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源自他放纵自我的结果
关羽之死,实际上是他放纵自我的必然结果。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结束了他傲慢自大的一生。据《资治通鉴》记载:“十二月,(潘)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孙吴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并非一时冲动。自从刘备借用荆州不归还后,孙吴内外都感到愤慨,但一直未敢轻举妄动。之所以孙吴一直没有攻取荆州,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决心来打破孙刘联盟。然而,关羽本人却给了他们足够的动力。《三国志》记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这说明,关羽的傲慢和出言不逊,以及缺乏大局观,使孙权产生了愤怒之情,并最终决定夺回荆州的决心。虽然孙吴出人意料地成功夺取了荆州,但他完全可以像曹操一样放过关羽,何必“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呢?这是因为孙权狭隘、刻薄、报复心理的表现吗?英明的帝王不会轻视自己的声誉,孙权杀关羽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是:“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以不即除之,自取大忠,乃议徒都。今岂可生”?
在孙权的眼里,义薄云天的关羽竟如同养不家的狼子,长期以来一直将曹操置于被动地位。因此,关羽必须被杀。最终的致命一击,源于关羽多年来的不谨慎言行。这也表明,在关羽被吴将马忠在临沮章乡设伏擒获之时,情况已经无法挽回。关羽的不慎导致他的失败和丧失荆州,给努力经营的蜀汉带来了困扰。
关羽之死引起了刘备情绪的波动,他采取了昏招,指挥失误,彻底打乱了战略家诸葛亮制定的宏伟蓝图。这使得刘备的汉室恢复计划化为泡影,刘汉的盛世转为衰落。对于英勇的关羽,人们既责怪又惋惜。
关羽是古今罕见的杰出将领,同时也有凡人常见的缺点。人们从古至今称颂他的武圣之功,但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神。写出他的缺点,目的是为了不忘他的成就,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还原一个血肉丰满、无敌纵横的“战神”关羽。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