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最亲的人。
过年过节,大家一起聚一聚,吃顿饭,扯几句,倍感欣慰。
《处世悬镜》里说:“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
在相处的时候,你别忘了,一旦产生了内耗,那就会波及到每一个人,吃不了兜着走。
出于对自家的爱护,对以下几件事,你要守口如瓶,避免仇恨。
01
父母对你的偏爱:本是私底下的事,不能说。
三国时,曹操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他的嫡子意外过世后,如何立储,迫在眉睫。
二儿子曹丕,带兵打仗还可以,但是文采不是很好;儿子曹植,文采非常好,并且身边有杨修等谋士。
当曹操偏爱曹植的时候,曹丕就不乐意了,联合一些大臣,劝说曹操,导致家人都很烦恼。
曹丕称帝之后,逼着曹植七步之内写诗,否则就问罪。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诗,把兄弟矛盾说透了。也把偏心的祸害,亮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是父母偏心造成的。毕竟,谁都有继承家业的权利,凭什么都给一个人占好处?
父母过世了,按理说,偏心的害处就自然消失了。
可是我们不要大意,一旦把父母曾经偏爱自己的事情,说出来,还是会矛盾爆发。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我的外婆,九十多岁过世。
对于外婆的遗产,大家商议了一阵子,分掉了。
我的四舅舅过生日,亲戚们欢聚一堂。
小舅舅喝了几杯酒,管不住嘴,说:“我崽读书的时候,妈给了五千多。要不然,读书是一个大问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顿时明白,小舅舅的儿子读书,大部分费用是外婆供应的。
当场,四舅舅就丢了碗筷,认为小舅舅是算计外婆的钱。
四舅舅指责小舅舅,说:“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妈妈,你还好意思让他掏钱养孙子!”
筵席不欢而散,后来几个舅舅都不聚了。
人的心眼,有大有小。一旦出现一个小心眼的人,过去的事情,会成为一根刺,很碍眼。
很多好处,是过去得到的,你拿好就可以了,不要在后来,还炫耀一番。
偏心,其本质是父母和某一个孩子,单独的爱护,是私下的行为。真的没有必要,都公之于众。公私分明,这是做人的原则之一。
02
心底里对侄儿侄女的嫌弃:本不是一家人,没必要说。
有一种聊天方式,叫“哪壶不开提哪壶”。
还有一种聊天方式,叫“倚老卖老”。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大家庭里的长辈,也年纪很大了。
出于尊重,侄儿侄女会来给你拜年。在兄弟姐妹聚会的时候,我们的子孙都会来。
很多人就会习惯性地,问东问西,或者对晚辈挑三拣四。
比方说,某个侄女,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这是不符合人生规律的,显得另类。
姑姑开口就问:“某侄女,你找对象吗?我给你介绍一个。”
指不定,侄女就生气了。这是戳到了她的痛处。顺理成章,侄女的父母,是不是也生气了?
别忘了权衡一番,是兄弟姐妹亲密,还是父母和孩子亲密?应该是后者更加亲密。
反过来看,你的儿女被你的哥哥奚落,嘲讽,你心里愉快吗?道理是一样的。
侄儿侄女好几个,不可能每一个都混得好,都让你满意,看顺眼。
一旦有某一个晚辈,你看不顺眼了,那就要说话当心了。别随意开口,不愉快的话,挑剔的话,都要忍住。
兄弟姐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了,何况是侄儿侄女呢?都是几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不要当成一个家庭来看。
大家互相走动,也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关系在表面。你保持亲戚的客套,就够了。
03
自家的丑事:本就是小家内的事,和大家无关。
我们听他人说家丑,会这样想:“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其实你自己说家丑,别人在听,跟你的想法,一模一样。
你把兄弟姐妹,继续当自己人,这看起来不错。但事实上,内外有别。也许他们还不如外人。
人有一种不好的习惯——诉苦。
认为自己的苦,告诉了兄弟姐妹,得到几句安慰,好受多了。但是之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那就不好确定了。
我的小舅妈,总是抱怨女儿不争气。
其女儿恋爱三四次,还未婚先孕几次。被村里人当成笑话。
女儿结婚,女婿是一个外地农民工。小舅妈百般嫌弃,还动不动就让女儿离婚。
再后来,女儿真的离婚了,独自带着两个小孩,回到娘家。女婿在一次意外中过世,并且得到了几十万的赔偿款,都作为了孩子的抚养费。
大家都笑话小舅妈,把女儿当成商品,卖了好几次,最终得到一次高价。
是的,并没有人同情小舅妈,而是看了一场笑话。
“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我不伤心”,这样的心态,是普遍性的。兄弟姐妹,也是一样。
父母走了,意味着大家庭已经散了。兄弟姐妹一步步变成外人,无法逆转。
学会遮挡家丑,把儿女当成最值得信任的人,这是对的。
04
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友情,都情深不寿。
太用力的感情,适得其反,变成了伤害。
因此,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相处,要学会“三七定律”:糊涂七分,明白三分;爱己七分,爱人三分;距离七分,相处三分。
顺着时间和家庭的改变,慢慢疏远,多数时光,相见不如怀念。
往后的日子,回到自己的小家,儿孙满堂,幸哉乐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