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1940年5月24日,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在苏联列宁格勒诞生。

1955年,年仅15的他便踏上了诗歌创作的征程,用笔尖描绘着心中的世界。

197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他的生活,他被剥夺了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随后在美国找到了新的归宿。在美国,他曾任密歇根大学的驻校诗人,并在其他多所学府担任访问教授,1977年,他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1987年,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二十世纪史》和《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让这位文学巨匠平静地度过一生。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的睡梦中离世,享年55岁,他的离世让文学界为之震惊和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溯到布罗茨基的早年生活,他出生在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父亲因身为犹太人而被迫退役,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1955年,布罗茨基辍学开始谋生,但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对诗歌的热爱。他开始写诗,并将作品发表在《句法》上,一些诗歌甚至远播海外,他因此被誉为“街头诗人”,并得到了人们的赏识。在彼得堡,他与几位同样热爱诗歌的青年人共同切磋诗艺,他们后来被称为“彼得堡集团”。

然而,布罗茨基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1962年起,他便成为了公安部门的重点监视对象,经常受到骚扰和打压。他两次被关进精神病院,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出狱后,他不敢再住在家里,只能四处流浪,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坚持写作,用笔尖与命运抗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3年,布罗茨基因其热爱并传播长期被视为“颓废派”代表的阿赫玛托娃等诗人的作品而被捕。他不仅阅读这些被禁的诗歌,还将其传阅,甚至复印散发给朋友们,这一行为被列为他的16条罪状之一。

次年,布罗茨基被判处五年苦役。然而,在知名人士及西方作家的强烈呼吁下,他的刑期得以缩短,仅服刑18个月便提前获释。

1972年6月,布罗茨基的苏联国籍被剥夺,并被驱逐出境。当局“欢迎”他离开苏联,随后将他强行送上飞机。原本计划将他发配至以色列,但布罗茨基请求前往维也纳,因为那里住着他敬仰的诗人奥登。奥登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仅将他介绍给众多作家,还为他筹集了1000美元的资助。不久后,布罗茨基受聘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担任驻校诗人,从而开启了他在美国的教书与写作生涯。

1977年,布罗茨基正式加入美国籍,并先后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全国艺术与文学学会的会员,以及巴伐利亚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布罗茨基因其作品“超越时空限制,在文学和敏感问题方面都展现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年,他年仅47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

然而,命运并未让这位文学巨匠安享晚年。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的睡梦中离世,享年55岁,他的离世让文学界为之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