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导师”走进大学开展“学业、职业与社会责任”专题讲座
为提升学院专业内涵发展质量,深化产教融合,让更多行业高层次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2024年12月26日下午,河南工程学院人文政法学院特邀郑州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专家成员、河南青年报社原总编辑朱晓健为该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在校生作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前,河南工程学院人文政法学院副院长冯源为朱晓健老师颁发“人文政法学院行业导师”聘书。冯源希望朱老师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推动学院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朱老师表示,将整合身边行业优势资源,发挥专业特长,为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建言献策,协同为地区发展培养更多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次讲座,朱老师以“学业、职业与社会责任”为题,畅谈如何在大学期间把握好学业与职业、能力与技能、阅读写作与时代发展等话题。他充分肯定了学院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阐述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可迁移技能”的重要价值,强调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朱老师还结合实际案例,提醒学生面对实习、就业现实需要克服的几种消极心态,告诫同学们:出路决定思路,也决定人生的态度。面对就业择业的多种机遇,不能靠被动等待,要用实力和信心去争取。“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职业恐在不久的将来被人工智能全面或部分取代。行业导师建议学生们,要明白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兴起而迷茫,而是要扎实学业基础,贴近时代发展轨迹,博览群书,学会观察、记录、展现身边发生的故事,挖掘个中价值要素,以创新思维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素,见证时代发展、记录历史的变迁。
讲座最后,朱老师围绕自己从事新闻出版工作40多年的经历,解读了“笔耕不辍写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动因,讲述了驻村帮扶工作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源泉动力,如何从个体体验中见证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他借用唐诗“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鼓励同学们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漫长与曲折,都不必过分忧愁与担忧,相信只要瞄定目标、勇毅前行,打好基础,总会有适宜的风向,引领我们到达理想的彼岸。
文:王长江 图:竹君