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提到“罢工”这个词,很多人的脑海里是不是会想到新闻里报道国外罢工的画面。高举标语,激情抗议,看得人也是十分的激动。
在一些国家,罢工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为了涨工资、为了更好的工作条件,甚至为了奥运奖金,一言不合就罢工。
但为什么在中国很少见到工人罢工呢?难道中国工人不在乎自己的权益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外差异这么大呢?
罢工是“传统艺能”
2024年巴黎奥运会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万万没想到差点就让法国人自己“玩脱”了。
奥运会开幕前夕,法国愣是上演了一出罢工的戏码,很多行业的人都不干活了,理由也很简单,他们要“奥运奖金”。
从机场的地勤人员到维持治安的警察,从城市的清洁工到空中交通管制员,大家都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讨红包”运动。
其实这真不能怪法国人“不务正业”,罢工在法国那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艺能”。
就像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一样,罢工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DNA里。
从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法国工人为了争取权益,就没少跟资本家斗智斗勇,罢工更是成了他们的“撒手锏”。
久而久之罢工就从一种抗争手段,逐渐演变成了法国社会的一种常态,一种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的“常规操作”。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法国强大的工会组织,这些工会就像罢工者的坚实后盾,不仅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还能跟资方据理力争。
谈判桌上你来我往,为工人争取最大的利益,有了工会撑腰,罢工者们自然底气十足,资方也不敢轻易怠慢。
当然法国的政治环境也“助长”了罢工之风,各种政治势力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在罢工这场大戏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借机发声、博弈。
所以说在法国,罢工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就连奥运会这么重要的国际盛事,都能成为罢工的“导火索”,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就拿巴黎奥运会前夕的警察罢工来说,他们只拿到了1900欧元的奖金以及10天的调休,而他们罢工的目的是争取工会要求的2000欧元的奖金。
欧洲工人罢工有用吗?
罢工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从短期来看罢工绝对是让人头疼的“麻烦制造者”。
2023年德国铁路司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罢工两次,这导致不少班次列车停运,旅客们滞留在车站行程被打乱,各种抱怨声此起彼伏,场面一度混乱。
英国的医护人员也加入了罢工大军,而且时间长达8个月,超过60万个门诊预约和手术被取消或推迟。
病人苦等无门,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更别提罢工造成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罢工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甚至具有一定的“改命”功效。
回顾历史,法国工人阶级当年就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罢工,才争取到了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资待遇以及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那个年代,罢工是工人阶级为数不多的有效武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1936年的法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光是4月份到5月份期间,就已经有200万个工人罢工。
这场罢工最终迫使政府做出让步,通过了《马提尼翁协议》,规定了带薪休假、规定工作时间上限等一系列有利于工人的政策。
次罢工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法国工人阶级的士气,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罢工也逐渐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罢工的潜在影响,提前预想一下罢工的威力。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所以说在法国,罢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闹事”,它更是一种抗争,改变社会的力量。
中国为什么很少罢工?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就好奇了,同样都是工人,为什么中国很少出现罢工现象呢?上一次大规模的罢工好像还是“五四运动”期间,而目的是要回青岛的主权。
之所以中国人很少出现罢工,这就得聊聊国情差异了。
中国的工会是官方组织,主要任务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等等。
而且中国的劳动法也为职工提供了不少保障,真要是碰上劳动纠纷,比如老板拖欠工资、违法辞退等等,职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法就像一把保护伞,为职工的权益保驾护航,所以用不着动不动就罢工。
当然也得承认,中外工会在定位和作用上确实不太一样。
外国工会尤其像法国这样的国家,更像是一个民间组织,主要任务就是代表职工的利益。
跟资方“硬碰硬”,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组织罢工给资方施压,逼着他们坐下来谈判。
而中国的工会更注重协调和沟通,更强调和谐稳定,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的发展,力求实现双赢。所以“罢工”这种大招在国内还真不太常见。
中国的文化也讲究和平的方式,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和沟通来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比较激烈的对抗方式。
结语
所以中国很少出现工人罢工的情况,并不是说工人群体没有诉求,也不是他们不敢维权,而是因为有更符合国情的解决途径。
官方工会、劳动法、劳动仲裁,这些都为职工提供了多层次的保障,让大家可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中国的劳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怎么更好地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仍然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毕竟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贡献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