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5年,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份额,就已经了占世界新能源乘用车份额68%以上。比亚迪、奇瑞、长城等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成绩优异,其中比亚迪单月出口超4万辆,截止11月,出口量已超过30万辆。
固态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关键技术加速落地。电池、电机、电控以及电池回收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增大,各种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站在了全球领先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还有对手吗?
有,而且压迫力非常强!
01
中国新能源的强劲对手
特斯拉Model Y(参数丨图片)在国内市场上,长期占据销量榜首,特斯拉在2024年11月国内销量超7.3万辆,同比增长12%,环比大增82%。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该月交付了7.9万辆电动车,较上月增长15%,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
再加上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电机技术以及FSD智驾系统等等技术,都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不可忽视的对手。
但中国新能源车企最难缠的对手,或许是日本即将诞生的“汽车制造商联盟。”
12月23日,日产(含三菱)和本田官宣,将成立联合控股公司,计划将在2026年8月上市。这三家车企加起来全球整体销量超过800万,超过排名第三的现代起亚,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对于日产、本田的合并,大部分的人都不看好,甚至还有些看不起,将其称之为:弱者间的抱团取暖。
但它们真的弱吗?答案是否定的。
2023财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为639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7.2%;同年,三菱汽车的全球销量为78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0.9%;本田汽车的全球销量为398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4.5%。
在去年,三者加起来,销量超千万辆,更是占了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2.6%。
单凭这一点,这个联盟就不会弱,只是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比较慢。当联盟正式合并,通过资源整合降低的成本,技术整合提升的创新、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的扩大,将成为全球汽车势力不可忽视的强大的存在。
合并前,这些车企在新能源产业、技术以及格局上,本就领先国内绝大多数企业。与其说是弱者间的抱团取暖,不如说是手握主动权,准备在将来的2025年,绝境翻盘!
这或许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最难缠的对手,压迫力远超特斯拉。
02
固态电池,谁先冲线?
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核心的方向之一的固态电池,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备受瞩目。
三年前,一场国内新能源厂商之间的“军备竞赛”,赚足业内眼球。蔚来、宁德时代、广汽集团先后下场,低钴、添硅补锂、半固态等电池技术层出不穷,续航里程不断被刷新,充电速率不断加快,电池容量更是以夸张的速度不断扩大。
然而,技术前景虽诱人,但电池容量创新需平衡能量、寿命、安全、效率等性能指标,短时间内提升并不容易。
传统的锂电池以氧化物作为正极,石墨作为负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上限。且液态电解液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会与锂离子发生副反应,减少电池使用寿命,且存在易燃、腐蚀等安全隐患。相比之下,固态电池将电解液替换为固体材料,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好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能显著提升续航且更加安全经济。
当前,国内固态电池技术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多数仍处于技术过渡阶段的“半固态”或“准固态”。宁德时代、比亚迪和清陶能源是走在前列的国内企业,但距离大规模量产仍有距离。
而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领先全球,拥有1300多项相关专利,计划于2026年正式启动量产。日产和本田虽进度稍慢,但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8年间实现量产。
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投入堪称举国之力。
2023年,日本决定跳过半固态阶段,直接梭哈固态电池,并将其商业化应用写入国家战略。日本政府牵头,联合丰田、村田制作所、住友化学等顶尖企业和机构,没日没夜合作研发,过去四年发表了70多篇核心论文。同时,日本企业积极扩大产能,丰田和日产宣布投资约1万亿日元扩大固态电池产能,日本政府提供高达3500亿日元的补贴。
全球绝大多数固态电池专利由这些企业持有,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先优势不容忽视。
纵观各大主流全固态电池厂商,当前最接近冲线的,其实是丰田。
03
合并,也并非一帆风顺
日产本田合并消息传出次日,日产创下24%的单日历史最高涨幅。固态电池的前景只是一方面,更让市场欢欣鼓舞的是这家企业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然而,前景并不乐观,他们面临至少三重阻碍。
第一重阻碍是销量不畅。
日产在美国全力推广纯电车型聆风,但美国市场并不适合纯电车型,且特斯拉占据主导地位。
在中国市场,日产“发动机加大沙发”的策略失效,新能源时代发动机无用武之地,而新势力品牌更懂消费者需求。今年前11个月,日产中国累计销量跌幅高达30%。
本田虽然在美国和日本市场表现尚可,但受到中国和东南亚市场下滑影响,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61%,不得不关闭两家工厂。
第二重阻碍是庞大复杂的组织架构导致的管理难度。
本田市值是日产的4倍,且日产成立时间更早,在东亚文化语境中应被尊重。这导致领导话语权难以统一,管理难度极大。
第三重阻碍与日本经济环境有关。
日本企业身段不够灵活,错过了转型关键窗口期。日本社会“低欲望”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严重,晋升体制僵化。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日本企业的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日产本田在技术上的领先以及整个日本新能源产业形成的强大合力,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必须重视的“X因素”。中日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终有一战,而这一战的结果将决定整场比赛的胜负。
留给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时间已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