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看到没有,这几天有个科技视频火出圈了。国内一家机器人企业秀了一把他们研发的一款四足机器狗。它可以灵敏迅捷地爬山涉水,跨越障碍,在各种复杂地形中来去自由,还可以载人负重快速行走,简直逆天了。
说实话,这都有点颠覆我对国内机器人技术水平的认知了。之前提起机器人,我首先就会想到“四大家族”,也就是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这四家机器人巨头霸占着全球机器人市场至少半壁江山。没想到国产机器人技术也这么强了。
而且,这个技术已经开始普及试用,有望很快商业化应用落地。我看媒体报道,成都已经有这样的机器狗走上街头巡逻,武汉也有商场在卖这类产品。
最近在A股,资金对机器人板块的关注度也很高。Wind数据显示,机器人ETF(159770)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自9月24日以来至12月24日,正好三个月,累计上涨了45.5%,远超大盘。
谁都知道,未来A股绕不开的一条主线就是新质生产力。不夸张地说,这可能会是未来国内经济增长中最大的亮点。而在现实语境中,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就是AI+,也就是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产业应用,这里面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机器人产业。所以我搜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一、机器人产业:空间急速扩张
估计有人看完前面那个视频,还觉得奇怪,那不是“机器狗”么,也不是“机器人”啊。
机器狗,当然是机器人的一种。所谓的“机器人”,是指那些集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自动化机器。它们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的能力,可以辅助甚至完全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服务人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
而机器人产业,主要包括三大块:
上游:包括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 中游:涉及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种类型的机器人。 下游: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医疗、农业、服务业等。
眼下,机器人产业正在出现四大趋势,使得整个产业空间急速扩张:
1、从专用走向通用。过去的机器人几乎都是单线程地执行任务,比如专门做个焊接,或者把一个东西搬到指定位置,它的价值是精度、效率、安全性,但结构简单,只能解决特定的垂直领域的问题。而现在,通用型机器人出现了。比如人形机器人,可以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具备高度的灵活性,自主性和智能性。包括前面看到的机器狗,也是这样。
机器人之所以能从专用走向通用,当然是因为软硬件技术突破的支撑。比如硬件层面,芯片的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功耗降低,对于机器人的性能和续航都至关重要;高精度的传感器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的感知周围的环境,提升机器人物体识别、空间定位、力量反馈的精确度;而精密执行器为机器人提供了精确和稳定的运动控制能力。
软件算法层面,自动驾驶算法逐步普及,并且迁移到机器人平台。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使得机器人的自然交互能力有了质的变化,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大大加快。
2、从工业走向服务业。这是机器人从专用走向通用的延伸。之前机器人主要是在工厂流水线里,替代工人,做比如搬运、装配、焊接、涂漆、喷涂、包装等简单重复的工作,但这能创造的产值是有限的,你想,这些工人一个月才多少薪资?而现在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使它可以渗透到广泛的商业环境里,比如餐饮、住宿、商超、家庭,应用空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
3、从低端走向高端。以前,机器人主要应用在纺织、采矿、清洁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行业。现在,机器人已经可以进入高端产业,比如芯片等高科技制造业,机器人可以用于晶圆的精确放置和取出,以避免人为污染;在信息技术产业,通过自动化测试和数据分析辅助软件开发过程;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型机器人还可以在飞机制造中进行精确的结构组装。
4、国产替代崛起。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全球占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整个产业规模增速还在不断跟海外拉开差距。过去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平均增速14%,而我们国内是22%。但在以前,机器人产业是被人“卡脖子”的对象,而现在,我们有很大的进步。
比如工业机器人领域,陆续攻克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卡脖子共性难题,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服务机器人领域,在智能化的相关技术上已经在第一梯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算法,还是应用场景的规模和质量,都处在世界前列。特种机器人领域,目前正在大规模应用的导入阶段,面对复杂场景共性需求研制的通用型标准化产品已经部分实现了量产。
