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联行:生物医药IPO江湖告别“寒冬” 静待“风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但寒冬过后春天也在不远处。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企业监管调整相应规则,IPO行情持续走弱。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2月8日,各交易所IPO在审的医药企业数量仅有24家,较两个月前下降4家,期间新增受理1家,撤回5家。分板块来看,科创板目前有8家在审企业,创业板有6家企业排队,北交所有7家医药企业,主板有3家医药公司,合计24家。而港股市场出现了医药企业私有化退市的浪潮,年底也出现IPO回暖迹象。2024年,港股市场见证了中国中药、复宏汉霖和赛生药业等医药企业的私有化退市。这些企业选择退市的原因普遍与港股市场对医药企业的估值偏低、流动性差有关,导致企业无法通过融资满足发展需求,同时需要投入更多成本维持上市地位。私有化完成后,企业预期将减少行政及管理资源,聚焦战略方向与业务营运,创造更大的灵活性,推动未来的长远发展。不过自10月以来,还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冲击港股IPO成功。中国泰壹投资集团董事长瞿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近期港股市场流动性增加和机构投资者关注度提升。据统计,香港10月份后每日交易量几千亿港元,相比之前增加了几倍,市场流动性的大幅增加,机构投资者关注度稍有提高。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9月份之后港股IPO回暖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来看一是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上涨,产生了一定的盈利效益,使得资金加强了对港股的关注;二是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给港股带来了一定的外部资金,流动性得到改善。以上多方面因素推动港股市场的回暖,也使得最近的港股IPO变得更容易一些。2024年IPO江湖:市场回归冷静 监管看重“硬实力”寒冷成为医药投融资领域2024年的关键词。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在2024年整体收获了25家新股上市,医药板块仅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较去年同期8家大幅减少75%。市场对医药企业的认可程度有所下降,募资额仅为11.7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1.54亿元减幅达83.63%。这一现象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医药企业IPO艰难处境持续有关。仅上半年末,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上半年宣布终止审查的生物医药公司数量达到35家,已等同于去年全年生物医药IPO终止数总和。这意味着,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撤回IPO。科创板作为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重要渠道,2024年的表现也值得关注。科创板涉及医药上市公司名单中,包括海泰新光、硕世生物等。科创板IPO审批流程及现状显示,审批停滞可能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同时政策解读与市场分析显示,行业需加快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应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此前科创板修改了上市标准,医药企业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改为“8000万元以上”;“发明专利5项以上”改为“7项以上”;“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改为“25%”。除了营收业绩之外,销售合规性和创新属性如今都是上市审核的重点。排队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不少已不满足新上市标准,因而申请主动撤回。冲击科创板的创新药械公司、CXO难以回答证监会问询中的连年亏损和营收下降的问题;疫情中业绩暴增的IVD企业们,折戟于毛利率下滑、增长后劲不足;有营收的仿制药企,研发投入不足、销售费用过高、产品过于单一。种种限制都成为IPO寒冬到来的原因。上市标的对医疗医药企业吸引力,港交所、上交所、北交所也情况各异。港交所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市场效率和流动性,如下调上市时市值门槛,减轻科技企业上市困难。而A股市场则通过并购整合、头部集中等方式,对企业来说可继续关注潜在的并购机会。多位医疗健康投资人表示,在更高的上市标准下,医疗企业IPO之路主要卡在业绩表现、成长性、合规性等问题上。“细看IPO审核问询的要点,监管部门重点围绕创新和增长两大焦点来进行,从板块定位、赛道定位、市场空间、持续经营能力、核心专利技术等问题展开。”高特佳投资副总经理于建林谈道,另一个新变化是,监管部门对推广销售费用的合理性、合规性更为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二级市场泡沫破灭且缺乏流动性也是共同面临的挑战,举例来说,目前已经上市的65家18A公司,绝大部分都已经破发,其中,20家公司市值低于10亿港元,占比31%;10亿~30亿港元市值的21家,占比32%,估值跌幅都超过50%以上;关键是每家公司的交易量每天基本上都低于百万元,甚至只有几万港元,极其不活跃。此外,2022年后“动荡的国际环境+超预期的美联储加息+国内地产压力的快速释放”等因素叠加,给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偏好压制。王海蛟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讲,首先还是要交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无论是BD交易还是销售,都必须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基本面的改善最终仍要落实到利润上,企业要以利润为王,尽快实现利润转正。其次,市场投资人之前大量下注生物医药企业,现在也已到了投资回报兑现期,这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当然,IPO冰点并非仅体现在医疗健康行业。三大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共有200多家企业终止审核;其中6月最为密集,截至6月25日已有多达90家企业更新为终止审核状态。对医疗健康企业来说,其经营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阶段,进院、应用等环节需要合规进行,同时还与支付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行业特性决定了医疗IPO的冰点更为突出。2025年IPO融资展望:“等风来”2024年医药IPO融资情况显示,尽管面临挑战,但医药行业基本面有望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随着反腐影响的逐步消退、集采风险对大品种药品的基本出清、国家政策对于发展创新药创新器械的明确支持,以及多款中国创新药接连实现出海授权。2024年医药行业的IPO融资情况复杂多变,港股退市潮与A股、科创板的新机遇并存。展望2025年,医药行业有望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速在2022年8月触及最低点后,显著改善,1至10月表现已强于同期全国工业利润总额增速;但同时也可以看到,7至10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又回归到了负增长态势,三季度业绩改善乏力。”中原证券研究指出,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看,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医药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8742.03亿元,同比增长0.21%,实现利润总额约1871.4亿元,同比下滑5.65%。上市公司利润总额改善情况弱于医药制造业整体运行状况。从盈利能力看,2024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毛利率为33.11%,与2023年的33.33%基本相当,行业盈利能力进入筑底阶段。国信证券研究指出,从供给端看,行业正经历较为剧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于2025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19年以后行业亏损比例逐年提升,今年已经稳定在30%以上,医疗行业持续受到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医保控费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龙头公司在这一轮行业出清周期中体现出较强的韧性,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在行业见底回升后,将展现更强的竞争力。该机构还表示,多元化支付体系有望推动卫生总费用在GDP中占比持续提升。医保支出在卫生总费用的占比有望维持25%至30%的水平,在经济复苏及政策鼓励的背景之下,商业健康险、财政支出、个人支出占比有望在未来几年提升,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优质医疗服务有望受益于多元化支付体系带来的购买力提升。中信建投证券也表示,展望2025年,医药领域的改革政策已经常态化,医保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增量政策是建立多元化支付体系,医疗领域即将迎来薪酬制度及分级诊疗等“深水区”的改革,整体符合预期。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逐步登上国际舞台,部分细分行业将出现边际改善,行业整合拉开帷幕,看好2025年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德勤中国审计与鉴证合伙人李佳丽表示,展望2025年,资本市场服务部预测A股发行人、内地龙头企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海外公司将会推动香港新股市场。市场全年将会录得大约80只新股融资1300至1500亿港元。科技、医疗及医药和消费行业仍将会是新股市场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