。同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坚决抵制、不包庇、不诋毁,共同维护学术界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