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re Straits乐队, 图片来自网络
20世纪70年代是欧美摇滚乐的繁盛时期,而英国无疑是最盛产摇滚乐与巨星的地方,如滚石乐队 (The Rolling Stones)、平克·弗洛伊德乐队 (Pink Floyd)、披头士 (The Beatles)、齐柏林飞船乐队 (Led Zeppelin)、皇后乐队 (Queen)、大卫·鲍伊 (David Bowie)、埃里克·帕特里克·克莱普顿 (Eric Patrick Clapton) 等。
恐怖海峡(Dire Straits) 乐队就诞生于这片闪耀的群星之下。
当马克·诺弗勒 (Mark Knopfler,主唱及主音吉他手) 在弟弟大卫·诺弗勒 (David Knopfler,吉他手) 的住所与约翰·伊斯利 (John Illsley,贝斯手) 相遇,三人对音乐相同的理解为乐队奠定了基本雏形。随着皮克·威瑟斯 (Pick Withers,鼓手) 的加入,恐怖海峡乐队于1977年正式成军。
✦ Dire Straits吉他手大卫·诺弗勒, 图片来自网络
“恐怖海峡”是“Dire Straits”的直译,准确的说,这是一个俚语,意指困境或窘迫。乐队取这个名字,与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经济窘境有很大关系。但就字面直译来说,似乎也很适合摇滚乐队,更具神秘感。
✦ Dire Straits乐队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Dire Straits是一支很难用某种摇滚乐类型来定义音乐风格的乐队,在他们的音乐中,你可以听到多种音乐风格,这种不拘一格,也让他们在摇滚史上独树一帜。这支乐队没有刻板印象中摇滚乐的狂躁一面,一出道就有着非常成熟的音乐风格。迄今为止,Dire Straits在全世界已销售了近2000万张唱片。
马克·诺弗勒的吉他演奏是Dire Straits的特色,他的演奏技巧并没有流于技术层面的炫技,而是藏在演奏之中。他特有的三指吉他弹奏技巧和游吟诗人般低沉的吟唱,再加上有深度的歌词内容,为作品赋予了一种深沉而缓步推进的叙事感,减去了摇滚的狂躁与愤怒,从容地表达着深刻的内涵。
1978 - Dire Straits
1978年,Dire Straits与Phonogram公司签约,录制了成名单曲《Sultans of Swing》,收录于首张乐队同名专辑《Dire Straits》中。这张专辑在英国本土反响不大,却在美国一炮而红。
《Sultans of Swing》初听有些像查克·贝瑞 (Chuck Berry) 的音乐,但细听却多了些慵懒与更为现代的编曲及吉他弹奏,只是在节奏上有些相似,这或许也是它在美国接受度更高的原因吧。
1980 - Making Movies
在1980年发行的专辑《Making Movies》中,马克·诺弗勒通过经典曲《Romeo and Juliet》演绎出了一版他眼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82 - Love Over Gold
1982年,Dire Straits发行了一张非常重要的专辑——《Love Over Gold》。这张专辑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采用一种长篇叙事的方式来呈现歌曲,其中《Telegraph Road》和《Private Investigations》这两首作品最为出色。这张专辑也成为了英国排行榜的冠军。
《Telegraph Road》这首歌长达14分钟,在电闪雷鸣中,长笛缓缓吹响,键盘如雨点般加入其中,清脆的电吉他随后响起,极具画面感的开场,在马克·诺弗勒浑厚略带沙哑的嗓音中得到进一步的具象化。
从荒野中建立家园,到旅行者们驻足停留,到充斥戾气的街道,再到放下过去向前出发,无论是文本还是演奏,《Telegraph Road》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史诗感,感人至深。
1985 - Brothers in Arms
1985年发行的《Brothers in Arms》是Dire Straits销量最好的专辑,创下了9个星期销售900万张的记录。
《Money For Nothing》是这张专辑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歌曲。原本,这首歌是马克·诺弗勒写来讽刺当时电视台及社会的日益金钱化的,没想到竟然得到了电视台的喜爱和大力推广。
《Brothers in Arms》是一首反战歌曲,深情且充满人性关怀,在众多关于战争的歌曲中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上下滑动查看《Brothers in Arms》歌词
薄雾笼罩的群山
是我现在的栖息之地
而我的老家却在苏格兰低地
一直都在那里
终有一天你会回去
回到你的山谷 你的田地
你不会再热血沸腾
像那些战火中的兄弟
穿过这些曾被摧毁的土地
经受过战火的洗礼
我目睹了你的苦难
在冲突愈加升级时
虽然他们将我伤得那么重
处于恐惧和惊慌中
你却从未离我而去