这背后也有政策的给力支持。近几年机器人相关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不断出台。明年,也就是2025年,是一个关键年份。因为在这些政策规划目标中,普遍会在2025年验收成果。这应该也是明年整个机器人板块会被资金看好的一个原因。
总体来说,技术突破打开应用市场,加上政策扶持,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增长空间会明显扩大。这直接改善了机构对相关企业的业绩预期。
据wind预测,中证机器人指数的上市公司,2025年的营收将同比由负转正,达到5.76%,而净利润同比增速会超过30%。
二、机器人指数:收益弹性亮眼
二级市场支持国内机器人产业,也让我们投资者从产业上升的红利期分享收益,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指数。
中证指数公司在2015年就发布了中证机器人指数,选取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中的相关公司作为样本,包括软件和硬件公司,但剔除掉了成交活跃性不高的个股。目前指数一共包含70只成分股,前十大权重股如下:
从成分股来看,中证机器人指数有几个特点:
1、 专精特新,硬科技。
“专精特新”是国内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也是资金重点关注的方向。这是一批具有硬科技实力的企业,专注深耕某些特定细分市场,技术工艺精湛,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产品也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竞争力。
中证机器人指数所包含的上市公司,就是这样一批企业。它们在供应链中承担着关键角色,是细分领域的“小巨人”,具有很高的成长性。这背后有一个最硬的反映数据,就是研发投入占比。因为研发,是一切科技创新和增长的基础。
根据今年中报公布的数据,中证机器人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所对应的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达到了13%,比去年年报数据进一步增长,远高于A股总体平均2%的水平。
2、中小市值风格。
中证机器人指数目前这70只成分股,截至2024年12月24日,最大市值是1600亿元,最小市值是19亿元,平均市值153亿元,是典型的中小市值风格。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4.12.24)
中小市值风格在目前市场阶段是占优的。因为政策信号已经非常明确,接下来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降息降准的力度可能会比较大,这个流动性宽松的趋势显然更利好中小盘股。
3、收益弹性较大。
得益于较高的业绩成长性,中小市值风格,以及政策和资金对硬科技的倾斜,在每次市场反弹期间,中证机器人指数的反弹幅度普遍更大。
比如今年春节前后的那波行情,2月6日~3月18日,沪深300累计上涨10.76%,而中证机器人指数上涨37.86%。(数据来源:wind,下同)
而在9月底的这波反弹行情,也就是9月24日到10月8日,沪深300累计上涨32.47%,而中证机器人指数上涨45.08%。
不少投资者通过中证机器人指数,在反弹行情中,博取到了更大的收益。
三、机器人ETF:资金加快流入
目前市面上挂钩中证机器人指数,规模较大、交易较活跃的场内基金,是机器人ETF(159770)。
这只ETF最近获得了大笔资金连续净流入。Wind数据显示,在10月底,这只ETF的流通份额是5.94亿份,流通规模4.42亿元,而到12月24日,流通份额急剧增长到15.13份,暴增155%;流通规模也增长到12.68亿元,大增187%。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1.12.27~2024.12.24)
主要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资金进场博反弹。对资金来说,机器人指数兼具了短期收益弹性,和长期趋势优势,值博率更高,在反弹行情中很容易获得资金青睐。
另一个是资金看好机器人指数的未来盈利空间。目前机器人产业的景气度正在快速上升,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突破,会对行业投资带来明显催化。
根据机构目前的一致性预测,今年大概率是机器人行业的业绩拐点之年,明后年业绩增长较为客观,可以驱动股价上涨。而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也对中证机器人这样的中小市值风格指数更利好。
这也是为什么,9月底的那波急速反弹快速熄火后,沪深300等主流宽基指数开始进入震荡徘徊,而机器人指数却接连突破前高。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4.9.9~2024.12.25)
接下来几年,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毫无疑问会是国内经济,以及A股的重要增长来源。从政策到资金,机器人赛道会越来越热闹。
大玩家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不只是像埃斯顿、科大讯飞这样已经在行业深耕多年的龙头企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包括字节、腾讯、百度、小米等等,都在斥巨资进军机器人。最新的消息是,华为也宣布要发力做人形机器人了。机器人的下游就是3C和新能源汽车,这几个大赛道天然就是要打通的。
产业趋势上升的机会,就是指数的机会。指数投资的好处,就是给我们普通投资者,免去了选股的麻烦,直接分享行业潜在的贝塔收益机会。所以像机器人ETF(159770)这样可以灵活交易的场内主流品种,非常值得关注。场外投资者也可关注机器人ETF联接基金(A:014880,C:014881)。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中证机器人指数2019-2023年完整年度涨跌幅为:24.85%、39.98%、14.65%、-31.76%、6.01%。数据来源:同花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