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普漫画作业
根据随机抽取的场景来构思一幅漫画,包括人物形象、场景地点和事件脉络……别以为这是在什么创意美术学院,这是在医学院的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开启"限时创作"。授课老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医生陈海燕笑言,这门课并非要让医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希望训练同学们懂得如何将复杂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这个本领是原本医学教育中较少触及、但又在当下的医疗一线十分必要的。
2024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设出"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医学科普的创作与实践""健康科普——从选题到多样化传播"等多门面向研究生、本科生的健康科普课程。包括陈海燕这样的一线医生,以及传播、设计领域的"跨界导师"为医学生联袂授课。
当下,很多医生开设了视频号、公众号,面向公众说健康,这股浪潮也开始改变着医学院的课堂。
一门被"秒杀"的医学院新课,学生来自15个专业
今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迎来一门新课——"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燕子姐姐"陈海燕就是授课老师之一。
一手拿着超声探头,一手拿着生花妙笔,陈海燕的作品随着《上海市民健康行为知识读本》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她又"飞"到复旦上医的课堂上,带着同学们体验"医笔医画"做科普的乐趣。
该课程由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主持。课程一经推出,就在选课系统上被"秒杀"。
董健教授授课
"起初,课程开放30个名额,被学生一抢而空。了解到同学们对健康科普的浓厚兴趣,学校和课程团队综合考虑上课体验、学习效果等因素,决定适当增加选课名额。"董健教授介绍,最终共45名学生成功选课,其中17名博士生,28名硕士生,学生来自外科学、生物与医药、肿瘤学等15个不同专业。
"感觉这门课很不一样,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从受众角度去写科普,做视频,运营公众号。"华山医院2024级博士生范宇欣笑言,在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机会就要尝试写点大众爱看的科普文章。
科普也要"适老化",学会与患者"好好说话"
"在内容创作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挑个好选题,抓住关注点,找准切入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邹世恩医生在抖音上运营的"恩哥聊健康"账号拥有370多万粉丝,他从媒体选择、内容策划、短视频制作技巧等多维度分享了在线科普领域的经验。
邹世恩医生授课
华东医院洪维医生则带来另一视角。在她看来,医学科普的很大部分受众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并非人人都擅用智能手机。"面对老年人群认知能力有限、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等特点,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好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科普讲座等传统科普工具,打造‘适老化’的科普内容。"洪维以老年人群体中广受欢迎的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为例谈到,很多老人反映这些活动难度较大,于是,她和团队琢磨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居家筋骨操简易版12式,这一创新举措收获老年朋友的欢迎。
学生科普视频作业
寒假在即,该课程的期末考核也有别于一般医学课程,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份科普作品,可以是短视频,也可以是医学科普材料或漫画等,不限主题,但内容必须兼顾科学性、实用性。对这一科普处女作,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很高兴看到这门课吸引到如此多优秀且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参与,我们要做的是埋下一粒科普的种子。"董健教授笑言,这颗种子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科普明星、"网红大V",更重要的让这些未来医生经过这些科普训练,在今后每一日面对患者时更多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如何与患者"好好沟通""好好说话"。
"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是未来健康科普传播的主力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复旦上医引领性地将健康科普纳入大学课程,就是希望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学生重视疾病的治疗,也关注预防、康复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管理,推进围绕大健康和疾病全周期的医学科普教育。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