我的战友 我的兄弟
世界是如此多样
有许多不同的中心
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但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人群中
现在太阳已经坠落
月亮正高高挂起
让我祝你一路顺风
任何人都不免一死
但这死亡的宿命却写在星光里
写在你手心的每条掌纹上
我们愚蠢地发动了战争
向着我们的战火中的兄弟
前奏的渲染将阴冷的群山呈现在听者的脑海中,马克·诺弗勒用一种讲述的口吻唱出了对战争的无奈与控诉。这是亡灵与活人的对话,而这亡灵之声已然化作深沉的吉他。
✦ Dire Straits乐队, 图片来自网络
Dire Straits的灵魂人物马克·诺弗勒1949年生于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是一名教师。16岁时,他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把电吉他,但走上音乐道路并非他的最初选择。从利兹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从事了记者和教师的工作。
✦ 马克·诺弗勒, 图片来自网络
或许正是这样平淡的成长经历,让马克·诺弗勒没有那些“离经叛道”的思维,反而更像一个观察者,用一种相当冷静的眼光审视着他所看到的世界,并用一种不急不躁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者在情感上进行交流。
Dire Straits的歌曲几乎都是由他创作,其内容的表达力有着惊人的准确度。
✦ 鲍勃·迪伦, 图片来自网络
马克·诺弗勒曾说,鲍勃·迪伦(Bob Dylan) 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最重要的是让他成为了一个歌者,而不是乐器高手。他歌词中的叙事性就源于鲍勃·迪伦的影响,他们都将歌词上升到了一种文学性的高度。其难度在于要在一首歌的时长内,既要用准确的词句表达内容,又要有文字语言上的美感,这就要求作者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前面提到的《Telegraph Road》就是一个范例。
马克·诺弗勒奠定了Dire Straits的高度,但Dire Straits却限制了他的高度。
上世纪90年代初,马克·诺弗勒重新组建Dire Straits,发行了新专辑《On Every Street》和《On The Night》,都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似乎只是习惯性地做着音乐,并未给听众带来更多惊喜,这或许也是他的创作瓶颈吧。
✦ 马克·诺弗勒, 图片来自网络
单飞后的马克·诺弗勒推出了许多张个人专辑,音乐风格呈现出多样化,这跟他本人多年来在与众多音乐人的合作中吸收的音乐养分是分不开的。
1996年,马克·诺弗勒发行了个人专辑《Golden Heart》,随后又推出了《Sailing to Philadelphia》、《The Ragpicker’s Dream》和《Shangri-La》,都是上乘之作。
此时,他的音乐更难被归类了。蓝调、布鲁斯、乡村、民谣……各种风格元素都融入了他的音乐之中,在优美的旋律下更加真情实意地表达他的想法,追求着一种音乐的本质回归。
✦ 马克·诺弗勒个人专辑《The Ragpicker’s Dream》封面,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马克·诺弗勒在电影配乐上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这让他的音乐生命有了一种延展性。1983年,他为电影《地方英雄》(Local Hero) 配乐,其中《Going Home》和《Wild Theme》两首最为著名。这两首配乐的基本旋律是一样的,却通过不同的配器与编曲营造了截然不同的视听效果,《Going Home》中的萨克斯旋律欢快,而《Wild Theme》中的电吉他则是华丽而深情款款。
✦ 电影《Local Hero》海报, 图片来自网络
Dire Straits的音乐传奇已然结束,但马克·诺弗勒还在续写着他的音乐传奇。
如今,75岁的马克·诺弗勒依旧活跃在乐坛之上,其音乐生命力令人惊叹。他的音乐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远去,反而更呈显出一种清新淡泊。
一把静静弹奏的吉他,一个略显沙哑的嗓音,在某个午后或是夜晚,宛如一位久违的老友,缓缓吟唱诉说着他的故事。
✦ 75岁的马克·诺弗勒,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 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上海展讯 | 倒数时刻,逛个展迎接新年吧!
梵高逝世134年后,他的画作成为一座花园
Hello Kitty,50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